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什么那么快就灭亡了?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朝代,从公元前221年朝代建立,到公元前207年二世而斩,古今中外谈起秦朝的灭亡一片唏嘘。那个携秦孝公商鞅变法的国度,携六世余烈的国家,窥周室,卷天下,吞八荒。怎么能短短十多年就把江山丢了呢?
人说秦朝“苛政猛于虎”,是秦朝灭亡的原因?可是从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可是在这样的“苛政”下不但没有亡国,反而越来越勇,卷天下,吞八荒,完成国家统一啊?人说秦朝穷兵黩武,不知体恤民力,是秦国灭亡的原因,但与孝公之后的秦国也不相符啊?那到底什么是秦朝二世而斩的原因呢?且听在下娓娓道来?
商鞅的思维和管仲相反,管仲要求国家藏富于民,“仓廪实而知礼仪”,老百姓安乡重家,安乡重家的老百姓会敬上畏罪,水到渠成的国家治理就简单便利了。而商鞅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当时的国家是大争之世,管仲的政策不适合大争之世,民富国强,国家不容易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必须“民贫国富”,老百姓生活艰辛,采用雪中送炭的方法,老百姓才会感恩戴德,知恩图报。所以商鞅废除贵族世袭制,把能够调动老百姓积极性的功名利禄全部收归国有。想获得功名利禄的好处,想跨越阶级,只有一条路,在战争中获得军功。整个秦国被商鞅设计成农战国家。正是这个制度让秦国在大争之世里胜出,完成国家统一。
随着六国的统一,农战制度不适合新生的时代了。毕竟人口多了,征伐的土地少了,用征战作为人才上升的渠道不够了。这时候的秦始皇应该应时而动,改革政策,设计新的人才上升渠道。可是秦始皇没有,仍然按照老黄历解决新问题。所以六国统一后,秦始皇让屠睢、赵佗帅军50万在南方进攻岭南百越。北方让蒙恬却击匈奴,深入北方七百里,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
始皇帝当时没有算计好,统一六国之后,战争的收益比已经不合算了。根据历史记载,当时送到前线的物资,五六十分之一,都浪费在途中了,如果加上修筑维护驰道直道的浪费,更是百不存一啊!
你看,秦朝建立,新的上升渠道没有形成,老的上升渠道不够分,并且边际效应低,这对于秦国的民族内部矛盾扩张非常的不利。
后世正是看到秦朝这一短板,所以从汉朝到唐朝,从明朝到清朝,一旦朝代建立,立即进行休养生息,不再做大工程,让国家经济恢复生产发展,同时即刻建立新的人才上升渠道。后世评论清朝,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血迹未干,清政府开恩科,江南知识分子立刻忘记了国仇家恨,赶紧蓄辫子,到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恩科考试。清政府的恩科获得了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拥护,他们就忘记了清政府的暴政,或者说就无感了,成为清政府的一员,维护清政府国家架构的稳定。清朝的江山就稳固了。
新中国的革命之所以成功,也是顺势而变的结果,当1947年11月华北重镇石门【既石家庄】市解放后,中共中央就决定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摸索城市的接管、生产和改造,使城市变“鱼”为“渔”。当然我们不否定我们的经验就是来源于祖先的过失,吃一堑长一智嘛!
谈起秦朝的灭亡,大家对于项燕的“楚虽三户,灭秦必楚”震耳发聩。为什么楚国反抗秦朝最坚决?这和当时的秦楚的政治制度关系密切。战国后期,从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开始,各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除了楚国,其他国家都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知道,秦国的农战制度去除了一切贵族的特权。秦国灭了楚国。反差最大就是楚国贵族了。在楚国,他们有世袭特权,秦国灭了楚国,对楚国的贵族既没有赶尽杀绝,有没有给予他们在新政权内差役,同时也没有经过中央集权的制度洗礼,他们当然对秦朝咬牙切齿的仇恨,这是楚国在灭秦战争最坚决的原因。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一直被历代诟病秦国严刑峻法的代表。其实现代人越来越相信这是代替秦朝的汉朝,为了自己得国正确的欲加之罪。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秦律还是后代考古发现,从没有不可转移天时耽搁戍边杀头的律令,只有廷杖的处罚。
秦朝二世而斩无论怎么说和秦始皇脱不了干系,秦始皇偏听偏信,固执己见,不听从公子扶苏的劝告,让打发公子扶苏倒蒙恬修筑长城处,中枢让赵高得以专权。秦始皇驾崩后,伙同李斯、胡亥,让公子扶苏自尽身亡,同时,利用指鹿为马打击异己,破坏了秦国的法制和官僚制度。自古以来的亡国,亡于外部的少,亡于内部的多。大都是官僚阶层把国家法律不再当做治国的依据,当做自我渔利的武器,把友当敌,自我倾覆的。而秦朝的灭亡这么快恰恰就是这种原因。
秦、新、隋、周、民国是中国短命的王朝,但这几个短命王朝对历史承前启后的发展,比一些长命王朝还要重要。没有秦的中央集权和开拓岭南百越以及灵渠的修筑,谁知道何时中国才能集权大一统?没有隋的大运河以及被北方边境的巡狩,中国南北方的有效人力物力的调动何时才能开始?没有民国的动荡和对国民身份的追索,哪有共产党新中国带领新中国的新生?所以,短命王朝的错误着实让人扼腕,但后世对他们错误的追索,不再覆辙翻车,则让这血的教训有了回报。减少了历史发展的悲戚和哭声,对当事人,对我们,是一种难得喜色。毕竟一代代中华传人,都被愿望寄托在后人身上,愿意自己多吃亏,孩子过得更好些。所以,即使他们过得深沉和悲戚,面对后人,却没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