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咽喉”辽西走廊,对东北意味着什么?

500

NO.151

大福/文

 清代明入主中原后,由于东北是满清龙兴之地,更是满清的大后方,而辽西走廊沟通关内外,犹如人之咽喉,因此满清对于辽西走廊十分重视。在辽西走廊设置大小驿站十三处,并修缮驿道改善交通。

“守”关东

500

校/二氧化碳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图/地缘谷

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民族走廊这一概念,并指出“一条西北走廊,一条藏、彝走廊,一条南岭走廊,还有一个地区包括东北几省”,其中所说的“东北几省”,经后人研究后被称为“辽西走廊”

何为辽西走廊

在说辽西走廊之前,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辽西”,辽西指医巫闾山以西、西拉木伦河以南、燕山以北、七老图山以东地区,处于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交界上。而“辽西走廊”正是于此地乃至东北与中原腹地沟通的要道。

500

山峦叠嶂的辽西

500

广义上的辽西走廊并非指某一条道路,而是数条古道的总称。其一为卢龙—平冈—柳城道,曹操曾经此道路北伐乌桓大胜而归;其二为傍海道,此路由北京出发经山海关到锦州。;其三则是无终—柳城一线;其四,由古北口(今密云古北口镇)出发与上三道汇合于承德后到柳城。而狭义上的辽西走廊指的就是傍海路,自明代开始,辽西故道大部分废除不用,唯有傍海道保留至今

500

上述道路是沟通东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上千年来,东北与中原地区凭借这些通道进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走廊。

傍海道上的山海关

500

辽西走廊与东北历史

辽西走廊是东北与关内沟通的要道,也将两地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商周时期,生活于长白山的渔猎民族经过辽西走廊向中原进贡。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励精图治,派遣大将秦开由辽西走廊进攻东胡,并于次年攻箕氏朝鲜。《三国志·东夷传》称其:“攻其四方,取地两千余里”,并在所征服地区设置郡县以加强管理,这也是东北历史上第一次设立郡县。

500

自此,中原文明由辽西走廊源源不断的进入东北,并对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东汉末年,慕容鲜卑进入辽西之后,凭借武力占据辽西,而此时中原长期战乱,大量中原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通过辽西走廊进入慕容鲜卑的统治区域,迁入流民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慕容鲜卑原控制的人口,《晋书·》载:“流人之多救土十倍有余”。

影视剧中的的鲜卑化汉民,

很明显继承了耕种和游牧的双重习惯。

500

为了有效管理流民,慕容鲜卑按照其籍贯设立郡县(“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中原流民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辽西土地得到极大的开发,慕容鲜卑国力大增,进而参与到涿鹿中原的过程中。

500

由中原进入辽西的汉人中不乏士族大儒,慕容鲜卑对这些士人大加拉拢,并兴起了一股学习儒学的风气。慕容廆曾任命大儒刘赞为“东庠祭酒”,给自己的儿子教授儒学。当然,有汉化的鲜卑人,必然就有鲜卑化的汉人,迁至辽西的汉人在不知不觉中也沾染了鲜卑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以胡人自居

鲜卑宫廷,着汉衫成为风潮

500

虽然学习汉文化,但鲜卑人并未完全接受汉文化,他们将汉文化融入到自己原有的制度中去,创造出了一种能够让农耕和游牧并存的管理制度。

慕容鲜卑以郡县统治汉人农民,但仍保留部落来统治牧民,用汉人经营农业增强国力,用武装部落武士为其爪牙。既保持了部落强大战斗力,又有农业生产带来的强大国力,虽然慕容鲜卑未能一统天下,但其管理方式却被之后的北魏(拓跋鲜卑)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最终促成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孝文帝,拓跋宏(467 -499年),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500

除了交流的桥梁,辽西走廊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西走廊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比起爱打劫的北方游牧民族,受农耕文明影响较深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对入主中原更有兴趣。

想要控制辽西走廊,就必须要等待中原衰落,才能通过辽西走廊入主中原。前有慕容鲜卑建立燕国,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有契丹、女真与宋朝的纵横博弈乃至满清入关。只要打不过关内,就退回关外,死守辽西走廊,养精蓄锐等待新的时机。

而关内政权强大后,形势反转,中原王朝试图经辽西走廊进入东北扩大势力,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等。惨烈的战争虽然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也正是这一系列的战争,一直将东北与中原联系在一起。

500

韩国人绘画的唐灭高句丽之战,此战高句丽近乎灭国。

500

明清之际,辽西走廊逐渐与关内融为一体。因为辽西接近北京,明代非常重视辽西走廊的军事。洪武到宣德年间,明朝在辽西走廊兴建了大批堡垒,辽宁的很多重要城市(如锦州)皆均发源于此。

山海关,明洪武十四年筑城建关设卫,

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

是明朝防卫蒙古与东北的重要关卡。

500

军事消耗钱粮众多,朝廷为了减少花费,便以贸易特权为交换,鼓励商人替朝廷运送军粮。山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商人蜂拥而至,用内地的丝绸棉布换取东北的兽皮等,而辽西走廊成为了东北与内地贸易的中转站,一时间城镇繁荣,商铺林立,一幅欣欣向荣之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吸引了关内的移民,大量的移民再次通过辽西走廊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这为清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清代明入主中原后,由于东北是满清龙兴之地,更是满清的大后方,而辽西走廊沟通关内外,犹如人之咽喉,因此满清对于辽西走廊十分重视。在辽西走廊设置大小驿站十三处,并修缮驿道改善交通。这虽然是为了方便皇帝东巡和政府治理,但清代驿道将各处卫所联系在一起,方便了商业活动,客观上促进了辽西走廊地区商业的发展,辽西走廊沿线再次逐渐繁荣起来。

龙兴之地

500

此前满清封禁东北,不让汉民进入,人口甚至不如明朝,但近代国门洞开,沙俄南下,大有鲸吞东北之势,。为了保护龙兴之地,清政府决定停止封禁东北,开始“移民实边”。东北肥沃的土地吸引了大量的关内移民,辽西走廊又一次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与此前只能“偷渡”关外不同,晚清的移民是被“请过去”的,为了招揽移民,清朝和民国都采取了很多的奖励措施。

500

人口迁移路线

500

宣统二年,清朝于黑龙江设立招垦局,负责对移民分配土地并给予物质奖励。民国时期,河南等地发生灾荒,当地政府组织灾民前往东北,并寻求沿途各地政府的帮助。而此时的移民很幸运的赶上了交通方式的变革,1898年京奉铁路建成,由北京正阳门出发经山海关到奉天,古老的辽西走廊跨入了近代化的门槛。

闯关东

500

500

铁路速度快、运量大,有先进交通方式的支持关内移民数量迅速增长,而这些移民开垦土地为东北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对近代东北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京奉铁路组成部分京山铁路开通

500

成为文化符号的辽西走廊

时至今日,辽西走廊仍承担着交通要道的责任,但对于辽西走廊来说,早已不局限于此,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辽西走廊的文化符号,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是亟待开发的宝库。

丰富的历史文化为辽西走廊留下了大量优质的人文景点,目前辽西走廊有各级文化保护遗产两百多处,其中不乏九门口水上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兴城古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优质景点,更有北普陀山、医巫闾山这样的自然景观,辽西走廊地区的旅游资源可谓是品种齐全。

500

九门口水上长城

500

靠近首都北京,意味着拥有广阔的市场,这都为辽西走廊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发展旅游业却并不容易,辽西走廊涉及今天北京、河北、辽宁三个省,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地区分散导致缺乏统一的规划,受限于地方财力又缺乏开发。旅游景点缺乏统一的规划,就没有办法打响“辽西走廊”这一符号的名声。

但“辽西走廊”这一文化符号正是最好的联系,以此为契机将上述地区的旅游规划联系在一起,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有可能成为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动力之一。

500

自古以来,辽西走廊就是关内与东北地区沟通的桥梁。在东北地区未纳入中原王朝势力范围之前,关内经辽西走廊像东北输送技术、文化、人口,而东北本土少数民族政权在吸收整合之后,又通过辽西走廊向关内输入秩序。

列车行驶在辽西走廊

500

每一次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为内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历史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东北地区与内地联系逐渐加深,并最终成为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如今,辽西走廊已经不再单纯是沟通内地与东北的通道,对于东北来说,辽西走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值得发掘的文化符号,更是东北地区开放和发展潜力的象征之一。

参考资料

辽西古廊道与古代文明交流 . 崔向东

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民宿文化影响 . 王颖超

论燕秦对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拓与管理 . 李德山

近代铁路通行与华北地区的农村移民 . 马义平

论十六国时期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及民族交融 . 陈鹏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