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群体利益的总和,可是,政治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被异化为仅仅是个人的权力

【本文由“独酌”推荐,来自《晨枫:止损压倒一切,预测俄军全面崩溃为时过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老马识途
  • 这篇文章简单的一个观点是同意的:战争从来就是政治的变形,一切战争表形为军队在战场的拚杀,而基础都是总体战。国家、战争的规模不同,对于这个观点的理解就不同。切入点不同,理解也不同。俄乌的事不了解,说说自己国家的事。

    从规模上来说,中国古代战争,既有小规模的战斗、战役,也有动不动就跨越气候带的大型战争。而其他一些国家,历史上战争的范围就很小。这就导致对战争的认识截然不同。

    比如说中国新疆的东西距离,就相当于从俄罗斯莫斯科到德国柏林。拿破仑攻打了一次俄罗斯,希特勒打了一次世界大战,从地理跨度上来说,不过就是班超重开了一次西域,左宗棠收复了一次新疆。要比从北京到长沙、到乌兰巴托的距离远一些,和北京到成都、到贝加尔湖的距离差不多。而以地形复杂程度和补给困难程度来说,中国这边要更加复杂。

    也就是说,卫青霍去病带打一次漠北之战,距离上就相当于打了一次二战。应该说,是同时打了两次二战……

    这样看来,汉朝的国力有点超神啊……

    而这不是主要的,有意思的是,汉朝在征伐匈奴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性。

    在最初汉高祖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朝的主要目的是歼灭匈奴主力、驱逐匈奴。到了汉文帝时期,战略迅速转变为包羞忍耻、积累财富、发展骑兵战备。汉文帝甚至一度调集大军准备反击,但是仍旧忍耐了下来。汉景帝也对此隐忍不发,没有展开反击,而是先整顿内部。这样经过长期准备,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着手反击匈奴。结果一开战,在经过初期短暂的不适应之后,汉军就迅速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对匈奴进行了深入攻击。以至于一些人狂妄的以为只派出少量步兵就可以深入匈奴。

    从政治准备的角度来说,汉匈战争明显不同于拿破仑战争。相比于汉匈战争,拿破仑战争更接近于先战而后求胜。政治准备已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和战争的关系,但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个观点,还有一点距离。

    再举个事例吴楚卑梁之战。春秋时期,吴楚卑梁、钟离两地接壤,两地采桑女因为争夺桑叶爆发争斗,随后事件升级,引发械斗。继续升级,两地爆发战争。继续升级,两国君主直接带兵过来决战。史称“卑梁之衅”。

    很多人不理解这件事,将卑梁之衅理解为两个采桑女拌嘴引发的大事件。但是其实是什么呢?其实很清楚,边境地区的经济矛盾早已十分尖锐,所以才会迅速升级,从口角升级为械斗,升级为边境战争,升级为两国决战。这场战争的深层原因,是经济矛盾尖锐不可调和。而政治,核心工作就是解决乃至调和经济矛盾。最后,采桑女的政治需求是打击对方的采桑女,丝织业的政治需求是打击对方的丝织业,地方官的政治需求是服务于社会经济需求。最终战争爆发了。

    这个事件不仅仅解释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甚至进一步展示了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很多现代人理解的政治,是政客的个人权力需求(包括说美国的政治是两党内斗)。那政客的权力如何实现呢?服务经济团体。如何服务经济团体呢?解决各种矛盾。

    所以说到底,权力斗争,本质上是经济矛盾的体现。只不过这个格局看起来就要小一点。但格局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是存在的。

    政治斗争不可调和,军事斗争就提上日程。

我补充一句。

政治是群体利益的总和,可是,政治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被异化为仅仅是个人的权力。

新中国后,最大的政治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脱离了这个认识去谈政治,都是片面和被歪曲的。

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是什么?是群众利益基础之上,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才是最切合实际的政治。

再从这个基点出发看战争,台湾越来越独的地方武装割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几乎采取了一切政治手段做出了各种尝试,当手段穷尽时,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战争就会到来,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敌人胆敢挑战,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最终战胜。这同样说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中华民族群体利益的总和这个政治的延续。孙子兵法开篇就说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是这个道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