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的巨大转折 ——阿拉伯文化与三次文艺复兴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2018.7 作者 李琳

        从15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的巨大转折点, 也是西方文明的巨大转折点。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 在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 西欧陷入了长达将近1000年的黑暗时代。与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相比, 西欧文明经历了一次相当严重的衰退, 大量的古希腊和罗马文献典籍在西欧散失消亡。直至中世纪早期 (4世纪至10世纪) 结束, 西欧从11世纪和12世纪才开始重新接触到这些典籍, 并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而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文明, 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并将其重新介绍给西欧这方面,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求知, 哪怕远至中国”

        从历史上看, 一个朝气蓬勃、迅速勃兴的帝国, 必然不会拒绝吸收各种优秀外来文化。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大唐帝国、蒙古帝国, 概莫如此。阿拉伯帝国也是一样。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朗在《穆罕默德与查理曼》一书中写道:“ (阿拉伯的对外征服) 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皈依伊斯兰教, 而只是要求人们必须对安拉表示臣服而已……征服之后, 这些穆斯林都把异教徒的科学和艺术作为他们战利品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他们将这些科学、艺术与安拉的荣耀连接起来。只要感到对自己有利, 他们甚至还广泛采用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

500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并非只是指狭义的阿拉伯半岛游牧民族文化, 而是吸收了希腊文化 (包括希腊化的近东文化) 、罗马文化、拜占庭文化、波斯文化, 以及源于印度、犹太、中国等民族的先进文化。比如波斯的政治、法律、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历史、哲学;希腊-拜占庭的哲学、自然科学、政治、法律、建筑艺术;印度的数学、医学、天文学;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制造术等等。

        以波斯文化为例, 西方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它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法律体系被阿拉伯人采纳, 波斯的诗歌对阿拉伯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波斯的建筑风格也被糅合到阿拉伯建筑中。哥特式的尖塔 (邦克楼) 、拜占庭式的穹顶和波斯式的彩绘雕塑很快成为阿拉伯人清真寺必不可少的三个元素。先进波斯文明最终为阿拉伯帝国进入一个以发展科学文化为特点的新纪元铺平了道路。阿拉伯人培植并扩展了对波斯帝国的记忆。从伊比利亚半岛到亚洲南部, 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渗入当地文化, 他们都把波斯的传统带入更广阔的世界。波斯的阿拉伯化和阿拉伯的波斯化成为阿巴斯王朝最显著的两大特点, 在这个帝国里, 阿拉伯人只有两件东西保存下来:作为国教的伊斯兰教和作为国语的阿拉伯语。”

        早期伊斯兰领袖非常重视知识的价值, 穆罕默德曾经说“为了求知, 哪怕远至中国”, 还留下了“学者的墨水比殉教者的血水更为神圣”的圣训。从公元9世纪初开始, 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发展为知识与文化的中心。阿巴斯王朝第五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下令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术机构, 叫智慧宫 (Bayt al-Hikma) , 并且由他的儿子哈里发马蒙加以扩大。

        智慧之宫:世界的知识宝库

        智慧宫集图书馆、翻译馆、学术研究中心等多种机构于一体。它最初只是翻译保存波斯帝国所留下来的波斯语文献 (由宫廷图书馆翻译和保存外文文献也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传统) , 但很快就将翻译的范围扩展到希腊语、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甚至梵文和中文的文献书籍。为了搜集珍本和校勘写本, 马蒙派翻译家萨拉姆到君士坦丁堡, 向东罗马帝国重金求购希腊语古籍, 又派侯奈因遍访伊拉克、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征集古籍。与此同时, 阿拉伯帝国通过与唐朝的交流, 获得了造纸术, 从而获取了廉价 (羊皮纸很贵) 、牢固 (纸莎草纸易开裂) 的书写材料。阿巴斯王朝在巴格达设立大型造纸厂, 生产优质的亚麻纸, 供智慧宫学者抄写翻译所用。

        在智慧宫从事译述和研究的学者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基督徒、犹太教徒和祆教徒, 所翻译的资料包括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及语言学等多个领域。除了古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作外, 还有大量的文学、诗歌、编年史、传记、法律、农业、医学、天文学、物理学、代数学、几何学、地理学、制图学、占星学、炼金学和化学等方面的文献被翻译保存下来。在翻译的同时, 智慧宫的学者还进行了大量校勘、注释、补正、摘要、评论等工作。这些学术工作被称为“翻译运动”。

500

500

        马蒙对智慧宫的工作十分重视, 自己也经常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学术辩论, 并经常委托智慧宫的学者从事一些重大研究项目, 比如测量地球的大小 (阿尔·比伦尼估算地球的半径为6339.6公里, 与地球实际半径值6371公里非常接近了) 。当时阿拉伯帝国重要的原创数学著作, 在数量上远超于中世纪拉丁语和希腊语数学著作的总和 (由于战乱影响, 留存至今的阿拉伯数学著作还不到5%) 。“代数学之父”花拉子密开创的一整套代数学系统和表达方式沿用至今。他在印度数字方面的著作也被翻译成拉丁文, 从而向西方传去了“0”的概念和“阿拉伯数字”, 并开创了现今常用的数学系统。

        智慧宫反映了“伊斯兰黄金时代”阿拉伯帝国孜孜不倦的求知探索精神、开明的政治与宗教环境、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成为科学、哲学、医学及教育的知识中心, 智慧宫则成为知识的源泉。但是到9世纪末, 智慧宫的科学创新和文化翻译活动逐渐衰落。1258年蒙古大军攻入巴格达, 智慧宫被彻底摧毁。巴格达图书馆的所有图书被投入底格里斯河, 数量如此之多, 以至于河水都被墨水染成了黑色。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伊本·哈桑·图斯在蒙古围城之前设法抢救出了约40万份手稿, 并在若干年之后把它们送往伊儿汗国的马拉盖天文台保存。

        除了巴格达的智慧宫外, 在另一处伊斯兰学术中心——伊比利亚半岛的科尔多瓦, 也有70所图书馆, 其中最大的一座藏书多达60万册。在整个安达卢斯王国, 每年出版超过6万篇论文、诗歌或文选。在开罗图书馆有200万本藏书, 而的黎波里图书馆在被十字军摧毁之前拥有300万本藏书。

        加洛林文艺复兴

        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快速征服与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中断了地中海东岸与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交流, 并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最简单的例子:在阿拉伯征服之前, 西欧一直在使用纸莎草制造的纸, 677年法兰克帝国墨洛温王朝的宫廷还在用这种书写纸。但是到8世纪时, 这种书写材料就从西方消失了, 仅有的极少数纸莎草纸也只是以前的库存而已。欧洲僧侣们被迫发明出昂贵的羊皮纸, 从而限制了手稿、书籍、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公元7世纪时, 罗马城一套《几何原本》的抄本售价是10枚诺米斯马塔金币) 。西欧过去习惯食用的胡椒、丁香、桂皮等香料也随纸莎草一同消失了, 直到4个世纪之后才随着地中海贸易重新开放而再度出现在西欧。丝绸和黄金这样的贵重商品也随之在西欧近乎绝迹。

        与东方商品的绝迹伴随而来的, 是欧洲本土商人数量的急剧缩减和商人阶层的消失, 这就为西欧出现市民商业阶层和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制造了障碍。当然欧洲各地之间还有规模不大的商品交换 (比如盐、铁、毛皮、谷物和蜂蜜的贸易) , 但是专门以买卖为生的一整个商人阶级消失了。西欧基督教国家没有自己的海军舰队, 地中海上残存的极少数东西方贸易是由犹太商人从事的, 他们往来于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欧洲 (两者处于敌对状态) 之间, 是东西方仅有的经济联系。而这种经济活动也为欧洲反犹主义的兴起培育了土壤。

        公元8世纪晚期到9世纪, 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及其继承人曾经在欧洲推行过一次文艺复兴运动。当时西欧普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 除了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会读书, 而低级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查理曼延请欧洲各地的优秀学者来到帝国, 恢复和兴办学校与图书馆, 在文学、艺术、宗教典籍、建筑、法律哲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或“欧洲第一次文艺复兴”。一些濒于湮灭的古代文献, 包括残存的古罗马抄本和注解, 也在这次文艺复兴中得以保存下来, 存放在教堂和修道院图书馆里, 供学者 (主要是修士和神学家) 研究。与此同时, 在东罗马帝国境内也保存了不少古典时代的文学、历史和法律文献。

        “加洛林文艺复兴”形成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传统。在这样的研究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等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的萌芽。但是中世纪的古典文献研究者倾向于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这些希腊-罗马的“异教”古籍, 证明基督教产生之前上帝就已经影响世界, 绝大部分西欧人则与过去的知识断了联系。而到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开始跳出基督教神学的窠臼, 用人文主义的视角来重新研究这些典籍。

        “12世纪文艺复兴”

        在11世纪和12世纪, 西欧经历了第二次文艺复兴, 也叫“12世纪文艺复兴”。当时西欧人通过十字军东征、攻打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国家, 以及与拜占庭帝国日益频繁的交流, 从东方接触到了更多的古希腊和伊斯兰哲学及科学著作,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托勒密、花拉子密、阿尔-拉齐、宰赫拉威、阿维森纳、伊本·巴哲等人的著作。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发展也为翻译这些典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当时在西欧出现了印刷术、火药、眼镜、钟表、改良过的船只、阿拉伯数字、造纸厂、纺车、以及哥特式建筑。

        

500

        历史学家查尔斯·哈斯金斯曾经评论说:“……从许多方面看来, 欧洲在12世纪都处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时代。在十字军东征、城市崛起、民族国家建立的背景下, 罗马艺术达到了最高峰, 而哥特艺术也萌芽。白话文学问世, 拉丁古典学、拉丁诗、罗马法再兴, 希腊科学与哲学经过阿拉伯人的钻研后于欧洲复活, 而欧洲第一批大学也建立起来。12世纪在高等教育、经院哲学、欧洲法学、建筑、雕塑、礼拜式戏剧、拉丁诗、白话诗都留下了印痕。”

        到13世纪初, 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罗马著作都已在西欧翻译完成, 并从大学和经院流传开来。托马斯·阿奎那、罗哲尔·培根等经院哲学家将这些著作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精研发展, 并且发展出现代的、思辨的研究方法 (比如用数学了解自然现象) , 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对外部事物的探索、怀疑精神、实验实证精神, 用这些来反对基督教神秘主义——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著作遭到教会的查禁, 但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研究他的兴趣。

        客观来说, “阿拉伯人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并不全面。在欧洲的三次文艺复兴中, 与阿拉伯关系最大的是12世纪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在此之前, 西欧人在历史上一直知晓古代希腊罗马著作的存在, 并非像常说的“完全需要从阿拉伯人那里来了解古希腊”这样不堪。但西欧保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原始文献数量较少, 大多只是残片或二三手的抄本, 而且并未为僧侣阶层之外的人所掌握和使用。

        阿拉伯文献 (包括阿拉伯人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 的引进, 在欧洲促成了12世纪文艺复兴的勃发。在这一次文艺复兴时, 西欧学者感兴趣的领域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动植物学等方面的希腊语和阿拉伯语典籍。虽然黑死病中断了这次文艺复兴的进程, 但它却为14和15世纪源起于意大利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伟大的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 文学和历史等文化方面的文献成为新的研究重点。这次文艺复兴最主要的意义不是对于希腊罗马古籍的“再发现”, 而是对它们的重新解读。总的来说, 15世纪这次伟大的欧洲文艺复兴并非建立在从天而降的基础之上, 而是通过“加洛林文艺复兴”和“12世纪文艺复兴”的积累, 一浪推一浪, 最终导致了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诞生。而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世界在这三次浪潮中的关键作用, 并不是可以轻易忽略的。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