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看我重拳出击

500

现实中饱受欺凌,网络中重拳出击

滴滴看我重拳出击

·

七七 x 地中海螃蟹 x 乔治王

前几天打算回归的滴滴顺风车发布了顺风车试运营方案,里面提到:试运营期间滴滴将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的顺风车平台服务。

是的,男女有别的服务时间。

这个公告就像给微博女权的屁股底下塞了一串二踢脚,一出就引爆蹿上十米高,随后微博上针对歧视女性、限制女性乘车自由、宵禁主义的舆论铺天盖地、重拳出击。

迫于舆论昨晚滴滴出行APP发了新的公告,将男性的乘车时间也缩短为女性一样,均改为5:00-20:00,女权主义者欢天喜地,认为这是一种胜利。

      500

为什么说整件事情魔幻?

将男方的时间缩短,明明也没有为女性争夺到更多的权利,对于自己原本的安全也毫无提升,却被誉为一场胜利。

微博女权的逻辑像是一个只有正负的二极管,没有人在讨论摆在眼前的“安全”问题,而无数个二极管组在一起形成了一阵满是漏洞的舆论,着眼于眼前所谓的“公平”,舆论愚笨、简单、粗暴,但它却又能管用。

滴滴之所以像典故里不得不扛着驴前进的父子一样里外不是人,正是一场被舆论绑架后的奇观。

02

我们从头来看整件事,关于顺风车的二极管言论里有这么一条:滴滴不去解决罪犯,而是压缩女性的出行自由。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前提,没有人可以消除犯罪,商业公司不行,暴力机关也无法做到。滴滴所有的措施并不是为了“消除犯罪”,而是提高犯罪的成本。

滴滴提高了犯罪成本不就可以减少犯罪吗?

不一定可以“减少”,但是可以“转移”。滴滴提高了自己平台上的犯罪成本,犯罪行为自然就会“转移”到其它安全措施薄弱的地方去。是的,滴滴能做的只有“转移”,而不是消除犯罪问题。

假设一个中年失业的穷光蛋,要面临怎样的法律制裁也已了解,但中年贫穷的痛苦依然使他萌发了抢劫的念头,滴滴的这些措施并不会打消其抢劫的歹念,而是会放弃选择自己的乘客,而下车找一个漆黑小树林里找一个陌生人动手。

滴滴能做的只能通过预防和追踪来“转移”,也就是:“不要发生在我的平台上。”

怎么预防?保证我注册和驾驶顺风车的车主是精神健康、身体健全、背景清白的正常人。“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无暴力犯罪记录”,尽可能将垃圾人排除在外。

怎么追踪?保证在我的平台上发生了恶性犯罪,能无障碍辅助警方追踪到凶手,提供线索,兴许还能争取找到受害者的尸体。

以上都是我们监督顺风车是否可靠的重点。

滴滴因为所谓保护司乘信息安全导致警方没有办法及时追踪乘客的位置,毫无疑问是滴滴的责任,这就是去年滴滴为什么舆论这么大的原因。

至于如何惩戒和威慑大家不要犯罪?不管是制定法律、改善民生、加大警力、普法教育、强制执行等等这个都属于政府的职能范围,这里就触摸到滴滴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责任的边界了。

滴滴提高犯罪成本有没有必要?

有必要,需要尽可能的将潜在的犯罪“转移”出去,以保障服务的运行。

能不能消除犯罪?

不能,概率虽然已经很低,但既然不管如何预防,精神健康、身体健全、背景清白的正常人依然也有可能犯罪,而且不管事后的追踪做到如何好,犯罪一旦发生就会当场产生伤害。

还记得奸杀空姐后跳河自杀的司机刘振华吗?一个离婚后、家境穷困、没有前科、精神正常却在车里时刻藏着凶器准备蓄意奸杀的犯罪者,面对法律后果直接选择了自杀。

既无法预防,法律又无法震慑,这几乎必然要产生一桩惨案。遇到此类的作案人,谁都难以幸免。

既然无法消除犯罪,那宵禁就是一个好办法吗?

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宵禁。

03

为什么滴滴会选择宵禁?

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规则的制定目的肯定不是制造歧视,而是最效率的路径来解决问题,宵禁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女性是顺风车夜间受害的主体”这个问题。

二极管逻辑中第二个青春期式的言论,就是“男性也有可能是受害者啊,白天也有可能犯罪啊。”那我们看数据,为何偏偏是女性,偏偏是夜间。

我们先看时段。

为了给公安部门出警预测提供参考,2009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了一篇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出的《犯罪活动在一天内的发生时间规律》。

这篇规律采集了中国某市5.6万余条报警记录,分析了一天内不同时段抢劫、抢夺、诈骗、盗窃和侵权等五类犯罪活动发生次数。如何建模和分析的步骤就不贴进文章之中了,有兴趣可以翻看原文,这里只关注数据和结论的部分。

侵权类犯罪(包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绑架、强奸)在20:00之后陡增,截止到凌晨1点是最高峰。白天当然有可能犯罪,但是夜晚发生的概率要高数倍不止。

       500500 

注意20点后,除了诈骗外所有数字陡增

 而且侵权类犯罪(包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绑架、强奸)是滴滴车主涉刑的高发罪名。      

海淀法院公布的《滴滴出行车主犯罪情况披露 》,里面分析了集中犯罪的状况:车主与乘客因纠纷、口角而引发的故意伤害罪案件,属于车主涉刑中最为高发罪名,出租车、专车、顺风车、代驾均有涉及。

因滴滴出行而引发的强奸、猥亵案件基数较大,手法多为通过搭载乘客(女)并在后续交往中实施侵害,且多集中为顺风车车主。

属于侵权类犯罪的故意伤害、强奸、猥亵罪在夜晚八点发生概率陡增,而且是滴滴、顺风车主涉刑的主要犯罪类型,尤其是顺风车车主中,容易引发针对女性的强奸和猥亵。

再回看滴滴总裁柳青自己转发的、根据滴滴收到用户投诉的数据汇总的结论,也可以证实这一观点:

       500      

为什么针对女性进行20点之后的宵禁,还需要再做证明吗?

女性是晚上八点后侵权类犯罪受害者的主体,这就是针对女性宵禁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男女不平等的歧视。

当然,你要是问我支不支持宵禁?

我会举手反对,我支持的是无论男性女性、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有乘坐陌生人的顺风车的自由。哪怕是凌晨一点去往荒郊野岭,只要乘客明白且愿意承担潜在可能的痛苦,滴滴可以做到职责内的预防和追踪,公安可以确保找到罪犯,罪犯能承担法律的制裁。

巨婴要是能认清自己的权利和潜在的风险,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然而舆论并不会这么想,二极管逻辑是,我既不能出事承担痛苦,你也不能限制我坐顺风车,然后不断地灵魂发问:滴滴为什么不治理司机呢?

接着摆出被歧视的受害者的样子四处碰瓷。


04

任何话题+“女权主义”就像汽油与空气的混合,一被人点燃就能产生澎湃动力。

明明女性是受害的主体,顺风车女性受害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滴滴将男性乘车的时间限制到和女性一样,就被二极管女权称作一种胜利,体现了“平等”。

二极管女权义愤填膺的声讨滴滴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争取的是怎样的"平等"吗?

不知道。

如今的女权主义内部也分为各种阵营,比如温和派和激进派,她们都争取男女平等,但对“平等”的理解非常不同。

温和派正视男女有别,承认女性在社会分工部分方面处于弱势,并且这种差别不可消除。比如为了保护妇女权利,她们主张在政策上倾斜保护。人大代表名额就规定要保障20%-30%女性代表的比例,这就是从配额制去保障女性参政的权利,让女性更容易进入政治,为女性发声。

这叫做结果平等。

而激进派更主张男女自由竞争。配额制是一种保护弱者的思维,在男性意识到要“政策倾斜”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所以激进派主张不管就业、参政,都要自由竞争,开放机会。当然,女性也要相应承担义务与责任。

这叫做机会平等。

       500       

就目前社会实践来看,以平等为目的,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思路都有运用。女性更自由的参加工作,这是机会平等;在竞争弱势的政府机关实行配额制,这是结果平等。

片面要求任何一种平等都不是兼顾效率与人情的做法,恰恰这个模糊区间居然就这样成为了一批二极管女权的灵感来源。

中考体育男女合格的标准不同,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男生掷实心球投10米得10分女生7.6米得10分。几十年下来了,我没听过有任何人主张这是对女性的“保护性歧视”,或是对男性的歧视主义。

由于生理构造的不同,同个商场女性的洗手间需要比男性需要更多坑位和面积,从而才能缓解女厕常常需要排队的情况。也没人要求男女面积必须一样,不然就是不平等。

换到滴滴上来的时候,平等是什么?当然是保证男女双方都是安全的系数是相似的,也就是结果公平。

到底是不是应该宵禁的讨论毫无意义,而舆论绑架的结果就是大家走向了过程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不能坐车,你也别坐了,然后高呼胜利。

就这还欣慰的感动了自己呢?

我要是一个忠诚的平权主义者,最终看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结果,我非得扇自己耳刮子然后与二极管女权划清界限不可。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