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东: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10)

500

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

目录

金银大战 丨 血腥一战 丨 风云二战 丨 美苏冷战 丨 透支世界 丨 次贷危机 丨 尾声

二、血腥一战

14.

小小的波澜,竟是海啸的先兆。巨大的泡沫下,没有谁能独守孤岛。彼此相接的链条,仿佛为美国的金融大船,上了一条连环锁。而这环环紧扣的结果——是每一环,都足以致命。

1907年10月16日,倒下的联合铜业公司,正是这其中致命的一环。

就在联合铜业破产的同时,它的重要投资人——尼克博克信托公司,便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公司,绝非等闲之辈,它是信托公司中的强者。据说,在纽约当时那些实力强劲的信托公司中,它的规模,排名老三。

然而,灾难降临,洪水滔天,对于最为坚固的堤坝而言,它的路,却只有两条——或屹立不倒,终结这悲剧,或全线溃败,成为噩梦的推手。

而就在联合铜业破产后的10月18日,一场惊涛骇浪,正在呼啸翻滚而来。

项目破产了,投资者会不会跟着破产?恐慌的爆发,常常衍生出更大的恐慌。就这样,随着市场信心的崩塌,这一天,尼克博克公司的门前,早已是人满为患。头晕目眩、惊慌失措——作为这第三大信托公司的储户,在这恐慌气氛的感染下,他们排起长队、急促地呼吸着。

历史记下了这一天。排队的储户中,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无所不包。

有人假作镇定、有人神色慌张。有人小声咳嗽、有人踮脚观望。

但其此番前来的目的,却出奇的一致。

退钱!

10月22日——坚固的堤坝,没能抵住汹涌的洪水。在疯狂的挤兑潮中,尼克博克信托公司尽其所能、满足了储户在前两天所有的退款要求。然而,恐慌还在继续、信心还在流失。在这叠加的恐惧中,民众的行为被成倍放大了。屋内的存款越还越少,窗外的队伍却越排越长。此消彼长之间,这号称纽约老三的信托公司,终于退掉了自己最后的底牌。

窗外的队伍还在延伸,屋内的人们,已是满脸泪痕。

资本的游戏——一无所有,便是无路可走。

擦干眼泪,沉思片刻。绝望中,所有人都知道,摆在他们眼前的,只剩最后一个选择。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这环环紧扣的金融世界里,灾难降临,谁也无处躲藏。

踩着联合铜业的脚印,尼克博克信托公司,接受了现实。

他们破产了。

那是他们仅存的权利。

大幕拉开。堤坝溃败——泛滥的洪水,终于再也拦不住了。

恐慌变成了惊惧,谣言变成了现实。恐慌与谣言相互辉映,在这残酷的社会中,交织成一曲悲凉的挽歌。

还记得信托公司所玩弄的花招吗?

还记得那些被大把大把投入到高风险行业、以及股票市场的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吗?

还记得利滚利、利套利,数据叠加着数据——如滚雪球一般,被越吹越大的泡沫吗?

10月16日过去了,10月22日也过去了。

就在联合铜业公司、和尼克博克信托公司接连倒下的当口儿上——所有的虚假繁荣,全都被戳破了。

谣言在散播。惊恐万状的民众,在所有的信托公司门前,纷纷排起了长队。队伍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排队的人们,彻夜不眠。

如果在这危机面前,连强大的纽约老三,都能轰然倒下,那么接下来还将发生什么,又有谁能保证?

所有人都在担忧。所有人都在祈祷。

恐慌的情绪沿着利益的链条不住地向远方传播,面对如此这番危局,那不断将大笔资金借贷给信托公司的纽约银行家们,也终于从他们柔软的沙发上,猛地跳了起来。

再没有什么风度可言。

这时的他们,只想着一件事:

要钱。

一面是催款。一面是要钱。1907年10月23日,持续蔓延的恐慌中,美洲信托公司、威斯汀豪斯公司、以及林肯信托公司的门前,前来挤兑的储户,排成了绵延不绝的长龙。

他们随时可能崩溃。

更糟糕的是,随着他们的崩溃——这属于整个社会的整条利益链,也必将陷入无尽的泥潭。

没有谁能够独守孤岛。

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就在同一天,因资金的缺失,银行的短期拆解利率一路飙升至60%。

企业继续倒闭、股市仍在崩盘。

纽约国民商行、匹斯堡证券交易所被迫停业。

在这泥石流一般的大溃败中,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正被逼到那前所未有的绝境。

完了。全完了。

1907年10月24日,所有的绝望,都仿佛化作一片哀嚎。

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银行以股票抵押贷款的短期拆借利率,一路飙升至荒唐的90%。

纽交所中,50家经济商会,正濒临破产。

经过一番计算,一个2500万美元的窟窿,正随着危机的延续,若隐若现。

人们清楚地知道,没有这笔钱,纽交所的末日就将提早到来。

而人们同样清楚的是——随着危机的无限扩张、随着堤坝的依次崩塌,有关这年轻国度的最终结局,亦在不远的前方… …

就在这紧张的1907年10月24日——惊慌失措的纽交所主席托马斯,忽然想起一个人来。

关于这个人物,历史曾反复提到过他的名字。他20岁赚得第一桶金、24岁创办自己的商行,他在南北战争中成功地承销了一笔国债,捍卫了北方的政权,又在储备危机时,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从古老的欧洲世界,运回了一笔救命的黄金。他是华尔街的传奇。

一个美国人心中的英雄。

一个当之无愧的“救世主。”

那几乎是一种必然——重重危机之中,当所有的方法均已用尽,当所有的门路均已失效——那个传奇人物的形象,或许注定将出现在托马斯的脑海中。

身为纽交所主席,此时此刻,他没有太多的选择。

就这样,带着谦卑、带着微笑、带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缓缓地推开了对方一间奢华的、图书馆的大门,而后,又用自己沙哑而颤抖的声音,低沉地呼唤起对方的名字。

摩根。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500

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

15.

托马斯离开了。摩根的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笑。

那笑容有点怪——是自信还是故作镇定?没人看得明白。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在这位传奇人物的身上,总是闪烁着某种神秘的智慧。此时此刻,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触角,早已从精明的银行界,伸向了更加粗犷的远方。1892年,他以重金收购了发明大王爱迪生所创立的通用电力公司,1901年,他又以4.5亿美元的天价,将钢铁大王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收入旗下,并经过一番整合,建立了后来雄霸全国的美国钢铁公司。世人皆知——他是成功者中的成功者,他的投资遍布天下,并仍将向每一个角落渗透下去。他的成功仍将继续,并永不终结。

也正因如此,当托马斯匆匆离开的时候,面对眼前的危局,摩根本人再清楚不过的是——眼下,他已成了所有人眼中,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除了他,再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

他依然那样怪笑着。

没有人看得透他的心思。

举手投足间,他不慌不忙。面对眼前所有这困窘的局面,他的心中,似乎早已有了周密的计划。

事实上,就在托马斯前来求援的前一天,这位华尔街的大人物,便已有所行动了。当天,纽约所有报纸的头条都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大意是——“摩根即将救市”。之后,他谨慎地注视着市场的反应。他看到慌乱仍在扩散。挤兑仍在继续。精明的他,立刻认识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其力度之强、范围之广,早已超乎想象。想要稳定市场信心,单靠他的名气,恐怕已是力不从心。

想要改变这一切,他必须拿出真金白银。

10月24日,就在瑟瑟发抖的托马斯,前来向他求援的时候,他露出了那副古怪的笑容。就在前一天夜里,凭借着另一大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的帮助,这位华尔街上的大人物,已经为应对这场危机,而筹集到了2000万美元的巨款。因此,当托马斯颤抖地提出,要以2500万资金去弥补纽交所那个若隐若现的大窟窿时,摩根那古怪的笑容中,透露着超乎寻常的镇定。

下午两点,在那奢华的图书馆里,摩根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而到场的与会者,均是颇有势力的银行家。这场会议总共只开了仅仅16分钟。会议的结果——500万美元火速到账。就这样,为应对纽交所的大窟窿,摩根已经筹集到了足够的子弹。

古怪的笑容背后,是运筹帷幄的智慧。当摩根派去的代表,向濒临破产的经纪人郑重宣布——这笔巨额的资金,将以10%的利息敞开供应的时候,纽交所里,一阵强烈的欢呼声,震碎了先前所有的绝望。经纪人当日便借走了1800万美元,不住下跌的股票暂时得到了抑制。托马斯长出一口气。凭借着这笔援助,即将从钢丝绳上坠落悬崖的纽交所,终于勉强躲过了一劫。

摩根万岁。

那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声。

虽然危机仍在继续,虽然局势仍在恶化,虽然大街小巷上,挤满了抗议的人群,虽然大萧条造成的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但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经纪人心中,他就是英雄。

他就是力挽狂澜的“救世主”。

只不过——提到接下来的计划,这“救世主”的嘴角上,却依然挂着那古怪的微笑。

那究竟是自信,还是故作镇定?

没有人真正看得明白。

16.

10月25日,情况并没有发生逆转。

崩溃还在继续,危机还在蔓延,侥幸生存的纽交所,依然面对着如何求生的难题。

资金的严重不足,超高的借款需求——在这一来一往之间,为平衡风险,银行的短期拆借利率竟迅速飙升至惊人的150%。没有人借得起钱。整个金融界都已感受到坍塌前的震撼。一周以来,已有8家银行及信托公司宣告破产。形势比先前更加严峻了。

至于摩根的笑容——那究竟是自信,还是故作镇定?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愈加猖狂的风口浪尖上,这个被称为传奇的大人物并没有选择退缩。凭借着过人一等的名头,几经思索之后,他再度挺身而出,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一切资源,四处求助,并最终筹集到1000万美元巨款,且迅速将其投入到深不可测的市场之中。

只可惜,洪水滔天,末日降临,这么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却并不够那猖狂的猛兽塞一塞牙缝。

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危机以更加狂妄的态势向四方蔓延。随着银行和信托公司的纷纷破产,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就这么一转眼,便失去了自己毕生的积蓄。股票的崩盘、企业的倒闭,失魂落魄的人们以愤怒为纽带,组成了一支支失去理性的队伍。

灾难已从无形的股市,发展到有形的街头。一场来自金融世界的泥石流,正在迅猛地冲击着现实生活中,每一寸祥和的土壤。场面随时可能失控。金融危机,随时可能转化为一场严酷的政权危机。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只需要那么一个契机、那么一次情绪的传递,只需要那么一个感同身受、或是别有用心的官方人员,突然调转枪口——一场恐怖的大混战,便将在这年轻的土地上,拉开序幕。

但望着此情此景,摩根却依然那么古怪地笑着。

究竟是骨子里的自信,还是一种强装的镇定?混乱中,没什么人,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思索。

先是2500万、又是1000万——这时的人们想必早已认识到,在这种困局之中,任何人想要直截了当地以巨额资金填补市场不断涌现的大窟窿的举动,事实上,都早已失去了意义。人们的信心达到了冰点,拆东墙补西墙——投入再多的资金,最终也将变得血本无归。

末日迟早要降临。天下迟早要大乱。曾以一己之力拯救国家于危难的传奇,如今怕是早已失去了头顶的光环。

从来就没什么“救世主”。狂躁的危机,早已打碎了所有人脑中的执念。

任何所谓的传奇,都仿佛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笑话。任何力挽狂澜的英雄,都仿佛成了头顶上,一片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浮云。

混乱愈加猛烈。不安愈加蔓延。

绝望的情绪在肆虐。上至总统,下至商贩,每一个人都紧绷着神经。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随时将要崩塌的天地间,在这转瞬间便可能一无所有的岁月里,那古怪的笑容,却依然挂在摩根的嘴角。

此时此刻,没有人还会在意他的表情。

是自信、还是故作镇定?

他大约是长出了一口气——又大约是抿了下嘴。

他那机敏的大脑中,究竟都在思索些什么?今时今日的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获知。

500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历史的印记中,太多的真相遭到了掩盖,太多的往事受到了压抑。

由于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我们也许永远都不能清晰地描绘出事实的本来面貌。

然而,就在这样或是那样的争吵和质疑下——1907年,惨烈的危机中,对着下属,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却只是淡淡地挥了挥手。

接着,这一条道走向黑的故事,便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未完待续

每周六连续更贴三篇

公众号同步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