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7历史,网友提“租买”理论,戳到了谁敏感的神经?
昨天一篇关于“运6到运7”的文章,后面有网友跟帖,不由自主提到了当年一些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说法。有人又有人说了,“租买”理论现在提起来不恰当。个人跟了一贴回复了,感觉有必要整理另发一下。
当时的现实就是,几乎一边倒的“租买理论”。Dshoppig当年访问英国,还不是看了“狂风”说,这种飞机买回去,可以成中国空军的二代主力,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后来花巨资劳斯莱斯发动机(斯贝)生产线引进回来了,也就是给轰七(后来叫飞豹)用的发动机,在西安搞了十好几年,英国人就是不给核心材料和技术。我记得很清楚,1993年,来十所实习的西工大学生说,英国人就是不给你技术,让你投入这么多的项目废掉,“打掉牙往肚里咽”,这一说法当时就得到了“十所”一些在职人员的印证。
然而70年代中期立项,计划80年代初首飞的轰七,一推再推,因为在“国民经济路线总调整”的动作下,无数战略项目被拿下或者搁置,资金很难落实,当时的十所在此期间与西飞(172厂)分分合合几次,资金来了,十所就分出去了,资金没有了,十所又回到西飞的怀抱。拖拖拉拉近十年,到了1989年底,“两七上天”飞豹才首飞。然而,战略产业贫血的境况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更加剧烈。轰七科研试飞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其过程依然窘迫,改开后,设计、试飞人员流失相当严重,因为没有其他主力装备,1998年航展,这架本来强调突防和轰炸的飞机,被强行赋予了太多的战斗机性能,但也只是小批装备。
如果说,“路线总调整”之后,只是产业内的人群苦不堪言,那么1999年老美那狠狠的一巴掌,真是用事实教训了产业内外、上上下下更多的人。我们相信英国人,崇拜美国人,放弃了自身的发展,人家用代差狠狠地一巴掌不但打了脸,甚至掉了牙,又一次屈辱地咽下去。在此期间,运十被黄了,麦道90被放鸽子,销毁了工艺装备。即使在麦道合作期间,美国的FAA以审查为由可以在几大飞的任何车间横行无阻。
再说回轰七。这时候他的名字从轰七改成绰号飞豹,再定义成歼轰七,然而,99之后,需要大量列装的时候,我们又突然发现,这个飞机每个传感器一根线对应一个仪表的体制已经完全落伍了,设计人员家里的日本电视机都已经上了“总线”。与此同时,美帝用F-117、B2等怪诞的机身外表,向我们展示着其先进的总线控制、和自动化复杂的飞控系统,以及其搭载的先进的数据链、武器系统和制导体制。人家已经是体系作战了!单机作战版的飞豹尚能饭否?醒醒吧,这或许是后来上A的原因,后期依然不被重用,因为其他更先进的平台已经有了气色。
然而,从“晚产”到“成长期间”营养不良,乃至后来扣错扣子掉机,这样的悲剧一直伴随着这位豹子不幸的一生,说出来都是泪。这或许也是租买理论指导下不幸的典型缩影。
Dshopping当年在大项目上的“短视”,和78年的决定以及两年后“总调整”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而战略产业本身和当时路线有关,决定未来的国运。不上纲上线怎么行?什么叫文哥遗风?文哥期间大项目不但没有掉,反而多块好省勒紧裤腰带往上上呢。那可是共和国百年梦想的基础,不上纲上线怎么行?
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那时候286没钱是多么无奈。改开解放生产力,赚了全世界的钱,才有了99年事件后痛定思痛情况下200X年后胡对装备要求的“跨代式”立项发展的基础,才有了近几年的井喷状态。我们今天的投入老美看了都流口水。
但是,今天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不能忘记当年勒紧裤腰带时高瞻远瞩搞两弹一星和运十,不能忘记当年飞豹晚产科研人员人财尽失的窘迫,不能忘记麦道被波音兼并老美变相单方撕毁协议后工艺装备被切割的累累白骨,更不能忘记1999,2001,银河号这一系列国家的屈辱!
面对历史,面对今天的中兴华为事件,不仅是个人觉悟的问题,是真正需要上纲上线的问题,希望国家制定者永远记住历史教训,关键领域完全国产化是自强的前提,这样的战略产业才能带动、引领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最有力保障。
当时的现实就是,几乎一边倒的“租买理论”。Dshoppig当年访问英国,还不是看了“狂风”说,这种飞机买回去,可以成中国空军的二代主力,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后来花巨资劳斯莱斯发动机(斯贝)生产线引进回来了,也就是给轰七(后来叫飞豹)用的发动机,在西安搞了十好几年,英国人就是不给核心材料和技术。我记得很清楚,1993年,来十所实习的西工大学生说,英国人就是不给你技术,让你投入这么多的项目废掉,“打掉牙往肚里咽”,这一说法当时就得到了“十所”一些在职人员的印证。
然而70年代中期立项,计划80年代初首飞的轰七,一推再推,因为在“国民经济路线总调整”的动作下,无数战略项目被拿下或者搁置,资金很难落实,当时的十所在此期间与西飞(172厂)分分合合几次,资金来了,十所就分出去了,资金没有了,十所又回到西飞的怀抱。拖拖拉拉近十年,到了1989年底,“两七上天”飞豹才首飞。然而,战略产业贫血的境况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更加剧烈。轰七科研试飞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其过程依然窘迫,改开后,设计、试飞人员流失相当严重,因为没有其他主力装备,1998年航展,这架本来强调突防和轰炸的飞机,被强行赋予了太多的战斗机性能,但也只是小批装备。
如果说,“路线总调整”之后,只是产业内的人群苦不堪言,那么1999年老美那狠狠的一巴掌,真是用事实教训了产业内外、上上下下更多的人。我们相信英国人,崇拜美国人,放弃了自身的发展,人家用代差狠狠地一巴掌不但打了脸,甚至掉了牙,又一次屈辱地咽下去。在此期间,运十被黄了,麦道90被放鸽子,销毁了工艺装备。即使在麦道合作期间,美国的FAA以审查为由可以在几大飞的任何车间横行无阻。
再说回轰七。这时候他的名字从轰七改成绰号飞豹,再定义成歼轰七,然而,99之后,需要大量列装的时候,我们又突然发现,这个飞机每个传感器一根线对应一个仪表的体制已经完全落伍了,设计人员家里的日本电视机都已经上了“总线”。与此同时,美帝用F-117、B2等怪诞的机身外表,向我们展示着其先进的总线控制、和自动化复杂的飞控系统,以及其搭载的先进的数据链、武器系统和制导体制。人家已经是体系作战了!单机作战版的飞豹尚能饭否?醒醒吧,这或许是后来上A的原因,后期依然不被重用,因为其他更先进的平台已经有了气色。
然而,从“晚产”到“成长期间”营养不良,乃至后来扣错扣子掉机,这样的悲剧一直伴随着这位豹子不幸的一生,说出来都是泪。这或许也是租买理论指导下不幸的典型缩影。
Dshopping当年在大项目上的“短视”,和78年的决定以及两年后“总调整”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而战略产业本身和当时路线有关,决定未来的国运。不上纲上线怎么行?什么叫文哥遗风?文哥期间大项目不但没有掉,反而多块好省勒紧裤腰带往上上呢。那可是共和国百年梦想的基础,不上纲上线怎么行?
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那时候286没钱是多么无奈。改开解放生产力,赚了全世界的钱,才有了99年事件后痛定思痛情况下200X年后胡对装备要求的“跨代式”立项发展的基础,才有了近几年的井喷状态。我们今天的投入老美看了都流口水。
但是,今天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不能忘记当年勒紧裤腰带时高瞻远瞩搞两弹一星和运十,不能忘记当年飞豹晚产科研人员人财尽失的窘迫,不能忘记麦道被波音兼并老美变相单方撕毁协议后工艺装备被切割的累累白骨,更不能忘记1999,2001,银河号这一系列国家的屈辱!
面对历史,面对今天的中兴华为事件,不仅是个人觉悟的问题,是真正需要上纲上线的问题,希望国家制定者永远记住历史教训,关键领域完全国产化是自强的前提,这样的战略产业才能带动、引领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最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