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星臣:农民问题的焦虑要回归理性

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上还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根本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农民生存和发展上当下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因农民的分化——身份的分化、职业的分化和贫富的分化——所里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返乡、农村贫困等农民的困顿或者说农民问题的焦虑。 从现实层面上看,导致农民的困顿或者说农民问题的焦虑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三个方面似乎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解决它们需要社会回归理性。

1、关于谁来种田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越来越多的从农村走出去的青年人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村出现了“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尴尬,由此引发了未来农村“谁来种田,谁会种田”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讲,对这一现实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无可厚非,但也没有把这种关注变成一种对农业生产者后继无人的绝望。所以,对谁来种田的问题需要回归到理性的层面去思考。

第一、吃饭是天大的事,土地不会无限期的永久荒芜。土地是人类食物的最大来源地,吃饭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人为了生存,总会回到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当土地上的产出不能满足人类对粮棉油等温饱问题的基本需求时,人们还是会回到土地上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常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分夸大“谁来种田”的话题更多的是像一个哗众取宠的伪命题。

第二,农业科技在进步,种田将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苦力活。现在很多人不愿种田,尤其是青年人不愿回农村种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是一个又脏又累辛苦的行业。但随着农业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不断普及,种田问题现代农业技术解决,“谁来种田”迎刃而解,“扶犁握锄两脚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景象也将一去不复返,未来会让种田是一种体面的职业。

第三,随着工农产品市场价格剪刀差的收窄,农业将不再是一个不挣钱的产业。农民不愿种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农产品应有的市场价值,尤其是工业产品价格四十年来翻了近百倍,而农产品价格上涨不到工业价格的一半。因此,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政策性补贴,使农产品的现实价格真正反映出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农业的比较效益就会上升,农业成为亏本产业的刻板历史将会成为过去。

总之,只要吃饭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只要种田不再是一种苦力活,只要农业不再是一种不挣钱的行业,农业就不存在边缘化的问题,谁来种田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2、年青返乡的期望要回归理性。随着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人口老龄与妇孺化的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对年青人返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把它上升到了判断一个地方乡村建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不可否认,农村的发展需要年青人的回归,农村的未来离不开年青人参与。但过分强调年青人返乡在其中的意义,则需要回归理性。

一方面,农村的年青人也有自由选择他们生活的权利。无论是在城市定居,还是在农村生活,人们都是希望过上一种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农村年青人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农村的年青人。究竟是进城谋生,还是在农村种田,首先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选择权,才考虑他们农民身份的必要性。不能一厢情愿的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硬要他们从城市回到农村,硬把他他们从城市拉回来,这样既不人道,不合法,更不现实。事实上,近年来虽然让年青人回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真正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年青人并不多,能占进城谋生的年青人的三分之一就很不错了!

另一方面,未来农村要留在村里的年青人也并非只有返乡的年轻人。其实,年青人返乡和农村有年青人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不能把农村有年青人完全寄托在返乡的年青人身上。事实上,农村的年青人愿回来、想回来和真回来是两回事,是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为此,既不要苛责留在城里的青年人,也不能把年青人是否回乡当作农村是否复兴的唯一标准。同时,随着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收益预期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少的农村年青人根本就不想离开农村,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来的农村成新的农村年青人。所以,与其社会焦虑年青人是否能返乡,不如通过全社会努力把农村发展的更好!

3、农村贫困问题回归理性。农村贫困问题是农村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农村阶段其贫困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对待中国农村的贫困和农民脱贫的问题应理性的去认知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方面,农村脱贫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其实,农村贫困又分为基于生存需求的绝对贫困和基于生存之外的其他必须生活满足的相对贫困。应该说,对于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通过近几年国家持续推进的扶贫攻坚政策,其成就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但要想农村贫困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尤其是相对贫困的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整个社会有耐心和毅力去持续推动,任何设定时限、人海战术,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的脱贫方式,都是不可取的,都是需要理性去判断的。否则,将会陷于脱贫越快和返贫也越快怪圈。

另一方面,农民的精神与意志的脱贫比物质脱贫更重要。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是国家对农村脱贫投入最大、政策最好的时代,但也是农村对贫困认知问题最偏离常识的时代。在农村,一些农民把贫困当成一种资本,把比穷当成一种时尚,把争做贫困户当成为一种荣耀,如果让这种现象蔓延那这个社会就出现了问题。其实,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如果精神上出现贫困那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所以,当下的农村的扶贫,应改变重物质脱贫不重精神贫困和志向贫困的弊端,否则只会培育更多的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无庸之人。要真正消除贫困,首先是要预防和消除不以“贫”为耻的贫困心理。

(廖星臣 乾元乡村研究中心创始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访学专家及兼职研究员、北京绿十字副主任和半汤乡学院乡建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重点是乡村经济、乡村社会组织及乡村民俗文化的研究。主要作品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溪口古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湖南省县域发展研究报告》以及《农理》、《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理论篇)》、《重塑乡村》和《设计改变乡村》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