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系列最悲剧人物,千里背锅杜聿明

今天继续谈《大决战》。

大决战三部曲电影,里面出场有名有姓人物多达数十个。敌我双方统帅毛泽东、蒋介石着墨最多,形象鲜明,自不待说。解放军高级将领方面,大家公认马绍信扮演的林彪形神俱被,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国民党军方面,是哪一个将领让观众印象最深呢?

依我来看,肯定得是千里背锅杜聿明。

500

杜聿明在大决战系列前2部电影都有出场,而且都是救火队长。他本来是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中途临时被蒋介石叫到东北救场,失败告终;再回到淮海救场,再次失败,于陈官庄被俘,结束了他不太成功的救场经历。

其实杜聿明是个军事素养非常高的将领,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过突出贡献,在国民党军内部算是出类拔萃,否则也不会屡次被蒋介石当作救火队长。

但跟着蒋介石,注定了他悲剧性的下场。

下面我们来详细回顾一下杜聿明在大决战中的表现。

上半场:临时救场辽沈战役

杜聿明在《辽沈战役》第一次出场,已经剧情过半,是作为蒋介石的救火队长去东北救场。

不过他之所以去东北,之前有过铺垫。面对东北野战军南下攻击锦州,蒋介石亲自制定战略计划,要沈阳国民党主力向西,联合侯镜如自葫芦岛登陆东进兵团,东西夹击林彪。

但是蒋介石这个计划,卫立煌等人没有严格执行。蒋介石大为不满,先是派总长顾祝同去监督。

500

最终锦州被我军攻克,东北形势危急,蒋介石再次亲临沈阳,面对迎接他的卫立煌,一点好脸色都不给,直接问杜聿明什么时候来?看这二位脸色,真是......

500

于是杜聿明来了。

蒋介石的意思很明显,“你好好研究一下东北的局势”,卫立煌不听话,你来干!

500

但是杜聿明接的可是烫手山芋啊。他当然知道其中利害,卫立煌不管怎么说也是陆军上将,东北方面总司令,他杜聿明只不过是个中将,东北将领又大多是他黄埔系同学,他来当这个头儿,压不住啊......

500

关于杜聿明此时来东北救火,为何感到如此为难。

在后面卫立煌和参谋长赵家骧(字大伟)讨论局势时候,大伟兄这么说道

500

500

其实,这里面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将帅不和,上下失心,从最高统帅,到方面军总司令,再到下面各个兵团司令,想法都不一样。

杜聿明和卫立煌在机场和蒋介石面谈,杜聿明下飞机遇到卫立煌,后者鼻孔哼了一声,明显是表达不满。两个人的心境此时表露无遗

500

解放军这里,虽然毛泽东和林彪就打锦州之间也有分歧,但最后该听谁的,还是很清楚的。

蒋介石毕竟也是人精,知道杜聿明的困境,于是同意他平调过来做卫立煌副手。

杜聿明面对的东北局势:锦州已经失陷,长春被围多时,只有沈阳的廖耀湘兵团还有一口气。于是他去见廖耀湘

500

他最现实的考虑,是把廖耀湘兵团20多万人马撤出东北。但一则蒋介石当时还不同意,他还妄想把锦州夺回来;二来卫立煌也还想把廖耀湘栓在手边,否则沈阳也不保。

杜聿明想了个好法子,让廖耀湘兵团先向西打,能打回锦州自然最好,也算是给蒋介石一个交代,不能则逐次抵抗,沿着黑山、大虎山向南,力争站住营口,随时可以上船跑路。

500

用赵家骧的话说“杜聿明聪明绝顶,竟能想出这么一个法子”

但坏就坏在廖耀湘执行不力,先在是彰武耽搁了几天,贻误军机,随后往南向营口转进,瞻前顾后,不够果决,碰到东野一个纵队阻击,就疑神疑鬼以为遇上了主力部队阻击,实际上当时东野主力刚打完锦州还没来得及过来。

这么好的逃跑时机,廖耀湘没抓住,卫立煌给他在辽河上准备了几座浮桥,他又想往回跑。

500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最怕他这种朝三暮四。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最后,廖兵团就这样被围歼。

杜聿明在飞机上看着廖兵团就这样完蛋,标志着他东北救火彻底失败。

500

下半场:淮海战场最终被俘

辽沈战役介绍,杜聿明回到徐州。

面对当时局势,蒋介石决心最后一搏,在中原战场进行最后决战。

500

500

这算是扭转形势的最后一搏了。

自古守江必守淮,淮海战役失败,南京长江防线必不保,蒋介石虽然大战不怎么样,对这个形势还是了解的。

此等大事,蒋介石本拟让素有小诸葛的白崇禧指挥,但桂系推脱了。蒋介石说这是要“出我的洋相”。他也只能找自己心腹爱将杜聿明来主持大局。

杜聿明刚从东北回来,就到徐州做会战部署。

500

他本来提出了一个激进方案,先置被包围的黄百韬兵团不顾,集中优势兵力向西,先击破我实力比较弱小的中野。

500

500

500

但是这个方案,万一扑空了怎么办?

历史上后来国民党军复盘淮海战役,确实研究过杜聿明原定方案,但也不甚可行。因为国民党军重装兵团行动缓慢,历来和解放军作战,总是被我军牵着鼻子走,机动性极差,想要抓住我军主力,实在难以上青天。

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按照杜聿明方案执行,或不会败得如此之快,至少可以在中原战场纠缠一时。

但国防部不能同意,杜聿明只好说,那就把全部兵力集中在徐州一侧,抱团但求自保。

500

淮海战役按照这个计划执行。华中过来的黄维兵团和徐州邱清泉兵团去解围黄百韬,被我军阻击。

军神刘伯承神来之笔,抢先攻占了宿县,国民党军陷入被动。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已不可取,黄维兵团也被包围。

国民党军虽然装备优良,但是在大决战所有战役中,都是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从来没有主动出击,掌握战场主动权。这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个局面,杜聿明头脑清醒,再次劝蒋介石放弃黄维兵团,能把徐州的3个兵团撤退到南京附近,就算是不错结果了。正如他在东北建议撤出廖耀湘兵团一样。

500

500

500

杜聿明这是对廖耀湘兵团前车之鉴心理阴影很大。他知道,战场上做出决定一定要果决,绝不能三心二意。如果要撤退,就要坚决撤退;如果还要打,就固守徐州靠坚固城防,做困兽之斗,总好过野战被包围。

但是杜聿明怕什么来什么。

他刚带领徐州3个兵团出来,往西沿着交通线撤退。蒋介石直接空投手令要他回去解黄维兵团之围。

500

杜聿明知道完了,哀莫大于心死,对于蒋介石这种每到关键时刻就插手指挥的坏习惯,他只能恨自己跟错了对象。

500

500

结果,杜聿明集团就在陈官庄被解放军团团围住。

时指冬日,大雪纷飞,国民党重兵集团被困野外,没有补给,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还怎么打仗?

被困多日,士气低落,被彻底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时候蒋介石派飞机,说要接杜聿明出去。

500

杜聿明没有同意。

500

其实他当然也想过一走了之。

但是一来蒋介石只有口头命令,没有手令,也只是做个样子,不如就随着国民党军这最后重装集团葬身战场吧;二来下面邱清泉等将领看着呢,你司令官跑了,当我们兄弟们为何物?

500

杜聿明算是幸运的,他毕竟没有像邱清泉和黄百韬那样在战场被击毙。

《淮海战役》中没有杜聿明被俘镜头,但历史上这个瞬间被留下了影像。

500

不过杜聿明晚年总算不错。在功德林待了10年之后,1959年第一批就被特赦。后来作为政协文史专员,写写回忆录。

1981年病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