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开幕式暨图录发布会在京举行

来源:国家档案局官网

9月26日,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开幕式暨图录发布会”在北京大学校史馆隆重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出席仪式并致辞。

500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致辞

500

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致辞

500

图录编委会成员: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左四)、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右四)、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左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孙森林(右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左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胡忠良(右二)、北京大学历史系党委书记徐健(左一)、中国国家档案局外事办主任王红敏(右一)在图录发布会现场合影

本次展览,共展出历史档案文献、文物等65件(组)。展览图录《“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16-20世纪初“丝绸之路”档案文献集萃》共收录历史档案文献120件(组)。“丝绸之路”的存在,是一个跨越了文化、民族、国家畛域的世界历史奇观。本次展览选材上,除了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等机构的国内藏品外,还包括来自10多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档案文献藏品,其内容基本覆盖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以历史脉络为纵线,力图涵盖三百多年间陆路、海上“丝绸之路”交往史上的各个重要历史节点,如后大航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构、西方传教士来华所起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桥梁作用、内亚及周边传统边贸“丝绸之路”的沉浮问题,以及1840年以降,国际现代外交框架下的“丝绸之路”新变化,等等。另外还专门选辑了来自拉丁美洲国家的历史档案,显示了到20世纪初,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已突破了之前通过西方殖民者间接转口贸易的桎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丝绸之路”的直接对接。 

500

500

展览现场

本展览所选档案文献包括皇帝谕令、官员题奏、咨呈、国书、实录、起居注、照会、清册、清单、凭契、护照、字典、药方、信函、广告、会议记录,以及原版西文书籍等;在文字方面,除汉文、满文等文字外,还包括英、法、俄、西班牙、葡萄牙等外国文字,充分折射了“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的多元化、国际化客观存在的现实;除文字性历史档案文献外,本展览还选辑了一些舆图、画像,以历史图像诠释历史,包括“海丝”瓷器等文物,使整个展览更立体、丰满。除珍贵的内在历史内容外,这些历史档案文书的载体、形制、装潢、版本、品相等外部特征也具有独特而强烈的时代特征,成为考证鉴赏的依据。本次展览所选历史档案文献,不少为首次公布。如17世纪俄国人所绘的康熙帝画像,在国内属首次公布,较之于同时代中国人及西洋传教士所绘的康熙帝画像,风格迥然不同,整体是一个蒙古汗王的形象,这恰恰体现了俄罗斯人对中国皇帝的想象更接近于数百年来他们所接触熟悉的蒙古人。

500

17世纪中俄皇帝(康熙帝与俄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像

再如西班牙西印度群岛综合档案馆所藏来自中国的1555年的《古今形胜之图》,是1573年西班牙人所获,为整个欧洲现存最早的以中国技术制作的地图。这幅图不仅包括了中国的地理概况,还展现了中国人眼中的东亚和整个世界的概念,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简洁、系统。图上有西班牙人使用后添上的西班牙文注释,着重标注了明朝行政机构的名称、数量以及中国人的世界观简介。此外,一些重要省份与重要特产地,图上也都有西文注解,如景德镇标注了“此处出产瓷器”的字样等。

500

《古今形胜之图》

再比如,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1701年苏州织造李煦与曹寅会议莫尔森前往东洋考察的奏折。明清时期,中国与日本的海上官、私贸易十分活跃,中国的丝绸、染料、书籍等运往日本长崎,换回洋铜等。清初由于海禁,官方贸易停止。1701年,清廷授意苏州织造与杭州织造了解中日贸易的情况与重开官方贸易可能性,并派杭州织造衙门乌林达(满语官职名词,汉文“库使”之意)莫尔森前往日本调研。康熙帝在苏、杭织造联衔奏折上,亲笔朱批:“知道了,千万不可露出行迹方好!”足见康熙帝对此次调研的重视。莫尔森圆满完成调研后回国,直接进京向康熙帝报告贸易情况,之后康熙帝决定重开中日海上贸易。这件小折见证了“丝绸之路”史上一段秘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康熙时期国家决策的流程与效率,以及江南三织造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等史实。

500

1701年苏州织造李煦与曹寅会商派莫尔森前往东洋奏折

为了更好地站在全球视野下,诠释解读“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学术资料,本次出版发行的图录,标题与释文均为中英文对照。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全新内涵,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深化古代“丝绸之路”研究,对于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继续走深走实,增进沿线各国人民共同福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档案文献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文明赓续的基因密码。“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记忆,更是文明交流的符号,承载着亘古常新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2016年以来,国家档案局有计划地开展了“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的抢救、研究、宣传等工作。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先后在深圳、福州、苏州、敦煌等地举办“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展出。今年又启动了“一带一路”展览进校园计划,得到了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档案系统得天独厚的档案文献资源,借助北京大学雄厚的学术力量,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史学研究平台,使“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再上新台阶,并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为全面的学术支持。传承丝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几个月来,国家档案局与北京大学紧密合作,中华书局也为图录的顺利出版忘我付出。本次展览的举办和图录的出版,是“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整理、编研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成果,谨以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献礼!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