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鼠疫,我还是再多说几句吧...
作者| 难得君
来源| 难得读书
今天,一个新闻在网上热传,下面是官方公报截图:
11月12日晚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健康委、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显示,“2019年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01
鼠疫究竟是什么?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鼠疫可怕吗?
当然,在中国所有的传染性疾病中,它属于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是什么?
这个是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一种分类,甲类就是最高层级的传染病。整个甲类传染病只有两个:
霍乱、鼠疫
而乙类就有我们熟悉的: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血吸虫病、疟疾。
大家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吧!
如此厉害,横扫半个中国的非典,也仅仅是乙类传染病。那么我们可想而知,甲类传染病有多厉害!
02
公元1338年,在中亚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旱灾,随后该地区爆发瘟疫,这场瘟疫通过人员的流动向外四处传播。
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城市——加法,位于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半岛,它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版图,附近是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当时,蒙古大军正一路西征。
1345年的一天,一群意大利商人与当地的穆斯林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冲突升级。占下风的穆斯林向他们的同盟蒙古人求援,正欲征服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的蒙古人便借此机会发兵,将这群意大利商人和东罗马帝国的守军团团围困在加法城内。
蒙古军队和穆斯林包围了加法城,加法城是一座多边形的棱堡,蒙古人无论从哪一面城墙进攻,都会遭到至少来自两三个方向反击。蒙古人虽然悍勇,却也无从下口。
围城一年,蒙古人不但没能攻下加法城,反而因伤亡惨重而爆发了疫病,数以万计的士兵死去,蒙古人只好撤军。但在撤退之前,蒙古人将染病而死的死尸用投石机抛入城中。
加法城内堆满了死尸。面对这些已被瘟疫感染、正在腐烂的尸体,意大利人不知所措。几天后,腐烂的尸体污染了空气,毒化了水源,恐怖的瘟疫也随之爆发了。
加法城中被瘟疫感染者,开始时出现寒战、头痛等症状,继而发热、谵妄、昏迷,皮肤广泛出血,身长恶疮,呼吸衰竭;快则两三天,多则四五天,就纷纷死亡。由于患者死后皮肤常呈黑紫色,因此人们将这种可怕的瘟疫称为“黑死病”。
几天时间,一座曾经繁华的商业城市,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一个个蒙着黑纱,仓皇逃向城外,他们登上数艘帆船,返回祖国意大利。
然而,传播这场瘟疫的罪魁祸首——老鼠和跳蚤,却早已爬上帆船,跟随这些逃生者向欧洲大陆漂泊。
1347年10月,随着幸存下来的最后一艘船登陆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港,瘟疫如同幽灵一般,悄悄地降临到了整个欧洲大陆。
14世纪的欧洲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在教皇的统治下,战争频繁,思想禁锢,卫生条件差,人们普遍不洗澡,城中污水横流,老鼠遍地。当时猫被认为是女巫的帮凶,被大规模捕杀。喵星人的大规模灭绝,间接促成了这场大灾难的爆发。
1350年,瘟疫的足迹踏遍了欧洲大陆,连寒冷的北欧都未能幸免。1352年,瘟疫传播的势头开始减缓,在之后的五十年时间里,又连续爆发了四次,一直到17世纪,瘟疫还时常爆发。瘟疫先后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一直到1894年,科学家才发现引起“黑死病”的鼠疫杆菌,这种由鼠类、蚤类传播的疫病才得到抑制。
1910年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瘟疫迅速蔓延,仅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死亡人数就达39679人,占当时两省人口的1.7%,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
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经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伍连德是第一个研究并提出了鼠疫不仅仅可以通过血液、食物、饮水传播,更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在他的建议下,当时打破传统土葬的风俗习惯,对尸体进行全部焚烧,有力的控制住了疫情。
他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候选人,被誉为“鼠疫第一人”、“鼠疫斗士”,他是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点击链接:伍连德,可以查看他的详情。
03
鼠疫可怕之处有两点:
1、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2、目前,鼠疫不能人为的消灭,它始终存在于自然界。
比如同为甲类传染病的霍乱,因为它的传播途径是饮用水源,所以只要对水源进行控制,基本就出不了问题。现在无论城乡,基本使用自来水,所以霍乱就基本消失了。
而鼠疫完全不一样,不需要人类传播,致病细菌可长期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一旦到人身上,瞬间就就能爆发。
大自然中鼠疫存在的地方叫做:鼠疫自然疫源地
目前中国是10个自然疫源地,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野外和野生动物之间天然存在鼠疫。
鼠疫的主要元凶就是:鼠疫耶尔森菌。
这种细菌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历史非常悠久,感觉是专门对付人类而存在的。
它一旦侵入人体,首先破坏人体的淋巴系统。症状是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如果不及时救治,继续发展下去,2个结果。
一个叫做肺鼠疫,到肺部,这个发展可以非常迅速,否则也不叫烈性传染病了,最快的几个小时就能发展到肺部,对肺形成重大感染。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接近100%。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
还有一个叫做败血症鼠疫。病菌进入了血液,几乎可以感染任何部位。也会引起四肢炭黑色,这就是“黑死病”的由来。
因为是细菌性的感染,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抗生素。
04
那这玩意是怎么从大自然传染到人类身上的?
途径有很多,污染的土地、动物等,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跳蚤。这次北京确诊的病例目前还没宣布感染源是什么,不知道是不是跳蚤?
鼠疫杆菌很厉害,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死亡。但是,它感染了动物后,动物却能生存的时间比较长,这就是它能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原因。
如果仅仅是依靠跳蚤传播,鼠疫菌还不至于登上“甲类传染病”。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有多种传播途径:
1、互相说话,打喷嚏。
2、有身体接触。
3、间接,比如毛巾、碗筷、床铺等。
4、食物、水源。
5、昆虫、动物等。
所以说,鼠疫一旦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爆发,他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
中世纪的鼠疫爆发,可以把一座座繁华的城市变成万人空巷,就是这个道理。
最近的一次发现鼠疫是2019年5月,蒙古国。
死者是一对夫妻,俄罗斯人。蒙古国当地再三强调,不要去接触旱獭等,他们非要去。结果呢?抓住了还不算,还杀了吃了,结果夫妻两就被传染上了。
38岁丈夫迅速死亡,3天后37岁的妻子死亡,留下几个孩子,这个事情发生在4月27日。
然后,整个蒙古国如临大敌,全面封锁当地,派驻防疫人员进驻检查人群和环境。
蒙古国家传染病中心将来自乌尔吉的所有乘客,送往医院进行观察,蒙古国内航空公司Hunnu Air将所有飞往该地区的航班停飞。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鼠疫都是头等大敌!
05
引发鼠疫非常重要的一种动物:旱獭,俗称土拨鼠。
这个东西,长的很萌宠,因此被很多无知的人进行了人为的美化。甚至很多人把它当作宠物来养。
当然,如果宠物土拨鼠一直是人工培育,人工饲养长大,与自然隔绝的,相对还安全点。
但关键是,现在不法商贩那么多,你压根就不知道他们卖的土拨鼠是从哪里来的?
而野生的旱獭(土拨鼠)绝对是可怕的存在!连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把各类土拨鼠列为头等大敌。
它是传染鼠疫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自身可能带鼠疫杆菌,身上的各类寄生虫更是鼠疫杆菌的重要传播来源。
北京的2起病例官方没有公布感染病源,我们也不好胡乱猜测。
但是现在网上有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很多地区甚至把旱獭当成了“网红风景”,以旱獭作为卖点吸引游客过去,这特么就不对了!
还特么亲密接触!!难道不知道旱獭对于鼠疫的传播起到的作用?
如何正确应对野生旱獭?两个字:远离!
但是很多文章竟然还在吹嘘如何和旱獭互动???这和寻死有何区别?还不是自己死,会连带让很多人一起死。
确实不知道这些缺心眼的宣传文章是谁写的,究竟是因为无知呢,还是收了当地的好处挣黑心钱?
稍微有常识的当地人是绝对不会去招惹土拨鼠的,不知道写这些文章的作者究竟想干什么?
我们看到这些游客的画面真的是要吐血了,这可是野生旱獭啊,不是圈养人工旱獭啊,要知道,鼠疫是可以通过皮肤传染的,居然还有游客嘴对嘴喂食,真的是无知者无畏!
最坏的就是那些导游。游客不懂,难道连他们也不知道?
真要是有一只旱獭带有鼠疫菌,不仅是整个旅游团团灭,还可能带到全国各地!
发生过鼠疫的甘肃疾控中心,就在官网上疾呼:暑假旅游,远离旱獭!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不是鼠疫疫源地的旱獭应该没事吧!不过,我想告诉大家,鼠疫杆菌是随着动物转移的,难不成它转移的时候,还要出个官方通报不成?
06
最后重复几点:
1、不要去抓捕、食用野生旱獭、野兔等传染病易感染动物。
2、不要喂养土拨鼠,哪怕它再萌宠。
还是那句话,宠物店的土拨鼠,你根本就无法知道它的来源。
3、旅游的时候,在旱獭聚集地尽量少停留、不休息或者野餐进食。围观旱獭和逗乐绝对是高危行为。
4、对于那些病死的旱獭绝对不要接触!靠近都不要靠近!
谢谢大家花时间看完本文,如果觉得有用请转发给更多人知道。提高对于鼠疫的认识是科学防范鼠疫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