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我个人建议先假设儿童的量子波动超能力是真的……”
一
因为实在忍不住,周日写了一篇《当科学家还在研究量子力学的时候,有些培训机构已经拿量子波动教速读了》——其实在写法上很克制,我拼着命忍住,并没有像其他公众号那样,“哈哈哈沙雕嘛”,“哈哈哈骗子嘛”,“哈哈哈人类迷惑行为大赏”,也说了“其实很期待去看一看”,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看,还是应了我前两天写的另一篇文章:《网络并不会让我们互相理解与沟通》。
更我担忧的是:如果再报道下去,我的寒假参访活动十之八九要泡汤了。这绝对是一件让我抱憾的事情。
我为什么会克制?因为我预计到那些“哈哈哈”并没有说服的作用。觉得量子速读是沙雕的,那绝对认为是沙雕;觉得量子速读是人类伟大发现的,依然认为很伟大:
有科学素养、既有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一定会觉得上面这些话简直太扯淡了,怕是在传销组织里呆的时间太长了;但有些审慎的朋友,还是能从这段话中“沙里淘金”。昨天晚上又来了一条新留言,很长,指出“上面的评论才是内行”,我也赶紧置顶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毫无疑问,脑科学、人体科学的未知领域依然大把大把,也正因此,批评和支持没办法站在同一个语境上。正如全脑导师所说,如果批评太过极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再次上演“哥白尼悲剧”:毕竟在600年前,谁都不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在300年前,谁都不相信电灯的存在;在100年前,谁都不相信电脑能进入千家万户;在50年前,谁都无法想象手机这个物体……
如果在100年后,人类说,“在2019年的时候,愚蠢的古代人说什么都不相信量子波动阅读”——这事儿咱也不能打100%的包票——万一M78星云的外星人来到地球教会大家了呢?
“波动”这事儿是当事人的执念,是没有办法去说服的。就像龟仙人会波动拳,耿鬼会恶波动一样,有些人就是觉得存在“波动读”的,小孩子就是存在超能力的,在这个领域去争执,其实是一件很低效的事情。就像小区对面的老汉一直觉得过世的妻子已经转世成了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女婴,要天天去看,你是没法去说他的。
比如,格十三的文章,就被培训主体给投诉了:
而这家主体就是诸多量子阅读机构中的一家:
这是人家安身立命的基础,是饭碗,你说“我不信”“你骗子”是没办法产生沟通的,只会产生投诉。大家要先站在一致的立场上。例如,就算我真的有幸去观摩,我也不会去砸场子。不然你灭了量子还有质子,灭了质子后还有重离子。三个月后换个名字再来一遍。嘲讽的语气越重,对方越有一种受欺辱的感觉,觉得自己就是哥白尼。所以,在“超能力全脑培训教育”里头,我不探讨前五个字,那个本身就是无法调和的分歧,我探讨的是后四个字——培训教育。
二
我本科是华师大毕业的,算是教育行业的“科班出身”。这一行有一些普遍原则,是不可以被打破的。
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收费的教育培训,那就要有教材,有教师,有评估方式。对应的三个问题就是教什么、谁来教、教得怎样。
这个不用“是否深入研究这门科学”,这是教育培训行业必须遵循的道理。你上一个课,说没课件,老师随机应聘,学得怎样随缘,那不是培训,那是修仙。哪怕是知识付费,都有一和二,你一二三都没有还要收学费,那肯定就是智商税。
哥白尼推广“日心说”的时候,是有图表、有论述、有理论的,还有一本书叫做《天体运行论》;孔子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弟子还整理了一本很著名的读书笔记叫做《论语》;我们现在的孩子,有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课外的培训班有新概念有SBS,再私塾也有一个讲义,就连体育老师都是有教师用书的……
为什么要有?因为培训教育是需要体系化标准化的,这是这个行业成为商业服务的基础。而儿童超能力培训,不管是量子阅读还是用耳识字,我始终难以查到对应的课本、讲义、教师用书、教辅,只有毕导昨天在外网查到了一个境外的视觉测试项目。国内铺天盖地的,都是推广词和海报。“无教材”居然被包装成了亮点:
从这一点来说,它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理论基础,可能并不存在。
再说教师。如那位留言者所说,“这个领域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做越火”。从各方搜集到的信息看,这句话确实也很难反驳。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八线乡村,都有“全脑超能力培训”:
那问题也就很简单了:一个越做越火的线下教育培训,势必需要更多的教师。那么教师从哪里来?是以前的优秀学生,“学而优则师”,还是社会招聘?教师的培训机制是怎样的?如何考核和认定?
我们当年都是读师范大学、都要去考教师资格证的,我当语文老师,连普通话都要至少过二甲的,你一个能教孩子超能力的老师,总得有个超能力老师证吧?
例如,下面这个人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超能力导师”,人家哈佛大学毕业,上过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拿到多个博士学位:
那我们的量子老师们呢?考核体系在哪里呢?你不能说个量子就笑场啊对不对?“越做越火”的扩张与师资增加一定是正比关系,如果学校越来越多,有本事的老师却不能同比增加,那教育的成果势必就越来越烂。可惜的是,我一直查不到“量子老师”的聘用考核标准,只查到了加盟体系,甚至是“花钱自买证”的认证体系。
从这一点来说,它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人力基础,也可能不存在。
再说评估方式。正常的评估方式大家都很熟悉了:考试。中考高考进门考,口试笔试各种试。再不济到低年级也有个ABCD。
它有两个作用:第一个,知道学习的成果,也就是“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另一个,是调整教学的尺度,就是“根据成绩决定调整未来授课的难度”。大家都考满分,就加快进度提高难度;大家都考砸了,就放缓进度降低难度。
现在我们的教育进度,就是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中得出的。它符合“大多数孩子能跟上,少部分优秀,少部分需补习”的学习状态,从而确保了教育最广泛的效率。
而“超能力学习”的评估体系更偏向于“展示性”——更接近于“要么满分要么零分”的状态。而这种评估体系会遭遇一种悖论:
假设这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能力”,那大规模的招生培训毫无必要,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白白花了钱”;
假设这是一种“大多数人经过培训都能掌握的能力”,那“展示性评估”的最大问题在于:受测人很可能想尽一切办法在展示期间“装作掌握了能力以获得奖励”,而评测人也很难确认“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能力”。
这里有一个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诱导撒谎”:因为学生完成了撒谎(装作掌握能力)后,能得到老师、家长的一致赞美,而要命的是,关于这种作弊的发现和惩处机制又是缺失的。
如果教育培训无法防止这种情况,那它就不应该进入市场。
从这一点来说,它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实践基础,依然可能不存在。
三
所以,真正可以在沟通体系里破局的,可能并不是关于“超能力”的辩驳,那个太难了,也不是我的强项,正如留言所说,我确实是“百分之百的门外汉”以及“浅薄的认知”。可能他们的物理素养就是比我强的。也许再过几年,真的有孩子御剑飞行也很难说。
所以我选择在教育培训体系里展开沟通。
另外,因为曾经做过财经媒体,也注册过公司,我觉得也可以在公司注册及经营范围内展开沟通。例如是否涉嫌传销模式,加盟体系的标准,发票开的是什么类目,等等。这是任何一个守法机构都要做的事情。不管你是不是能引导孩子拥有超能力,遵纪守法、合规纳税都是必须的。不然天眼查里一查,要么公司已经注销,要么深陷大量官司,要么经营范围根本没有培训类,要么年年换法人换名字,总归有点奇怪。
如果非要涉及“超能力”争议,那不妨先“假定它为真”,以下一些项目可以展开交流:
例如双盲试验,即对照组试验。这个可以让“超能力”更具有说服力;
再例如环境更替。你不能说在房间里知道东南西北,到公园里就不知道了;
再再例如追踪评测。第一批用耳听字,用量子速读的学员,怎么都四五年过去了,他们现在的学习情况怎样,生活情况如何,做纵向比较也是评估的补充……
这些科学方法,绝对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哥白尼。
最新的留言说:“为什么没有受训过孩子家长的留言?大概是因为不懂的人说这是智商税,而懂的人也觉得对不懂的人说这个也是对牛弹琴。”——这个阐述逻辑没那么简单:因为从心理学上说,除了“不屑和无知者对话”,还有一种可能是“受害者防御”,也就是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公开复述受骗上当的历史,以免降低自己的社会评价。类似的案例非常多,今天的文章已经很长了,就不一一例举了。
更何况还有表达水平的问题。毕竟,能在网上条理清晰地写三百字的人实在太少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人说,“这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是一种尝试,不能用既有的标准去比对”——
那对不起,教育行业有教育行业的规矩,科研行业也有科研行业的规矩。你这个就不属于教育培训,而是科学实验。就像药企安排患者试新药,电台安排受众做试听一样。对这类探索,非但不应该收培训费——
还应该向参与测试的志愿者支付费用才是。
一个背景声
个人强烈建议各位学员向机构索取科研项目测试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