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谈李子柒现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看到网上不少人在谈李子柒,我一直没有关注,只是偶尔扫一眼。看到有争论,还要上纲上线,我感觉是有些过分了。
为什么李子柒在国外走红,特别是发达国家走红而在国内鲜为人知呢?我认为出现这种外红内冷的现象是非常自然的,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
西方发达国家走到今天,许多人是不喜欢住居在拥挤的大城市里的,都喜欢环境比较宽松的田园式生活。家里有花园,可以种花种草或者种点果树等,同时还要有车库,除了停车外,都放置大量的工具,可以自己动手做点小东西,改善自己的家园。
这种喜欢自己动手的习惯,在中国人中并不太普遍。所以李子染搞什么花草,做家务自然没有太多人中国人会关注。而李子染所介绍的她自己的生活恰恰是许多普通外国人所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引起他们的关注是很自然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人喜欢往大城市挤,住在三十、五十层的高楼是很普遍的事情。一些管理者和专家认为这样安排是高效地利用了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最低,因而得意洋洋,到处推广。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的活动空间是大大缩小,众多的人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生活,带来许多的环境问题,局部的排放量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保证这些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环境保护上只好提高标准,采取更多的工业方式去处理排放物,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成本。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但要科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不是有人就没有自然,要自然就不许有人,这种片面和机械的理解环境保护的作法对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应当是人在自然中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是人为分割,敬面远之,可见而不可入。
我还是想再呼吁一下,咱们国家的国土规划,城市的规划要有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在政策和法律上更需要有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的发展开辟新的天地,启动新的动力。
许多的郊区是山区,为了保护生态成为了禁入的地区,有些人建了房子或者说是别墅,现在都在强令拆除。保护生态环境是需要的,但一刀切的作法,应当慎重。还有没有双赢的办法?我们在许多国家看到山区,特别是浅山区环境和生态优美,非常受居民的喜爱。
例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基本上看不到楼房,所有的住宅都在隐藏在绿树之中。山区的住宅更是在森林之中,房子反而难以看到。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许多在方不仅可以看到松鼠,各种鸟,也可以看到鹿和其它大型的动物,如袋鼠。我们是不是想往这样生活?
当年手机开始出现时,体积如砖头,价格超过两万。使用者都是公司或有钱的人,如今手机功能提升、价格下降。已经人手一机。山区建别墅或者房子这样的事,也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是要有钱的人先行。既可以开发山区,也可以带动农村的改造,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出力。当年手机如果也是这样的政策,要大家一齐用才许卖,那将是什么情况呢?
再回到李子柒的话题上来。人们除了工作,也需要有业余的生活,有花园,有车库就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间,有了DIY的条件。外国人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看到了知音,引起了共鸣,因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不要过度解读这件事,但是应当从中得到启发,进行深思。
中国人多是许多人一个引以为骄傲事情。我感觉是需要一分为二,辩证的对待。人多是一个潜在的生产力,也是潜伏的消费市场。既然已经提出了新时代要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在人口问题上也需要用同样的思路,不能还坚持走数量扩展的道路。
让中国人都过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