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电影看美国种族问题(上)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以独特的个人视角,揭露了奴隶制度下人性的丑恶面。

《为奴十二年》——浓缩的黑奴史

在第86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影片《为奴十二年》无疑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获得了多项大奖。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成功地通过男主人公所罗门的12 年经历,为观众再现了400 年的黑奴史,以独特的个人视角,揭露了奴隶制度下人性的丑恶面,也展现了黑奴的自我励志。

500

电影《为奴十二年》官方海报

如同西方学者评论的那样,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次个人冒险,更多的是对南方奴隶制环境的敏锐观察”。导演麦奎因通过精心设计,对那段残酷、血腥且真实的黑奴历史进行了高度的还原、完美的浓缩。

影片中,黑奴所罗门的主要工作是收获甘蔗、砍伐树木、采摘棉花以及做各种家务劳动,这些场景的设置与历史高度吻合。据《美国黑人史》记载:“(美国)1850 年生活在城镇的奴隶人数只有40 万。其余约有280 万,是在农场和种植园劳动。其中大部分约180 万,又是在棉花种植园里,其他则主要从事烟草、稻谷和甘蔗的种植。因此,棉花农场或种植园就是黑奴的典型生活场所。”这说明美国黑奴的分布区域主要在南部的甘蔗园、烟草园和棉田里。至于黑奴的劳动强度,史书中也有记载:“改种甘蔗后,黑奴的劳动强度也随之加大。一般是,天刚破晓黑奴就被赶到农场去了。除了半小时吃早饭和中午最热的两个小时暂时离开甘蔗地外,其余时间都在农场劳动。而那两个小时,也常常被挪用来干一些较轻的杂活。在收获季节,黑奴的劳动时间最长、劳动强度最大,有时达18 个小时,12 个小时在糖厂的锅炉房干活,外加五六个小时砍伐甘蔗。”为了表现黑奴在种植园里的劳动强度,影片中特意安排了黑奴采摘棉花的比赛。为了完成主人规定的每天200 磅的采摘数量,病弱的黑人埃布拉姆累死在棉田之中。

三角贸易——黑人的“不归路”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出生在纽约的自由黑人,因此影片并没有涉及黑人最初是如何来到这片大陆的。美国黑人受奴役、受压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 世纪。正如恩格斯所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此后不久,美洲沦为欧洲的殖民地。西班牙在征服新大陆之初,惨无人道地杀害了无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为了更好地开发殖民地,解决廉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殖民者便开始鼓励从非洲向美洲输入奴隶。在这样的情况下,三角贸易大规模地展开了。

三角贸易分三段航程。欧洲人首先自欧洲国家的港口出发,到达非洲西部海岸后,以廉价的制成品及各种装饰品换取奴隶,甚至直接掠夺奴隶,称为“出程”。他们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同美洲交换矿产和农产品,称为“中程”。最后,他们把美洲的工业品原料和农产品运回欧洲,在欧洲市场出售,称为“归程”。这一“贸易”航线大致呈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一次“贸易”航程通常需六个月,每一次航程都能赚取极大的利润。

500

“三角贸易”示意图

三角贸易的前半段航程是最为残忍的。从非洲被掠的奴隶,在贩运到美洲以前,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内地贩运到沿海集中地。奴隶贩子为了防止奴隶逃跑,会给奴隶戴上沉重的脚镣,也有的奴隶贩子让奴隶扛上几十千克重的商品,如象牙、兽皮、高粱、蜂蜜之类,找不到合适的产品时甚至会让他们背上一块大石头或一袋沙土。被掳的黑人们步履蹒跚,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阿拉伯最大的奴隶贩子提普·蒂帕,曾拥有一支武装商队,掌握一千多支枪,把猎获的黑人从内地押到沿海,卖给欧洲殖民者。他由此成为拥有数百万英镑的富翁。

500

《为奴十二年》中戴着镣铐的奴隶与衣着光鲜的农场主

第二阶段,到达沿海以后,黑奴被成串地牵往贩奴市场,集中接受欧美奴隶贩子的选购。买卖双方拍板以后,奴隶贩子就用烧红的烙铁在黑奴的臂上或胸前打上带有公司纹章的烙印,关进地牢,等待装船运往目的地。在几内亚湾,尼日利亚的旧都拉各斯、达荷美的威达、加纳的边角堡都是当年有名的奴隶贸易出口港。当时从各王国掳来的黑人,先集中到这些出口港,然后转往海外。现在,加纳国徽上的城堡即该国有名的埃尔米纳城堡,它是非洲大陆上最早的欧洲建筑,也是著名的“奴隶堡”。一旦被抓进这座堡垒,就只能从所谓“不归门”走出去——那里通向开往欧洲和美洲的贩奴船。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装载贩奴船。在几个星期的大西洋航行中,每一条船都等同一座地狱。每个奴隶占有的“舱位”非常有限,一个紧挨一个,很难动弹。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博物馆里,还保留着一张“黑奴装船法”的平面图。图中,在长度宽度极其有限的底舱里,黑奴头顶脚、脚顶头,每层竟要装满180 人,这是何等的折磨与虐待!这样挤塞的情况,若是遇见狂风暴雨,舱口密闭时,许多黑奴就被活活闷死在里面。卫生情况之坏自不待言,黑奴之间的病疫传染极快。

500

《奴隶贸易》 奥古斯特·弗朗西斯科·比亚德绘

奴隶从被俘到最后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死亡数字十分惊人。1819 年, 法国贩奴船“诺都尔号”曾把39 个在途中患眼疾而失明的奴隶丢入海中,船长的算盘是:这批瞎眼奴隶反正卖不出去,消灭以后,倒可以拿到一笔保险费。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依斯认为,从非洲贩运五个奴隶,最多只有一个能活着到达美洲。英国著名传教士和探险家利文斯敦根据他在中非旅行时亲眼看到的情况认为,每输出一个黑人,就有十人死亡。就是这样,6000 万名非洲黑人在300 多年间被强行运过了大西洋。大部分人在大洋中被杀害或病死,几千万具尸骸在海底铺成了一条死亡之路;少部分人侥幸活命,到达彼岸。然而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无尽的屈辱、非人的奴役和艰苦的生活。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