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也逃不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吗?
编者按
本期推送的是中国学者胡安宁与吴晓刚发表于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的文章Parent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Love: Survey Evidence From China。本文揭示了家长教育水平与大学生子女爱情观的关系。编者对原文有删改,原文数据测量、统计分析模型介绍与统计分析结果部分从简,如有兴趣请查看原文。
这是社论前沿第S1430次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摘要
本文检验了家长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爱情观(attitudes toward love (ATL))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形成过程与人们的爱情观紧密相关,但是人们却对它与家庭背景的关系缺少了解。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对爱情观逐步变化的测量(a gradational measure of ATL)进行了分析。研究对2473名北京大学生在本科连续四年中进行了追踪调查,研究分析采用了随机效应线性回归和中介分析等模型。研究发现家长教育程度更高的学生更可能接受现实而非浪漫的爱情观,并且这一效应在不同性别与年龄下都保持稳定。研究还发现了家庭收入与物化文化资本(objectified cultural capital)的中介效应。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由于持有经济与文化优势,家长的教育背景会让子女更可能有更现实的爱情观。
引言
在给定婚姻市场的结构限制下,婚姻关系的形成会被伴侣双方的主观偏好所影响。作为这种偏好的一个关键视角,爱情观——即与爱情的意义有关的感受、取向、规范以及价值——已经被认为是决定亲密关系质量、初始吸引、关系满意度以及最终是否能走向婚姻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一观念尤其适用于在自由恋爱与伴侣理想化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成为恋爱准则的时代。因此,爱情观及其影响因素值得更多的关注。
虽然爱情观在亲密关系中有着很高的重要性,除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探索之外,社会科学研究并未对爱情观有更深入的研究。首先,学界中现有的对爱情观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而非解释性的:爱情观的社会人口趋势在家庭背景的影响下是怎么形成的?人们对这一过程依旧缺少了解。其次,早期研究发现,爱情观具有文化特性。因此,对爱情观的研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进行深入探索,然而现有文献大多都基于美国或是与美国文化背景类似的社会,对于东方社会中年轻人的爱情观的研究是缺失的。再者,爱情观的早起研究多数运用的是利用截面数据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因此不足以对家庭背景以及具体的爱情观的关系进行解释。
因此,通过建立对爱情观逐步变化的测量,本文揭示了人们对于现实或浪漫的爱情观的接受程度。根据定义,浪漫的爱情观强调了爱情中激动人心的部分并且认为一生中爱情只有一次,并且爱情是婚姻的唯一基础。而现实的爱情观指代对感情的实际、可靠、冷静的立场,并且更多地能意识到未来伴侣的身份对感情能否长久的影响。
应用对爱情观逐步变化的测量,本文(a)利用了一组相对理论——社会封闭理论(social closure theory)与后物质主义理论(postmaterialist theory)——来提出针对家长教育水平与成年子女的爱情观是否相关的研究假设;(b)应用中国大学生的大型追踪数据,检验了针对爱情观的理论假设在中国是否适用,而此前爱情观的文献很少几乎没有中国的情况进行研究;(c)采用了革新性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了从家长教育水平到爱情观的立场倾向的多种路径。
理论框架
社会封闭理论与后物质主义理论
本文应用了两个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理解家长教育程度与成年子女的爱情观的关系。社会封闭理论来自于韦伯对关于开放与封闭社会的讨论并且将其进行了延伸。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归属于有着特定地位的群体并且倾向于建立壁垒来排斥或限制新成员的进入。而伴侣的选择便是对群体地位进行封闭的一个手段。根据这一理论,伴侣选择过程中的倾向,比如爱情观,并不出于个人的选择,而是被现存的社会分层与结构所驱动。比如,有高教育水平的家长会被社会化成欣赏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伴侣,从而导致更现实的爱情观。同时,对于维持消费水平的追求也会促进群体地位的封闭。经济学与人口学研究发现,来自经济情况比较富裕家庭的孩子通常都会有更高的消费水平。相应的,在他们在恋爱中考虑爱情的意义的时候,对维持高消费水平的考量也会让他们更加现实。
另外一个理论是后物质主义理论。根据定义,物质主义的取向强调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后物质主义价值把稳定的经济情况作为给定条件并把关注点转移到生活质量与美感的层面。研究发现,后物质主义可以在富裕的 家庭环境中被培养出来。因为浪漫爱情体现了后物质主义的一个典型理想,并且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更有能力给子女提供富裕的环境,这些子女也就更可能接受浪漫而非现实的爱情观。
值得解释的是,后物质主义假设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更可能提倡浪漫的爱情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爱情的浪漫想象只存在于今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重要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个体在哪多大程度上更容易接受浪漫或是现实的爱情观。
综上所述,由以上两种理论的讨论可以得出两个相对的假设。社会封闭理论假设有更高教育水平的家长的孩子更可能持有现实的爱情观。相反,后物质主义则假设这些家长更可能激起他们子女的浪漫爱情观。
家长教育程度与子女爱情观的中介因素
家长教育程度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影响子女的爱情观:
(1)社会封闭与后物质主义理论都强调了家庭经济资源的中介作用。
(2)社会学研究发现家庭不仅可以通过物质维度,而且可以通过文化维度进行区分,而后者可以被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所体现。文化资本被定义为态度、倾向、知识、行为以及文凭等文化标志,这些标志可以通过家庭背景所辨别:有更好的教育背景的家长的孩子由于有更好的机会接触高雅活动而更可能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
(3)约会经历也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因素 。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更可能采取自由以及权威式的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在私人生活表现出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从而更可能比在相对保守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早地开始接触亲密关系。而早期的约会经历对于两种不同的爱情观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4)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的子女更可能拥有更高的教育与职业期待。因此,他们也会更倾向于接受更长久的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并且推迟婚姻关系的建立。这种计划中的婚姻计划的推迟已经被证明与现实的婚姻观有联系。
综上所述,对于家长教育与子女爱情观的这两个相反的假设可以被不同的中介因素所影响,包括(1)家庭经济资源,(2)文化资本,(3)约会经历,(4)婚姻计划。
性别差异与长期规律
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女性更现实而男性更浪漫。这一规律可以归结于在家长影响下的性别差异。比如,之前的研究发现女儿会对家长更加顺从与支持,而儿子通常更少地表现出服从。而家长也会更多更细致地监管女儿而非儿子的行为。因此,家长的教育程度与女儿的爱情观的关系可能会更加紧密。
另一个家长教育与子女爱情观的联系模式是,这一联系的强度会随着时间减弱,这是因为成年子女的逐渐成熟并相对独立。这一现象对于处于形成期(formative stage)这一人生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适用。
爱情观在中国:概论与假设
众所周知的中国社会中包办婚姻现象是用来维持婚姻稳定性的一个非常流行的手段,这一手段支持两个亲属家族之间的联姻。这一传统通过家庭背景的方式进行了阶层封闭。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这一类型的婚姻已经走向消亡,但是“理性”的家长们并没有从子女的亲密关系中退出。正相反,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子女的伴侣选择过程中:或是帮子女介绍对象或是否定子女的选择。而有更高社会地位的家长也通常更能够实施他们的影响力。比如,研究发现子女对家长在经济与心理层面上的依赖会加强家长的影响力。因此,本文假设:
H1:有更高教育水平家长的子女更可能倾向于现实而非浪漫的爱情观。
家长教育与成年子女的爱情观同时也可能会体现性别与时间上的异质性。因为社会经济因素上的劣势以及工作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女性可能会尤其有更多现实的考量。因此,这一机制可能会对来自更好的条件的家庭的女性尤其适用,因为她们可能会有维持原有消费水平的愿望:
H2:家长教育水平与孩子接受现实爱情观的正关系在女性中更强。
本文的最后一组假设关注于家长教育程度与爱情观中的多个中介因素:
H3a:接受更好教育的家长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经济资源,从而鼓励他们更现实而非浪漫。
H3b:接受更好教育的家长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化资本,从而鼓励他们更现实而非浪漫。
H3c:接受更好教育的家长的孩子有更多的约会经验,从而鼓励他们更现实而非浪漫。
H3d:接受更好教育的家长的孩子有计划推延结婚时间,从而鼓励他们更现实而非浪漫。
研究方法
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该调查对北京的1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才检验家长教育与子女爱情观的关系,模型如下:
ATLij = 𝛽0j + 𝛽1j + 𝛽2j × age + 𝛽3j × number of dates + eij
𝛽0j = 𝛾00 + 𝛾01 × parental education2009j+ Xkj𝛾ok+uoj
在这一模型中, ATLij 表示在第 i 年个体 j 被观测到的爱情观的分数。𝛽0j 指代不随时间变化的随机效应截距,其总体平均值为𝛾00。年龄与约会次数均为时间变量,因此他们与他们各自的相关系数𝛽2j 与𝛽3j被放置在第一层。Parental Education2009j则指代不随时间变化的在家长在2009年的教育水平,这一变量被放置在第二层,而这一变量的相关系数𝛾01尤其重要。第二层还包括Xkj𝜸0k,即不随时间变化的控制变量k与他们的相关系数向量的矩阵乘积。
研究结果
描述性数据
表格1展示了第一层与第二层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结果表现浪漫与现实两种爱情观都有非常客观的受众群体。图1(a)也体现出许多大学生都持有混合的爱情观。而图1(b)体现了家长教育水平与爱情观的双变量相关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上升趋势。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多元分析
家长教育与爱情观的关系由随机效应线性模型进行更深层次的检验。由表格2中模型1可以看到,家长教育水平可以显著地预测爱情观的分数。而有更好教育水平的大学生比起浪漫的爱情观更可能持有现实的爱情观。这一结果支持了社会封闭理论而非后物质主义理论,从而支持了H1。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性别与时间上的异质性由模型2与模型3进行检验。这两个因素的交互项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家长教育水平与爱情观的分数并不会随性别与大学经历发生变化。H2a与H2b因此被反驳。
中介效应
针对家长教育与爱情观的联系,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关系仍未被解答:这一联系是如何被建立的?这一问题通过中介分析检验,结果见表格4。家庭收入与物化文化资本的对数表现出了统计显著性,而其他中介因素都未表现出统计显著。因此,在有关中介因素的4个假设中,只有H3a与H3b被支持。
(温馨提示:点击查看大图)
讨论与结论
本文的对婚姻匹配的形成以及跨代际的经济优势传递有重要的启示。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现实的爱情观会增加人们与有较好的物质前景的人结为伴侣的可能性。而根据本研究发现的更好的家庭背景与现实的爱情观的联系,伴侣更好的物质前景会推动一种特定的婚姻匹配模式。在社会经济地位层面上“相似的人结婚”这一现象代表了高地位家庭之间的结合,从而更加扩大家庭之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