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潜机的声呐浮标投放口,为什么就那么少?

在航空反潜这个领域,早年是只有固定翼反潜机一类产品,其利用的主要是航空器在空中飞行速度快、搜索范围大的优点,在大海捞针的搜潜过程中提升搜索效率。这种搜索形式最早追溯上去,在一战时期的大西洋反潜战中就已经开始运用了。

500

▲ 当然那时候能够干这个也是大飞机了

当然和今天相比,一战时期的反潜机那简直是啥也没有,什么雷达、声呐、磁异探测仪之类的那是一概不存在,反潜鱼雷也是多余的妄想,就算一战末期在水面舰艇反潜上已经广泛使用的深水炸弹,因为重量大到会影响飞机的续航时间和航程,在这一时期也没法运用到飞机上。

500

▲ 毕竟深水炸弹的重量直接和其作战效果挂钩,一战时候的飞机确实不够用

当时的搜潜和攻潜手段都相当原始:搜潜主要依靠的就是机组成员的目视观测,最多有个望远镜的加成;攻潜武器则以各种直射的枪炮为主——当然一战时期的飞机是带不了什么大型武器的,除了常见的机枪之外,37毫米级别的半自动机关炮或者75毫米的“戴维斯炮”也就是早期无坐力炮就算是大威力武器了。

500

▲ 巨大的37毫米机关炮,对于一战飞机差不多是后座武器的极限了

尽管一战时期的航空搜潜和攻潜武器其实都没办法拿水下的潜艇怎么样,但是当时潜艇的性能也不咋样,多数时候需要依靠水面状态进行航行和充电,下潜速度很慢,水下航速很低,且下潜深度也不大,加上潜艇一旦在攻击中受损就很难正常下潜,因此尽管一战中没有潜艇是真的被飞机击沉的,但大量反潜巡逻机的投入战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艇的机动和航行,特别是在目视观测效果很好的白天,潜艇的水面航行变得不那么安全,而得到航空力量引导的敌方水面舰艇反潜效率也变得更高。

500

▲ 无后坐力且口径更大的“戴维斯炮”似乎更加好用,但也没有那艘潜艇被它给击沉的

到了二战时期,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成熟,反潜巡逻机不仅能携带深水炸弹(二战后期还装备了声自导鱼雷),还在搜潜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当代航空反潜的三大件——雷达、磁异探测仪和声呐浮标都是这一时期投入应用的搜潜关键性装备。雷达能够在视距之外,甚至是不良天气和黑夜条件下发现诸如潜艇围壳、潜望镜、通气管等露出水面的部分,让潜艇任何露出水面的行动(哪怕只露出一小部分)都变得无所遁形;后两者则能让飞机在空中(当然得是接近水面的低空)发现潜入水下的潜艇。

500

▲ 相比轰炸机,相同平台的反潜机上的天线就多出很多

不过前两样东西在搜潜的时候都有其局限性:雷达虽然精度高,也只能探测浮出水面或者以潜望镜深度航行的潜艇,二战后期行动谨慎的潜艇在升起通气管充电前会用雷达对空中搜索一番,排除被机载雷达发现的可能;磁异探测仪虽然能探测水下的潜艇,但其距离最多只有数百米,往好了说,当探测仪发现目标的时候,潜艇很可能就在机身下方的海里,定位精度相当地高;往坏了说,磁异探测仪在海上的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沉默状态,想要触发它的难度也差不多就是大海捞针。

500

▲ 所以无论是二战还是冷战,航空反潜都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声呐浮标则是航空反潜的关键设备,水面舰艇反潜时用的最多的是各种主被动声呐,这类设备在二战期间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声呐必须要浸水才能使用,对于高速飞行中的飞机而言,拖着一个水里的声呐在天上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声呐浮标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无线电形式与载机联系,依靠浮标内部的电力工作,将探测到的声信号发送到载机上,使飞行中的反潜机也能对水下潜艇进行持续跟踪探测。至于回收浮标这事儿,因为太过复杂,干脆不予考虑,于是声呐浮标就这样成了一种一次性的消耗型探测设备。

500

▲ 一口气丢出那么多,想要捞回来那才是真的“大海捞针”

也因为是一次性产品,所以声呐浮标在研制的时候就追求结构简单和低成本,尽管丢下去肯定还得花钱,但是比起反潜战本身的收益,这点成本还是值得的。所以声呐浮标在二战后迅速普及,成为几乎所有新研制的大型反潜巡逻机的标准配置。由于声呐浮标在使用时通常需要一次性投掷多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定的阵型以扩大搜索范围和提高精度,因此反潜巡逻机多数会留出很多位置来安装声呐浮标,西方多数会在机身上整一堆密集恐惧症的发射孔,苏联则干脆把声呐浮标一箱一箱装进反潜机的弹舱里,总而言之都挺豪放的。

500

▲ S-2巧妙地把浮标塞在了发动机舱后方

500

▲ S-3就直接的放在机腹

500

▲ “咱俄罗斯没那么多规矩,不就是声呐浮标嘛,给我整几箱子上来”

声呐浮标好用,但其实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玩意儿要漂在水上才能向飞机传送接收到的信号,而这又限制了浮标作为发声源的深度,一旦潜艇使用在海洋中隔三差五能遇到跃温层什么的进行隐蔽,浮标的探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候需要可变深度声呐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但这玩意儿没法做成“浮标”,对于飞机来说就老大难了。日本曾经使用过让水上飞机降落在海上,然后放出声呐进行探测的办法“强行”让飞机用上了吊放声呐,但谁都看得出这一起一落太耽搁时间了,所以也就没人学。

500

▲ 新明和PS-1这个声呐的用法,也算是特立独行了

在声呐浮标这件事情上,虽然解放军的航空反潜工作长期以来有点三心二意,但这么一种技术难度不高,价格也不会很贵的产品倒是很早就解决了。在60年代末海军改进引进的别-6水上飞机为青-6的时候,就在机上加装了磁异探测仪和声呐浮标,机上的非定向声呐浮标投放机构共有63个浮标。

500

▲ 青-6算是解放军最早装备声呐浮标的飞机了

随后研制水轰-5的时候,作为一款以搜潜反潜为主要用途,同时还兼顾航空反舰(携带鹰击-1超音速空舰导弹)的大型水上飞机,该机也配备了包括声呐浮标在内的全套搜潜反潜设备。尽管在后来的研制中,水轰-5的各项指标和任务设定一再缩水,原计划的空舰导弹、反潜鱼雷、相控阵雷达等一系列设备最后都变成了说说而已,但是声呐浮标和相应的投放设备还是完成了研制,装机并进行了试飞试验。不过因为机载武器的缩水,只能使用空投深水炸弹的水轰-5的反潜能力只能算聊胜于无,机上的声呐浮标系统也就长时间无人关注。

500

▲ 水轰-5原型机上的两组声呐浮标投放装置,可见用于投掷不同的声呐浮标

直到高新-6也就是运-8反潜巡逻机服役之后,作为中国第一款陆基反潜巡逻机,该机的声呐浮标投放系统才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因为美国在之前的P-3、S-2、S-3等一系列反潜机都使用一大堆的声呐浮标发射管,而运-8反潜巡逻机的声呐浮标投放设备从外部看更加接近水轰-5当年的转轮式投放系统,因此在该机露面的时候也没少因为这事儿挨骂。

500

▲ 高新-6的声呐浮标投放口很靠前,也是被大家吐槽的一个事儿

500

▲ 这不美国人也喜欢转轮吊舱投声呐浮标么

不过随着美军在新一代的P-8A反潜巡逻机上也使用了新一代的转轮式声呐浮标投放系统,有关声呐浮标的投放设备这事儿就……有了不就完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