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绅士陈龙正

摘自冯贤亮《晚明的县域社会与绅士家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500

生于万历十三年的陈龙正(1585-1645),原名陈龙致,字发蛟(也作发交[1]),寄籍苏州府吴江县学,天启元年(1621)以吴江学籍的身份在顺天乡试中举后,改名龙正,字惕龙,号几亭,归复原籍嘉兴府嘉善县。[2]

500

陈龙正曾说,在十一、二岁时,他即性喜仙佛,时时言欲学长生术,或者就说想当和尚。时陈于王正在句容任上,听闻这样的事情自然很怒,然不加谴责,惟自恨道:“吾为人无德,居官多罪,致生此儿,可奈何?”又说:“儿为此言,不过避读书耳!”这使龙正惶骇不敢复言。到十四岁时,他就学时艺,下笔颇殊,自喜不朽之业就在其中了。到二十六、七岁,才有志经济,搜剔史籍,进行探索。[3]  

少时的陈龙正十分聪颖,深受袁黄赏识。袁黄曾对陈于王言:“公二子皆贤,然少者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4]

陈氏兄弟的成就,与陈家的教育和袁黄、丁宾的影响,颇有关系。袁黄曾说:有子弟不能教诲,成何自修?被袁黄颂为“当世之伟人而理学之巨擘”的丁宾强调说,好人独为不成,须子弟僮仆同心学好。袁、丁两人的言说,对陈于王较有影响。陈龙正在其间也深受教育。[5]

在袁黄去世的万历三十四年,陈于王殁于福建按察使任上,根据朝廷的谕旨,官方评价其“品著清廉,心存忠正”,赐祭勒碑,在嘉善县建祠。于王不仅是万历时期的“循卓名臣”,而且是陈家发展的砥柱。陈家余下的祖荫,对龙正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基础。龙正在此后更为发愤,改除习气,知有所戒。在努力举业的过程中,“抱世外烟霞之趣”的吴志远(曾任乌程县学教谕、南京兵部郎等职)对龙正以后的政治生活颇有影响。三十七、八岁时,吴志远与高攀龙同在京邸,与他们朝夕相晤后,龙正觉得向来自喜文章经济之意,“均属可耻”。这一点,主要得益于吴志远的提醒。后来龙正拜无锡的高攀龙为师,“得复约身心之学”;又常与归有光之子归子慕(1563-1606)交往于吴志远隐居的荻秋,为诗歌古文词,已有超然出尘之意味。当然,龙正常常读书于岳父丁铉家(丁铉是丁宾之弟丁寅的儿子,监生,曾任光禄寺署丞),与丁宾商略经史时,慨然有经纶天下之志。[6] 其为人之旨,以万物一体为宗,讲求“明善以自治,自治以治人,治人则必旁通乎古今事物之变”。[7] 在未进入仕途前,陈龙正就以匡济天下为己任,仰法圣贤,躬行实践。[8] 在高攀龙的门徒中,多特立独见之士,龙正堪称其中的“乔松孤鹤”,极其杰出。[9]

四十多岁时,龙正带着侄儿陈皐再次到无锡高攀龙家,“有所闻而遵之,遂晓夜思之学之”。天启元年龙正才中顺天乡试经魁,名列第三。天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龙正的同学、山毓的亲家魏大中被抓,震动江南。魏大中是当时所谓“东林前六君子”之一。他还在嘉善做秀才的时候,龙正的亲家钱士升称这位好友已经“卓然以名教自任”。祸起时,嘉善士民号恸者据说有万人之多,高攀龙则先后至吴江平望、无锡两地迎候关押魏大中的囚车。陈龙正不避嫌疑,一直伴送魏大中到无锡,并拜访高攀龙,“证学累日”。[10]   

崇祯改元后,天下想望太平。[11] 崇祯七年(1634),已经50岁的陈龙正考中进士[12],因处三甲之末,按例不能马上为官,就在守部三年的见习期内,告假返嘉善,对家乡利弊诸事,都是慨然而论。[13] 龙正认为:“居是乡,则筹是乡之利弊。留心于近而不能通天下者有矣,未有忽近而明远者也。”[14]  

崇祯十年二月,龙正被选为中书舍人。[17] 到崇祯十三年,陈龙正奉命册封辉府,又因假归乡。十五年回到北京。[18] 由于李自成等人为首的农民军对王朝的打击越来越大,龙正在十五年的上疏中特别指出:“勦寇不在兵多,期于简练歼渠”,不能专靠勇猛,而要多藉善谋,多行招抚之道。对此他作了详细的解释:贼初淫杀小民,苦贼而望兵,兵既无力,民反畏兵而从贼;如果到民之望贼的地步,那么国家就不可收拾了。[19] 在这样一个人心紧张的时代,可以魏学濂送曹勳的诗句“今之从政慎当官”,来表达士人对于政局的态度。[20] 

崇祯十六年十月,听闻李自成军攻破潼关,龙正即为词《衣带间》,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21] 然而,龙正的行为却遭到了给事中黄云师的弹劾,认为他“学非而博,言伪而辩”。当时还准备讨论让龙正入吏部为官,御史黄澍表示反对,“以伪学诋之”。崇祯十七年正月,龙正被调任南京国子监丞。三月份,龙正回到了家乡嘉善,上奏提出致仕。到五月初一日,龙正正式获知京师陷落的确信,“惊恸屡绝”,痛悼崇祯朝是“有君无臣,死党误国”,由此染病不起。七月份在南京建都的是福王政权,史称弘光朝。龙正虽已闲居家乡嘉善县,仍被授官为礼部祠祭员外郎,但他三次乞休未被允准,也没有前去就职。[22] 李清(1602-1683)记载说龙正当时还赋诗道“京华歌舞新南极,野哭汎澜旧帝星”,时人皆服其高,或许他与给事中姜应甲、御史李模一样,是看到时事日非而绝意仕途了。[23]

就在崇祯十七年北京陷落后,陈龙正仍在强调孝顺父母、毋作非为的祖训,置于同善会的日常活动工作中,告诫地方百姓“自家性命还须自家保守”。[24] 可惜的是,正如礼部侍郎吴太冲所论的,龙正以“有体有用之学”,却“遭极难挽回之时”[25],可谓生不逢时。

 顺治二年(1645)六月,南京被清军攻陷。清兵南下,剃发令已经推行,陈龙正隐身胥五区的先祠[26],药粒俱废,绝食达七日之久[27],临终前还云“死如念翁(刘宗周),倒也干净”。[28]

     陈龙正的殉国,符合忠臣孝子的精神主流[29],在清兵占据嘉善前,他保持了对大明朝最后的忠爱。后人对其评价甚高,李清称道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陈龙正“就义从容……明道踵王文成,而得正偶高忠宪”,“死生之理”堪称备矣。[30] 

     后来地方上将龙正奉入魏塘书院中的六贤祠,与著名乡宦丁宾、袁黄、魏大中、钱士升、曹勳并列,每年春、秋两季由官方组织祭祀活动。[31]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