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自媒体成功之路--毛泽东和《湘江评论》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今年是2019年,往前推100年,毛泽东就是当时的90后。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从今后的一段时间毛主席就走上了自媒体大V的道路。其文章后来得到胡适、陈独秀等超级大V的点赞和转发,使得毛主席把自己的影响力从周边的朋友圈,扩散到更大范围的知识界。

一、创刊背景

1月18日, 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

3月4日,宣布成立第3国际(共产国际)

5月2 日, 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证实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消息。

5月4日,五四运动;

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实行总罢课。

5月6日,北京学生联合会成立。

5月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济南、太原、长沙、吉林、南京、广州、武汉、南昌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1919年是各种青年学生最悲愤的一年,也是青年学生革命的一年。

500

二、创刊之路

为了进一步推动并指导湖南的学生运动,毛泽东和几位学联的同志商量,认为创办一本刊物最为有利。

当时大家讨论觉得办双月刊,毛泽东坚持要做周刊。因为当时财力雄厚、人才济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青年》是月刊,所以很多人觉得毛泽东半周刊是异想天开。

经过努力,7月14日《湘江评论》诞生了。第一期一共印了两千册,毛泽东带着几个同学,深入各个院校去宿舍推销,当天就卖完了。

然后由于反应强烈,又加印两千册,继续销售告罄。

当《湘江评论》第二期出版时,直接五千份销售一空。

500

第三期、第四期出版时,不仅仅是学生购买,很多教师、社会进步人士都成了忠实读者。而且武汉、广东、四川等地有人纷纷来信希望可以订阅。周世钊回忆:

润之创办《湘江评论》,真可谓艰苦之极,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在宿舍创作。没钱约不到作者,他就自己动手写。短短一个月,他用各种笔名,写了四十多篇文章。文章写好了,他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自己拿到纸厂印刷。这一条的工作,他全部一人包揽了。

三、大V转发

《湘江评论》出版后,李大钊、杨昌济、黎锦熙、邵飘萍等都给了高度赞扬。

有些文章被当时的大平台《新青年》、《星期日》、《晨报》、《新潮》、《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多家报刊推介和转载。

500

当时胡适说:

现在从北京、广州、上海至四川,新出版的周报和日报书目不少。今天,我特别介绍两个小兄弟:一个是长沙的《湘江评论》,一个是成都的《星期日》。《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方面。尤其是《民众大联合》这篇文章,眼光远大,议论痛快,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胡适《新书评介》1919年8月24日

四、成功之道

我认为毛主席作为一个90后,自媒体创作之路的成功的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1918年的北京之行。

北京之行让年轻的毛主席懂得,有才是基础,有名才能更好的展示才。而写作,写爆款,是在圈子里出名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对于当时的毛主席来说,不是海归、也不是国内985名校,而且还是师范类本科学历。虽然毛主席是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之一,在湖南小有名气,但在北大这块精英聚集之地,还只是一个来自外地的普通青年,默默无闻。

500

后来毛主席自己回忆这么说: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主席并没有因为这样就灰心,他积极参加了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利用在北大旁听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曾经多次上门向新闻学会讲课的著名报人邵飘萍请教。所以主席年轻时在北大的岁月虽然默默无闻,但是他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努力和各路学者教授交流探讨。这些都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品格,也就是和这些大V沟通的过程中,给这些大V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和邵飘萍多次的聊天中,毛主席知道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