众媒时代,职业新闻人“跃龙门”,被各行各业需要

众媒时代,职业新闻人“跃龙门”,被各行各业需要

谢吕容 南方传媒书院 

500

500

文/谢吕容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500

导读

1

因《对白》引起的思考

2

你还有新闻理想吗?

3

良知和焦虑

4

众媒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媒体人

《对白》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最近在优酷发现了白岩松发起的一个公益节目——《对白》,是面向“z世代”年轻人的大型文化思想演讲节目,我听了《新媒体,新在哪》这一期节目之后,深有感悟。

 

500

500

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听到的观点太多了,媒体行业不是过度自信,就是过度焦虑,唱衰传统媒体,捧杀新媒体,不同的观点激荡、争鸣。回顾媒体发展的历程,从口语传播到报刊、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新媒体互联网,新,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新,因为未来的还有很多,不创新便被后浪拍打在沙滩上;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旧,毕竟我们现在还使用口语传播,还在阅读报纸,交通广播也如火如荼地出现在每个人的私家车上,成为堵车时打发时间的媒介之一。

因此,我们要讲融合,创新不是一味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传统媒体人纷纷跳槽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是欢喜也是忧愁。《新京报》只有11人专职办报,因此它没有更多的负担,轻松拥抱新媒体,进行改革;央视被挖走了很多人才,被挖走的其实是内容,因此央视像黄埔军校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新媒体,向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但是对于大多数市县级传统媒体来说,人才的流失对于自身技术内容的升级无疑也是巨大的挑战。一个行业拥有强大的跳槽能力还没有死,说明这个行业的生命力之强,社会需要之广,也是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

 

  媒体人的选择广泛了,我们的技能拓宽了,但是核心不应改变,我们的专业精神不应改变。

新闻理想

走向各行各业的媒体人,是否还应该心存理想之光?

白岩松说,“新闻理想就像内衣,不能轻易示人,但是一定要有。”

我们在选择新闻专业,选择从事新闻行业的时候,总会问自己内心一句:你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准备好为新闻理想奋斗终身了吗?这句话不仅仅是我们问自己,求职时的面试官,家人朋友同样会问这样的问题,有时候竟哑口无言,如何回答?

 

对于新闻理想,童兵认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从业宗旨,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需求为新闻使命,以客观、真实、公正为职业规范,挑好党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两副重担”。

500

500

郑保卫认为“新闻理想也谓新闻职业理想,即人们对新闻职业的想象和希望,以及对新闻职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但无论是单从政治功能还是以职业界限为角度定义新闻理想,都稍显模糊与狭窄。

有学者指出,新闻理想“通常是指职业新闻主体的理想,包括新闻传媒组织主体的理想和职业新闻人的理想,在最宏观的层面上,则是指一定社会主体对新闻业的理想”。

因此新闻理想不仅是职业理想,也是大框架下的共同期许。必然条件是,作为一名新闻人,心中必然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通俗讲就是坚持事实,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报道新闻,把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

应然条件是国家和社会觉得新闻人应该如何做,这是大框架下的共同期许,作为记者就应该拿着不够交房租水电的工资,过着凌晨三点,被抓起来跑新闻的日子,不畏艰苦,为人民服务。越来越多心怀理想光亮的新闻人被现实的漆黑一点一点吞噬,因为我们忘了,新闻也是一种职业,很多时候我们对其定义超出了范围,使得更多人力不从心。但是,也正因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殊性,在承受这份“苦难”的同时,尚有一丝理想温存。

 

500

理想往往是与现实同在的。我认为怀有新闻理想是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对自己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与周星驰那句话“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有相似之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理想与梦想的区别了。

从选择新闻专业到毕业入职,在这段学习、实习阶段中很多人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常常以邵飘萍、范长江、黄远生、普利策、法拉奇等等新闻前辈看齐,幻想某一天也能同他们一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是轮到自己,入职几年之后渐渐在新闻琐碎中感到疲乏,熬不过痛苦,熬不过平淡。新闻理想是需要坚守新闻的,在不断的学习和采访报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正如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聚焦》,以传统报业记者团队职业新闻人的冷峻克制,向我们展示了报道典范和新闻魅力,彰显了客观严谨的新闻作风,凸显了具有实在新闻价值的报道的影响力。

优秀的新闻人可以用其“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文学家的才干,社会活动家的本事及杂家的头脑”发言传声,在真操实干中筑梦理想。

良知和焦虑

“我支持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这句话曾经在媒体报道中铺天盖地,这是《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在香港国际机场遭到暴徒,囚禁、殴打之后发出的呐喊。这个时候,付国豪已经不仅仅是一名记者了,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中国人。

 

500

500

首先他是人,其次才是记者。

在这方面,记者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范长江认为“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就是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白岩松说,他能够坚持做新闻这么多年,是因为他始终相信,“新闻有助于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第一狗仔”卓伟便是我想的一个反面例子,为了博人眼球,不惜“殚精竭虑”制造新闻,还坚持标榜自己的“新闻理想”和“新闻专业主义”。

 

500

500

纵观历史的浪潮中,有无数个像卓伟这样为了吸引读者,将新闻商业主义发展到极致的人。比如曾经的普利策,曾经的赫斯特,他们推动了黄色新闻和煽情主义达到高潮,以夸张和猎奇的方式报道新闻,注重渲染新闻事件重点感官刺激,成分内容主要是明星丑闻、凶杀案等等。

变革的时代,媒体人需要不断学习,充电。

近年来技术带来的媒体变革,让媒体人越来越焦虑。2016年,从《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在媒体人中的流行,到对于腾讯网总编辑“报纸将死,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这一言论的公共讨论,那时候,纸媒何去何从,牵引着无数传统媒体人的心思。

媒体的焦虑充满着复杂性,同时也有时代的烙印,也就是说,不仅是媒体焦虑,其实是整个社会普遍焦虑,也有声音说媒体人扮演着贩卖焦虑的角色。

 

500

时代改变了,思维也要改变。以前个人发声的渠道太少,社交的机会也限于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传统媒体如日中天的时候,媒体人不断生产新闻,寻求真相。

新媒体来了,相比于传统媒体,它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大数据,离不开每一个从受者变成传者的人们。

用以前的话来说,新闻的新是时间上的新,于是就有了各路媒体人抢新闻,力求第一时间发稿的普遍现象。同时,新闻的新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异,新闻传递的是信息,信息本质上就是消除不确定性,因此新闻的异也是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比如近代很多报刊在创立之初不仅是成为西方、成为各党派争夺舆论的高地,同样也是近代文明展示的橱窗,近代化高楼、电灯、汽车等等,在一股西学东渐的浪潮里,报刊成为传播“西学”、传播新思潮的重要媒介。其实在现在,也是这样的,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从未减少,只是传播的媒介从单一的报刊变为多元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而已。

 

500

500

新闻的内容多了,但是新闻核心没变。新闻理想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人们都在谈论理想,它是我们常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是铁肩和妙手哪里来的?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积累。

如今在我大学的课程中,学过中国新闻史、新闻学、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等等,也学广告学、新媒体、PR、AE、网页设计等等,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大类,在大一大二时学了很多文学类专业。

对于新闻专业来说,新闻学、采访学、编辑学等是核心内容,从新闻专业产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学的,随着时代的改变,媒体内容的扩充,高校教育也在与时俱进,因此,新闻的内容多了,但是新闻核心不变,也不应改变,这是新闻从业者必备素养。也就是说,承载信息的介质和载体,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体质和能力在改变,这个世界新奇见闻的产出和时效性的衰没始终不变,人们对新鲜事物永远的好奇和警惕也始终不会改变。

 

500

500

近年来,我们总谈后真相时代,也经常谈反转新闻,每有“大事”,大事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评判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是重要性,很多大事,除了本身的新闻价值之外,还有各路媒体的报道,网友的讨论,最终舆论发酵。之所以是后真相,之所以会反转,新闻专业主义缺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抢第一效应,为了博人眼球,争夺流量,不深入报道新闻,总凭零碎的新闻片段加上情绪拼凑成一篇十万加的公众号文章。

但是,后真相在另一方面也说明,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的时候不断去追求真相,因为追寻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采访素材,也会越来越逼近新闻事实本身,与其说后真相,不如说是系列报道。

 

500

信息时代,新闻产品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新闻应当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这个世界上最新发生的事件。但是,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态度、抱何种预期,似乎成了区别积极传播与消极传播、良善传播与恶俗传播的逻辑起点。揭露丑恶,当弘扬正义。

 

描写不幸,当展示仁爱;直面困难,当看见希望。古往今来,人类针对一事一物的趣味、动机、价值不断变化,但他们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贯穿古今、与日俱增。这恰恰构成了新闻能量的基因。

 

职业新闻人成为了我们世界不可或缺的群体,正是因为,当“集体无意识的沉默”发生时,当群众已经适应了漆黑时,高举新闻理想大旗的新闻人拿着“真相”的斧头勇于捅破黑暗的视窗,把明澈的天空还给每一个心底仍信奉“真实”的人。我们从心底里呼唤:新闻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个各行各业都需要媒体人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正在重塑各行各业,并展示出无限可能性。业界也纷纷探索新媒体的各种形态,挖掘新闻传播的最大潜能。但同时大家都注意到:在技术、渠道、呈现方式日益发达、丰富的今天,内容建设的基础地位、核心作用日益凸显,不可忽视。“互联网+”,在产业领域必须加实体经济;而在新闻传播领域,无疑是加内容和意义。

白岩松在河北大学演讲中说到,媒体正在由一个独立的行当变成所有的行当+1;过去传播是媒体人的事,现在传播是每个人的事;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要学会传播;媒体正在由媒体人操控的媒体时代,变成受众时代。

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公司企业,各行各业都需要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现在几乎是每个单位的标配了,甚至重金入驻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社交网站,那么谁来运营呢?简单的操作可以现学现卖,但是如何有效传播?怎么传播?传播给谁?这些都需要专职媒体人来策划操作。

 

500

500

过去传播时媒体人的事,现在传播是每个人的事。以前一个单位想要发布什么消息,更多的是请记者过来报道曝光,但是现在往往是单位的公众号或者网站先发布消息,媒体记者再来二次传播。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董明珠,成为了格力品牌的代言人,自己为自己代言,不仅说明她本身的引流,另一方面也是广告营销的成功。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要学传播,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否则真如白岩松说的,你连朋友圈都混不好。

 

500

500

统媒体人纷纷跳槽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新京报》只有11人专职办报,因此它没有更多的负担,轻松拥抱新媒体,进行改革;央视被挖走了很多人才,被挖走的其实是内容,因此央视像黄埔军校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新媒体,向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但是对于大多数市县级传统媒体来说,人才的流失对于自身技术内容的升级无疑也是巨大的挑战。

一个行业拥有强大的跳槽能力还没有死,说明这个行业的生命力之强,社会需要之广,也是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

 ▲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是:

   ★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   ★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   ★具有品牌知名度的优势。   ★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也是不可比拟的。

▲网络媒体

     ★ 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    ★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网络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   ★网络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