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实景参与拍摄,《大决战》气势磅礴长镜头
今天咱们继续来说《大决战》。
这三部曲系列电影拍摄于1991年,片头题写“献给建党70周年”,片名则由江泽民亲自题写。
《大决战》拍摄过程中,由中央军委直接下令,各大军区所有部队都有参与拍摄,据说前后共计有百万人次。
有几个大场面镜头,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战士,和包括坦克在内各种装备参与电影拍摄,其调度难度之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大,绝对是不计成本。放在现在根本不能想象。
这是因为当时的年代,刚刚经历一场风波,因此这个电影拍摄背后有很深刻的考量。这不仅仅是拍电影,更是执政党为自己打江山建立丰功伟业的过程影像化,将来是要给后人当做史实来看,所以包括张震在内很多在世老将亲自把关,各种细节非常考究。
这绝对是一次国家意志的体现。
现在这些普通商业电影一次长镜头拍摄,最多调动几十上百人就不得了,去年《芳华》上映前夕,片方宣发团队吹嘘冯小刚6分钟的战争长镜头如何如何,真是乡下土财主炫富,叫人笑掉大牙。
今天我就给大家再回味回味《大决战》几个经典长镜头。重点是围歼廖耀湘兵团和黄维兵团渡涡河。
先上点开胃凉菜
这是解放军攻锦州,万炮齐发的空中航拍大场面。
《辽沈战役》最后高潮是围歼廖耀湘兵团,之前有一个杜聿明在飞机上看见廖兵团被围困在包围圈中,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往何处逃跑。
最后围歼廖耀湘,朝阳初升,东野士兵奔向建制已经彻底乱掉的廖兵团残部,红旗招展,气势如雷霆万钧。
廖耀湘眼中只剩下了绝望。
这组长镜头有大概1分钟,航拍全景,场景一直变换,潮水般的士兵冲锋,各种爆炸的烟火,间杂国军燃烧的军车装备。
说完《辽沈战役》,再说《淮海战役》。
其实《大决战》三部曲大场面还是要属《淮海战役》更加有气势。尤其是黄维兵团过涡河的2分钟长镜头,其难度据说当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也走不出来。
先来个黄百韬兵团过运河铁桥场景。
黄百韬自己都说自己愚蠢,不知道提前在运河上架几座浮桥。导致10万军队只有一座铁桥,挤挤攘攘。
黄百韬被围以后,邱清泉和黄维都来解围。
黄百韬说只有靠黄维这个书呆子了。
镜头一转,黄维兵团装甲车辆出现了,2分钟长镜头开始,配以神BGM。
5路纵队,排成一排,各自行进。
每路纵队的中间都留出了宽敞的道路,这是给车辆和坦克行进。
远处是河道,还有士兵和车队源源不断走过来。
不仅有车辆,还有骑兵。最上面的2路纵队之间,有几匹马在狂奔。这是骑兵侦查部队准备出击。
随着镜头的推移,画面来到了河边。可以看出,河上架了2座浮桥。近处这座,有3队纵队;远处的浮桥那边,走来了2路纵队。
之前的5路纵队汇合,是这么来的。
然后到了河这边。可以看到车辆数量开始增加。浮桥上,车辆和行进士兵队列并行不悖。
接下来,画面完全来到了河这边。我们可以看到河这边过去的3路纵队,原来本来是有7路纵队。
7路啊!
画面左边这里4路,中间1路,右侧2路,一共7路纵队,走上涡河浮桥,自动汇合。过了河又自动走出3路纵队。
我靠,这调度能力。
随着画面继续,坦克队列出现了。
而且步兵队列一直在变换队形。纵队的队形一直在交叉、汇合,然后再打散。
黄维兵团行军这个2分钟长镜头主要难点,就是如何让大军和车辆、坦克以及骑兵部队一起有条不紊渡过涡河。
数以万计的部队和各种装备,配合此次渡河拍摄,这应该算是一次准军事演习了。这个调度难度之大,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
画面最后定格在了一个高坡,一队军官登上高处查看战场地形和部队渡河情况。
画面一转,这个2分钟的长镜头结束了。
当当当当,这次行军的主角,兵团司令黄维出现了。
看黄维这踌躇满志的表情,肯定对手下大军如此气势感到满意。
不过若是当年国军果然有这般军纪和调动能力,恐怕淮海战役也不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吧。
《平津战役》这部,军事部分不如前2部,不过东野入关场面倒也很是壮观。
壮哉,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