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同时,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政治正确

中国崛起的同时,伴随着西方社会整体性的衰落。这种衰落的实际表现形式为,从实际生产和发展的脱实向虚,到思想上的政治正确和修昔底德陷阱等。2020年的西方,这种现象将会越发的明显。在这其中,政治正确也是西方社会扩散给中国的新危机。这种危机实质上中国已经开始有了苗头,值得我们警惕。

具体谈论这种危机之前,我们先明晰“政治正确”的定义。它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为 指态度公正,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及歧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用词,或施行歧视弱势群体的政治措施。同时,“政治正确”不限于“用词正确”,也包括观点、立场、政策和行为的“正确性”,不能违背被认定为“正确”的立场。“政治正确”也被应用于非针对特定人群的范畴,例如气候变化、动物权益等牵涉。

通过它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来,这个词汇本意是在保证不同群体的言论自由和政治平等。看似公正的同时,实际化应用却走向极端化和非理性化。这种情况在如今的西方社会尤其明显,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非常严重。

下面举几个典型例子。

首先美国,众所周知,非裔人权,同性恋权益,反堕胎思潮等这些敏感议题,都是美国人的“政治正确”。任何在媒体社交和实际生活中不当的只言片语,都有可能被汹涌的舆论和某些团体大做文章,透过政府和机构进行实质上非常严重的惩罚。同时,支持某些“政治正确”,反倒会受到嘉奖。笔者在美国读研的学校,就有一项额外招生指标,只要同性恋入学,就可以给予降分,奖学金和学费减免等福利。这种额外招生指标,在美国大学目前实际非常普遍。看似可笑的背后,在于政府对于学校巨额拨款的申请,是会考量这种“政治正确”的。拥有同性恋学生就读,就意味资金申请时会有加分。在美国社交媒体,你可以大肆批判政府和总统,但绝不能有半点对非裔和同性恋的看法。当然了,亚裔目前依然没资格在“政治正确”范围内。

对于英国,作为有腐国之称的昔日帝国,同性恋和变性问题上的政治正确体现尤为突出。今天7月在西约克郡女子监狱内出现了一例新型犯罪。一个本质为男人,但从着装打扮到言行举止都非常女性化,同时宣称自己喜欢男人的“女性”罪犯,被英国警方出于性别政治正确的考量,将其关押到女子监狱。但时隔不久,被女狱友控诉遭其强奸。这实质上借用了政治正确之名,行不轨之事。但出事之前,警察必须接受社会的政治正确。

而法国,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作为曾经表象上充满自由民主的浪漫之都,但是政治正确却早已病入膏肓。2019年2月20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一则法案修正案:将“爸爸”和“妈妈” 改称为“家长1”和“家长2”。法案宣称此为确保同性恋双亲的合法权利。同时更荒谬的是,该法案通过后依然引发巨大争议。因为假如定义了“家长1”和“家长2”,就会有主次之分,失去身份的平等,存在严重歧视问题。

500

这些西方种种政治正确,实质上早已背离了推崇的言论自由和平等。这种矛盾随着其社会的衰落越发明显,整体性的舆论被少数群体绑架。同性恋等少数群体的权益,已经凌驾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至少从话语权和收益程度上已经是既定事实。

于此同时,这种思想引发的言论危机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反倒出现的比较稀少。究其核心,在于文化与宗教差异。对比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很明显体现出西方社会发展的方式是通过思想指导行为,这种思想指导往往以宗教形式来进行深化和扩张。通过树立自由平等的人权思想,将其作为社会存在的核心价值,指导并逐步形成现有社会体制和形态。而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却是主张实事求是,通过实际生产的发展和需求来进一步整理和统一思想。简单来说,一个注重唯心,一个侧重唯物

孰优孰劣,现实给我们答案。

从现实情况来看,几百年来西方战后的辉煌让其误以为自己的道路才是正确,他们这种先构建思想再指导社会的模式,需要对其思想和理论的绝对信心与忠诚,因为这是西方社会发展的根基。也因此有了三人行,我必为师的论调。但中国的成功崛起和西方的衰落却从事实上彻底颠覆了他们一直以来的信奉的思想理论和信仰,这种崩塌会让社会失去了信心,外部环境的冲击下思想走向了极端化,而政治正确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反观中国,在过去千百年的传承里,格物致知的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血脉。在建国之初,伟人也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中国的道路,是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走出来的。这种制度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曲高和寡的思想理论上,而是建立在中国不断纠错和学习的正反馈中。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古人的智慧始终表明一个道理: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纠错得来的学问和经验,才是经得起考验的。这种思维方式,事实上对于很多西方人民却是难以理解的。但这种传承,才是我们先人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也得以快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并迅速崛起。

但深入全球化的中国,政治正确的危机也在慢慢浮现。

随着中国全球化的深入,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潮也在影响着我们,这种政治正确也在中国崛起的同时引发相当多社会矛盾,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地区歧视和女权主义

地区歧视现象所有互联网网民都曾碰过。港澳歧视内地,沿海歧视内陆,还有特定区域比如河南,东北,新疆因刻板印象被歧视。究其根源,不过是因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通过后富的牺牲让位于先富地区,客观上也造成了先富地区的优越感,这种后富地区话语权的弱势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在网络上,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借地域歧视之名大谈政治正确,挑拨不同地区人民的对立情绪,进而引发社会舆论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任何地区人民有好有坏,个体无法代表群体。这种喉舌之争,实际毫无意义。

女权主义是近些年来网络盛行的一种论调。从曾经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的女性主导,过度到到如今社会形态下的男性主导。现阶段女性属于弱势群体,我们承认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当然人类未来也许发展到某个阶段,再次回归到母系社会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如今互联网却弥漫着一种中华田园女权主义,这种政治正确要求男性群体的利益必须让位于女性群体利益,否则就是歧视弱势群体,这种女权主义实际上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 朗朗让妻子帮提包而上微博热搜。这种属于夫妻家庭内部分工和感情需求,却被有心之人引导为不尊重女性的政治正确。这种出于某些利益和流量而恶意引导舆论的始作俑者,不会实事求是考虑实际情况,也不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只是单纯借此事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表达一种政治正确和诉求。这种网络毒瘤,才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500

如何面对政治正确

信息时代,个人的言论透过网络被无限放大,一撮人的别有用心,会引发群体性的危机和政治正确。而舆论的引导和三人成虎的现象,甚至会深刻地左右一个人的判断和选择。如何面对裹挟着不同立场和利益的声浪,如何鉴别海量信息中的真与假,是处于高速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因为情绪化的言行总是非理性的,而且这种非理性的言论有时候又成为捍卫自己某些被误导的观点的武器。

好在前辈早已给出真正的解决办法:实事求是。当正反观点席卷而来时,不妨多些耐心,保持理性的克制。让事件进一步发酵,让数据和调查结果给我们答案。在过程中波涛汹涌的浪潮就无法左右我们的选择。

(文章很长,感谢您的阅读)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