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真优秀”的错觉是怎么来的?

500

我们一定听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真聪明、真厉害、真不容易”。

然后发自内心地觉得孩子“负担重”,“要减负”:毕竟“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没学那么多啊!”

还有一部分,发自内心地骄傲:我儿子天才啊,我闺女聪明啊,我播撒下的种子,果然是参天大树啊。

感觉就是到这一代的时候,基因突然变了异,祖坟突然冒青烟。

天底下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我喝口水,跟大家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为什么我们会有“孩子特别天才”的认知?归根结底,两个原因:一个是客观真相,是一个是主观假象。

先说客观真相。真相确实是:现在孩子的学习难度比我们小时候要大得多。

我们看到他们的教材、作业,第一反应往往是“唉呀妈呀我小时候可学不了这个”,然后感慨“我的妈呀你居然这个年纪就会这个”,最后得出结论“妈妈咪呀都是天才和妖孽啊”。

逻辑上好像没问题。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在“刻舟求剑”——我们根据既有的经验,定了一个“学习强度”的标准,却忘记了水是流动的。

一直到现在,许多大人对“学习难度”“学习强度”的判断,依然停留在自己儿时的经验上。许多人压根没去想:社会发展,是会推动学习效率提升的

效率是什么?原来我写一篇文章,从创作到给大家看到,得到反馈,需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手写、投稿、等回复,然后问编辑部要大家的来信,拆信,阅读……一篇千字文,大概要半个月才能迎来认可或反对的声音。

现在,打字的速度大约是写字的50倍。原先担心的是“笔速跟不上思路”,现在焦虑的是“思路跟不上手速”。而反馈呢,几乎是即时的。

回到“学习”这件事情上,哪怕老师的工作能力没有什么质的飞跃,但他们手中的教育工具是有实质性改变的。这些工具本身,都会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

我小时候,老师一堂课有一半的时间在用粉笔写板书,偶尔放个幻灯片,都得跑到阶梯教室,全班都伸长了脖子跟过节一样:

500

“啪”,灯一亮,半透明的薄膜片一放,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特别有仪式感。老师解释知识点也轻松很多。

现在呢?这玩意儿许多孩子都没见过。就跟他们没见过磁带、没法理解用铅笔转着倒带一样。

想回听音频,从手指头往前点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铅笔吭哧吭哧转呢?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它可以归结为一点:工具改变学习效率

他们在学习的难度、总量上超过我们,很正常。这不是基因变异,不是祖先保佑,也不是特别天才,这就是时代的前进。

再说假象。假象是:培训机构哄出来的。

这个问题我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现在的不少培训机构,甚至于少数学校,不是把孩子看作求学者,而是看作消费者,秉持着“顾客就是上帝”的态度。

所有的教育原则,归结为一条:让“买单者”高兴。

买单的是妈妈,我就让妈妈高兴。怎么让她高兴?让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在这里“特别优秀”、“学有所成”、“聪明又天才”。

尤其是低年龄段,这一招百试百灵。为什么很多新兴的教育机构都专打6岁以下市场?因为孩子大了,学校的成绩就有比较了,哄就不好使了。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一直主张要恢复校内的分数排名,因为你越模糊,家长在外头受骗上当的可能性就越高。

有句话叫“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那培训机构的做法也很直接:

编造你爱学习又天才的假象,从而让你妈快乐,你妈快乐,于是就继续买单

什么批评、建议,不存在的。我们小时候爹妈拖着我们一起低头挨批的场景早就无影无踪,剩下的都是“我孩子没学好主要是老师没水平”的信访投诉。

一方靠这个虚荣,一方靠这个赚钱,当然也会打造“自己孩子聪明又天才”的坚固认知。

你看,其实没有什么基因突变,也没有什么祖坟冒青烟。

知道“工具改变效率”这个真相,知道“马屁影响认知”这个假象,我们一定会发现——

他们确实比我们小时候学得多、学得难,但他们依然是普通人。

一个背景声

“冷静想想,自己基因平平,如果孩子特别聪明……那可能是有别的故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