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赶羊群作战,到空投冰激凌,军粮在数千年间是如何演变的?

作者|  科罗廖夫

来源|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军队也是如此。例如美军在军队伙食供应时就经常提出“食品是一种战术武器”的观点。2018年9月,美军最新的一款军用口粮闪亮登场,这种号称保质期长达3年的特制匹萨饼成为了美国大兵的军需品。而美军如今的军粮能够演化到如此成熟的地步,是要从罗马帝国的方阵士兵、西征的蒙古大军、拿破仑的铁骑等一步一步走来的。

500

一幅描绘罗马士兵狩猎野猪的画

和中国不同,西方自古以来征战颇多,士兵长途跋涉的情况屡有出现,所以靠补给线式的食物供给有时候并不现实,这就需要士兵们带上能够长久保存的口粮来维持能量摄入。最早的军粮要属罗马时期,由于贮藏技术不过关,所以当时罗马军队号称“狩猎和吃喝一切可用的东西”。

在当时的欧洲,人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大麦和小麦,但这些食物并不适合大规模携带,因为罗马士兵并不讲究后勤。所以解决方法是,和罗马军队一起前进的还有成群的牲畜,罗马军队等于一边放牧一边作战。据统计,罗马军队一天最少需要宰杀200头绵羊,所以可以想象牲畜群的规模要有多大,不过好处是这种做法可以充分保证肉类的新鲜。

500

到了十字军时期,一些开始变得“文明”了起来,罗马时期那种茹毛饮血似乎已经远去,由于东征的各国国王们关心的是从西亚攫取的利益,并不关心士兵死活和后勤,所以军队的补给很多都是交给商人乃至威尼斯的舰队来完成的。这些士兵将自己抢夺到的财富拿去军队中所谓的食品商店购买食物,如果运气不好,什么都没捞到,这种倒霉的士兵就只能选择抵押或出售自己的私人财产才能填饱肚子。部分士兵还会在当地购买水果、蔬菜和奶酪。

真正现代意义上军用口粮的出现,要到13世纪蒙古大军的西征时期了,蒙古人的军粮绝非美食,但是高效、便于携带,能够快速填饱肚子。最常听说的是,蒙古人发明了奶粉和肉松,这些富含营养的食物能够防止士兵们的电解质快速流失,即使千里行军,蒙古铁骑仍然能够精神奕奕、凶悍无比。

而蒙古军最著名的莫过于牛肉干的携带了,通过将新鲜的牛肉煮熟后悬挂近半年,这些肉干的水分几乎挥发殆尽,仅保留不到5%的净重,但就这种牛肉干,仅需吃上一小片,一天的能量也就足够了。往往一头牛经过宰杀后,仅能产出几十斤这种牛肉干。蒙古士兵将他们挂在战马上,大大减低了对后勤的依赖,所以可以夸张一点的说,每一名蒙古士兵腰间都挂着一头牛。

500

奥斯曼帝国显然没有蒙古人那么野蛮,鼎盛时期的土耳其是围绕着地中海的巨大马蹄,控制着相当多的财富。因为有钱,士兵们往往能够吃得很好,包括新鲜出炉的面包、牛羊肉食(每人每天200克)、蜂蜜、大米,在以前无比珍贵的大麦和小麦似乎只能够碾碎了用来喂马。奥斯曼土耳其大军甚至还能获得“烤箱”的食物供给,专门用来进行饼干烘烤,并分发到士兵中去。

500

到了拿破仑时期,一些都开始变得制度化,军需的补给也更有效率,当时制定的法军每日军粮标准是24盎司的面包、半磅肉、1盎司米、2盎司干豆、1品脱葡萄酒、1小杯白兰地和少许醋,士兵们可以说是吃的有滋有味。另外,法国长棍也是一种军粮,法国士兵们将长棍绑在自己腿上,以节省空间。

两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口粮成为了各国羡慕的对象,因为真的是啥都有,零零散散的零食都能让你吃饱,除了主食外,香烟、罐头、口香糖、巧克力棒、咖啡、奶酪、饼干、可口可乐、鸡蛋、柠檬水等等,每天士兵们可以从中获取足够的卡路里供给,最多可以获得3000大卡。在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甚至还有空余的运力,为前线空投冰激凌。

500

美军的野战伙食一直是世界军队里最顶尖的。这是美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摆拍,在1952年,战场上正在品尝虎牌啤酒的美国侵略军。在战争中,美军的后勤补给和生活保障异常强大,火鸡宴能摆到鸭绿江边,美军一度还能为士兵供应免费的啤酒,后来因为美国国内舆论的反对而取消,此外还有诸多奢侈品享受,飞机运送香烟和口香糖,每周可以享用冰淇淋。而我们的志愿军则比较艰苦,甚至将1953年夏季攻势时,前线阵地吃上肉馅饺子当做伙食保障大胜利。

1981年,美国军队的定量食物最终被MRE军粮所代替,能够充分满足战斗人员在各种环境下的饮食需求,最长可以食用21天,且保质期最低为3年。许多餐点的营养皆经过强化。此外,美国国防部的政策要求,在任何允许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训练环境下,必须增加MRE中的鲜食与A-口粮。

现行美军的野战伙食保障分为三级体制。一是A型野战口粮,属于基地化保障,全都是新鲜食物,食材从作战地区附近采购而来,由制式野战厨房烹调,在统一的食堂就餐,一切都与和平时期的伙食相同。这是最便宜,也是最受欢迎的野战口粮,缺点是当地商店食品店的供应量可能有限。

二是野战快餐口粮,型号为MRE(Meals Ready to Eat,立即可以食用的快餐),是美国军队的制式野战战斗口粮。MRE快餐口粮由一整套的可长期保存熟制食品包和佐料、汤匙、刀叉、纸巾等配件包组成,密封装在一个褐色塑胶袋内,分为十二种口味,热量为3000大卡,在作战行动中,每位参战官兵每天可分配四包。快餐口粮的优点是可以单兵随身携带,直接自热,食用方便迅速,但口味无法恭维,很多人连续食用一个礼拜以后会产生厌食现象。


500

三是T型浅盘口粮。为了迅速便捷的实现野战热食保障,美国军队从1978年开始研制野战快速集体热食保障,推出了型号为“T口粮”的新型野战饮食系统。1983年装备美军驻西奈半岛的11国国际观察员部队。实际上是预先加工和包装的半成品食物,使用高阻隔(隔水、隔气)高传热材料包装。在工厂里提前完成繁琐的食材加工处理工作,食品原料经无菌化处理而成。食用时,经过简单加热就可以迅速配餐,十分适合战场快速热食保障。利用专用的炊事装备,配以浅盘食品,就组成了浅盘口粮。

解放军也历来高度重视部队的伙食保障,以至于部队里有“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的谚语。中国是美食大国,但按主要军事强国标准衡量,军队伙食,尤其是野外战训伙食长期落后。从以前要求让官兵吃得饱,到现在努力让官兵吃得好,中国军队的伙食在近二十年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新世纪以后,中国军队伙食保障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单兵自热口粮的推出。2001年为参加爱尔纳侦察兵比赛的特种兵首次提供了自热口粮。在各种演习和作战中,部队在野外吃西红柿鸡蛋面条,甚至方便面的情况越来越少。

解放军在近些年陆续下发配备了一整套饮食保障单元,例如上图为单兵制式保障器材,由一套能够自加热的不锈钢餐盒组成,可以使用固体燃料烧水,煮汤,简单加热食品。下图为班排级伙食保障单元,使用加压柴油或其他多种液体燃料。

500

2016年,餐份化浅盘食品由军委后勤保障部某研究所研制,在我军演习中首次亮相。餐份化浅盘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包含炒虾仁、土豆烧肉、拌海带丝、麻辣粉丝、蛋炒饭等多种食品,官兵们拆袋后,利用排用野战给养器材稍稍加热便可食用,既方便可口又能保证热量营养。热食制作完成后,保障人员利用空投下来的全地形车和伞兵突击车前送热食,在战场各处调整休息的官兵们很快吃上了可口的热食。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