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咏梅再拿影后:我们都误会你了!
作者丨山野
来源 | 视觉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凭借在《地久天长》中的出色表演,咏梅被评选为第32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实至名归。
有必要聊聊咏梅在《地久天长》中的表演,相信你会在她的言谈举止中,感受一种温柔从容的力量。
咏梅饰演的王丽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丈夫刘耀军(王景春饰)育有一子。
那是他们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稳定的工作,闲适的生活,晚饭后可以在文化宫随性自在地听歌舞蹈。
那时的王丽云,脸上流露着柴米油盐的知足和岁月静好的喜悦。
然而,儿子的意外溺亡让王丽云成为一名「失孤母亲」。
丧子之痛,打掉二胎的愧疚,下岗失业的无力.....接二连三的波折,像一记记重拳锤在王丽云身上。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她疼得叫不出来,痛的压抑无声。
中年的王丽云,在咏梅的演绎下克制缄默。那张沉郁寡欢的脸,没有歇斯底里地挣扎,却能让你在润物无声中潸然泪下。
整个电影最让我触动的,其实是下面这个情景。
老年时期的王丽云和丈夫,来到儿子的坟前。老两口云淡风轻地烧纸,分吃一个橘子,望着远方发呆,然后彼此对视,默契一笑。
岁月几经流转,他们都学会了与命运和解,同时也放过了自己。
咏梅用演技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逃避生活,苦也好乐也罢,我们只能在一次次煎熬和释怀中,尝试着接纳,学着对自己温柔一点。
「温柔」是咏梅身上的标签,贯穿了她的角色、面孔、表情、演技。
也包括她的声音。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被她声音圈粉的。哪怕再急切的事情,就算下一秒天要塌下来了,她都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仿佛一种绵密的治愈力,抚慰我们迅速安静下来。
咏梅读信的片段,听一下吧。
感受一下她的声音。👇
来源:腾讯视频
咏梅饰演过许多角色,她们几乎有着共同的特质:
沉静内敛,端庄自持,温良恭俭让。
比如《小欢喜》里的刘静,一颦一笑都让人感叹:原来温柔也可以作为化解争执的力量。
比如《中国式离婚》里的肖莉。她是红颜知己、知性女人,对异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相处。
久而久之,温柔成了大家了解她的一个窗口,也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可现实的咏梅,真的是这样吗?
01
恰恰相反,生活中的咏梅是一个相对「叛逆」的人。
她出生在内蒙古,血液里镌刻着一丝不羁,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的父亲是一名电力工程师,同时也是个浪漫主义者,喜欢音乐和哲学。他对女儿的要求很简单:独立,进步,活得有尊严。
小时候的咏梅向往自由,想走出去看看。这在当年的乡土文化中,似乎是“离经叛道”的。可在父亲的鼓励下,她离开家乡,前往对外经贸大学读书,毕业后,咏梅成了一家公司的职员。
20多年前,她有着不错的薪水,稳定的工作,光鲜亮丽的白领身份。
可没过多久,咏梅骨子里的「叛逆」藏不住了。
一成不变、朝九晚五、没有突破和改进展......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偶然一次机遇,让她拍了几个广告片。这也算是半只脚踏进娱乐圈了,她觉得挺好,拍一天能赚几百块钱,生活压力小了不少。
可她对事业的追求不止于此。有一些群众演员的邀约摆在她面前,“年少轻狂”的她拒绝了,“要演也得演女一号”。
后来,她在《中国式离婚》里一炮而红。虽然不是女一号,但角色比较讨喜。这算是当年的大爆剧,她声名鹊起,名利和诱惑也随之而来。
那时,电视剧行业蓬勃发展,商业化非常纯熟。文艺工作不再像老一辈那般纯粹,文艺作品一旦沾上钱,就渐渐沦为文化商品。
流水线模式的角色邀约不断,咏梅有些无法适应这样的工作氛围。
接戏、拍戏、轧戏......大家似乎都在约定俗成地追名逐利,可这却再次触碰到了咏梅「反叛」的逆鳞。
她本能地抗拒这一切,想起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教导。
从小到大,父亲一直教导她:“最近是否有阅读?读了哪些书?是否有所感悟?如果没有什么长进,那你就是个「穷人」。”
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咏梅。直到现在,横在她面前的片约和选择许多,而她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该不该挣钱,挣什么钱,我得到的滋养是什么。」
为了全身而退,她决定关掉工作手机。既然做不到八面玲珑,那就用这种笨拙且干脆的方式,主动与名利场保持疏离。
这种叛逆,前后持续了四年。
02
演艺事业停滞的四年,对咏梅来说并非「退步」,而是一种小欢喜、小确幸。
这更像是一种以进为退的策略,她可以有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看了她的书单,并非通俗易懂的畅销书,而是需要静下心阅读感悟的哲学文化类书籍。
不要小瞧一个人的蛰伏,因为她可能是在积蓄酝酿更强大的力量。机缘巧合下,她发现电视剧之外,有一个领域能重新唤起自己对工作的热情。
那就是电影。
于是,我们在大荧幕中再次看见咏梅。《青春派》中,她饰演的妈妈和小陶虹在《小欢喜》里的宋茜如出一辙。
《刺客聂隐娘》中,她温和从容,隐忍坚毅。将唐朝女性的柔中带刚演绎地淋漓尽致。
重返行业的她,依旧保持着一股「叛逆」的劲儿。
挑选角色时,她的态度很鲜明:合适的,一句痛快的「好啊」足矣达成合作。不合适的,她依旧拒绝,不卑不亢。
03
如果说事业上咏梅的「反叛」意味着对自我的坚守。那在爱情和婚姻中,她也是个十足的「酷女孩儿」。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咏梅的丈夫是谁,但你一定认识这个名字——
栾树。
这可是当年摇滚圈叱咤风云的人物,曾经的黑豹乐队主唱,承载了70、80、90后的青春。
大学时期,咏梅很喜欢摇滚乐。她是黑豹乐队的粉丝,因缘分和栾树相遇,然后彼此在火车上留下了自己的传呼机号码。
随后,他们发现三观如此契合,于是自然而然地相爱。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咏梅还出演了黑豹乐队MV里的女主角。
白衬衣,牛仔裤,大波浪。
好一个「飒」字了得。👇
来源:腾讯视频
咏梅和栾树,一个看起来很难联想到一起的组合,就这样深爱了二十多年。他们爱得默契,紧密相依,不离不弃。
婚后的栾树不再是摇滚青年,他卸下重金属风格,开始创业。创办了马术学校,事业风生水起,人也愈发沉稳温润。
丈夫镜头下的咏梅,恬静中透着一股飒爽的范儿。
一路走来,栾树的事业也有过挫折和困境。许多人不理解,他大可复出乐坛,写几首歌赚一波钱。
可咏梅却纠正说:
小栾的才智是上天给予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不是每一刻都会有灵感出现。我有信心和他一起等待那个时刻,也许很快,也许是一辈子。不急,也急不得。
这样的随遇而安,一如当年拒绝滥竽充数角色的她自己:「我在等着那个属于我的角色,我不急,你也别急。」
如今,咏梅49岁了。她和丈夫没有生育,是传说中的「丁克一族」。这种经历很容易被媒体曲解为看似先锋的群体——「她是丁克,也过得很好。因为没有孩子,所以她活得很幸福。」
她拒绝这样的神化。
“女人要不要孩子,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是非标准。女性的生育选择,不应该被标签化。”
因为这份清醒和自持,想不喜欢她都很难。
04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中生代女演员,去控诉影视行业对少女文化的偏爱。
中年女演员身份的式微存在已久,咏梅也是亲身经历者。
可在自述中,她却表示:“我的等待,我的不发声,不代表我认同。”
因为在没有影响力的时候,她深知控诉无用。于是,她在等一个角色,一份认可,一种话语权。
王丽云这个角色,以及柏林影后和金鸡影后的认可,就是她发声的契机。
沉默多年后,她终于有底气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对于现在中生代女演员的状况,我很愤怒。她们形象都很好,人生阅历又丰富,又会表达,可市场上给我们的机会太少了。
所以,你可以在各类「少女感」轰炸的热搜里,再次察觉到咏梅的叛逆。
哪怕保养得再好,她都坚持说:「我不介意演老,但我拒绝演少女。」
少女感是一种讨好文化,鼓吹多了,谁都会腻。反倒是能把中老年女性真实呈现的女演员,更值得这个行业的尊重和珍惜。
时至今日,父亲一直强调的「独立、进步、尊严」,咏梅做到了。
几年前,影视行业里出现了一种惋惜的声音:“我们已经出产了世界级的演员,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提供相称的舞台。”
看了金鸡奖的获奖名单,有一个最大的感受:
从前是流量为王,鲜肉当道。可如今,实力派和中生代演员也开始再次发力。人们感慨老戏骨演技的精湛,也感谢他们重塑了这个时代的审美。
恰恰是咏梅这样一群演员的存在,才让这个时代不显得那么浮躁、浅薄。他们熬过了漫长的寒冬,才迎来了好演员的春天。
希望更多人被她的「温柔」所吸引,为她的「叛逆」所感动。
女人最好的人生,欣赏者往往最少。
参考文献:
人物《咏梅:49岁,我得了影后,我还不酷吗?》
GQ报道《咏梅自述:你知道我是柏林影后,但你不知道我是谁。》
新京报《金鸡奖咏梅摘影后:“30岁就吓得不得了,这才哪儿到哪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