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七十岁

武则天的垂拱四年

大唐于公元618年开国,经过七十年后,已经垂拱四年。大唐已历君主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分别在位8年,23年与34年,以及两位被武则天废黜的君主:中宗与睿宗,分别在位1年与6年。在唐开国70年时,名义上的是国君是睿宗,实际政权早已由武则天掌控。所以要了解唐开国70年时的情况,可以从武氏入手。

一、个性:冷酷与实用主义近年来,很多影视剧对武则天的形象进行了美化或者“消毒”,历史的阴暗面也无法完整地呈现在今天的媒体上,否则会给今人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冲击。武则天的个性有非常冷酷的一面,而且这一冷酷是她年轻时一直延续到年老之后的。太宗在世时,甚为爱马,有一良马难以驯服。众人无策,独武则天提议用三物:铁鞭、铁锤与匕首。马儿不服则先以鞭打,再以锤击,若再无效则刀割其喉。宝马如宝物,要倍加爱惜,即使不能驯服,普通人也不会将其直接杀掉。而武则天毫无怜惜之情,强硬手段不能达到目的,则彻底将其毁掉。在得势之后,武则天将两个宿敌王皇后与萧妃截断手足,置于酒缸之中。二人活活地被折磨几天后才死去。这一举动与汉代吕后将戚氏做成“人彘”相似。在皇宫三千佳丽的剧烈竞争中胜出,多年被压抑到变态的心理得以大爆发,同时也是一种权力的宣示。武则天不是毫无原则的冷酷,她的冷酷是受功利目的的驱使的。在其14岁皇宫后不久,因伶俐妩媚被太宗赐名“媚”,并有了“才人”的名衔。然而这“才人”一当就是13年,眼看就要青春不再,或将与即将死去的太宗同葬黄土。对此,武则天不甘心,她转移目标,与高宗发生了私情。这一私情,在高宗处,权当乱伦之乐,却是武则天的救命稻草。她抓住这一机会,获得生机。

武则天的实用主义给了她突破禁锢思想的动力。在她大力打击李氏皇族时,激起了大量的反叛。其中徐敬业的声势最大,他打着匡扶李氏的名号,人马很快发展到十万人,占据扬、润、楚三州之地。此时,武则天任命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监军前去平叛。李孝逸是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在李氏宗族中辈份很高。武则天却请他作主帅,将叛军失去道义上的正当性。在李孝逸功成之后一年,就遭到贬斥,后来死于流放途中。

500

二、内政:大造神迹,集中权力公元688年,正是唐开国70年,此时虽然名义上是睿宗当政,年号为垂拱四年。但对于李氏皇族来说,不是“垂拱而治”,而是“垂拱而避”,权力由武则天掌握。把握权柄之后,重要的事有两件,一是给自己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最大的名就是皇帝之名;二是打扶植忠于自己的力量,打击旧有的贵族势力。(一)以武代李这一年,武天则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修建明堂。明堂之制,三代之时就已有之。它是用来教化臣民,宣扬皇政的场所。唐自开国以来,一直想修建明堂,然而在如何修建的问题上,遇到了众多儒生的口舌之障。他们为建造规制争论不休,连选址都定不下来。武则天毅然另辟蹊径,与心腹谋士定计定策,用一年时间就把明堂给造好了。明堂相当宏伟,高达九十多米,共有三层。一层为四方形,代表四季;二层为十二边形,代表十二时辰;三层为二十四边形,代表二十四节气。其中二层上部有九龙围绕,顶层有金凤居上。其意不言而喻是“凤在龙之上”,为武氏专权树立合法性。明堂建成后,武则天下令百姓可随意参观,且供给饮食。来参观的人无一不为明堂的气势折服,外邦人士也纷纷前来祝贺。连一直与唐朝有过节的吐蕃,也派来使者瞻仰。

明堂的设立,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儒学的影响力。在儒家看来,“牝鸡司晨”意味着灾祸,而武则天用百姓的舆论加以反击。然而这还不够,武则天又令人修建了“天堂”,“天堂”比明堂还要高,其中供奉如来佛。而佛像面容以武则天面貌来制作的。武则天尊佛,是因为她从佛家经典中找到了“女子可以为王”的根据:佛祖也曾化为女身。

500

这一年,武则天发起了更大范围的舆论战。武承嗣“发现”了一块“瑞石”,上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武则天封这块石头为“宝图”,继而加封“天授圣图”。与“发现”这块石头相关的河流、山川都获得了封赏。洛水因而获得了比江、河更高的政治地位,嵩山获得了比泰山更尊贵的名号。这也是武则天苦心经营东都洛阳的必然结果。而长安,盘踞着大量的前朝贵族,也是李氏关陇集团的大本营,武则天有意将其撇离政治中心。这一年,南方发生了李氏皇族的叛乱。瑯琊王李冲与越王李治先后起兵,但很快就被镇压。虽然国内上下对李唐怀有很深厚的感情,但要让这份感情转变为生死不明的起义,老百姓心里惦量地清楚。武则天是制造各种“迷信”现象的高手,她曾经在殿堂上放置鸟食,然而将饿了许久的大量朱雀放出,朱雀自然聚集在殿堂上,形成了“有凤来仪,百鸟来朝”的祥瑞。一旦出现这样的“祥瑞”,武则天又免不了要大搞典礼,给群臣百官洗洗脑。这一年,武则天有了一个新的尊号:圣母神皇。这是洛水宝图出现之后加封的。武氏被封皇后之后,按次有“二圣”、天后、皇太后等称号。“圣母神皇”是第一次将皇帝之名纳入。(二)以庶代贵这一年,武则天设立铜匦已有两年,朝廷民间告密已成风气。铜匦有青红黑白四面,中间设有小孔,可以投入告密信件。这一举措本意在于压制不良舆论,打击李唐的支持势力。但由于告密能够获得奖励,大量诬告也随之发生。武则天为了处理日益增多的告密事件,开始起用酷吏。酷吏多起于社会底层,这一群体的得势,对权贵阶层形成了天然的制衡。武氏对于科举十分用心,革除了很多科举弊端。而且在公元689年,她亲自主持殿试。若干年后,她还新开了武举制度。著名唐将正是武举中脱颖而出的。通过科举的复兴,让大批寒士得以进入统治阶层,有力地消解了旧有贵族的力量。武则天大力营造洛阳,将其称为神都。先是在洛阳树立高祖、太宗与高宗的神位,其祭祀礼遇等同于长安。再是大封洛水、嵩山,抬高洛阳的政治地位。洛阳的兴盛,意味着关陇集团的式微。

武则天乃武士彟之女。后者为唐开国功臣,然而其门第不高。在唐初比较注重门阀的年代中,门第低意味着政治权力的缺失。当初在商议要不要立武氏为后时,就有朝臣认为武姓太低微,不足为后。在武则天掌握一定权力后,修订了《姓氏谱》,将自己的姓氏抬高了一等姓氏之中,但这仍然改不了社会习俗的陈见。武士彟出身市井,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这导致他的子孙辈中缺乏治国之才。在武则天掌权后,虽然对武氏子弟多有重用,却都是难堪大任。比如武三思、武承嗣二人,为了讨好武则天,对其男宠怀义、张氏兄弟极尽讨好之事,扶鞍牵缰,状如奴仆。

500

三、外交:吐蕃强大,后突厥初兴,以及辽东的退缩

大唐立国之初,连患有三,一是东北的高句丽。经过多次征讨,水陆并进,终于将高句丽彻底消灭,并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这是一件极伟大之事,高句丽之患,在隋朝已让朝野胆寒。隋炀帝三征,无一不是大败,甚至导致了隋朝的覆灭。但在大唐连续的打击下,在唐高宗时,高句丽终于灭亡。二是北边的突厥。突厥分为东西两部之后,东突厥于唐初投降(630年),唐廷将其人马安置在今天的北京到山西一带。唐朝在漠北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单于都护府。后来西突厥也被唐军击破(657年),其部众纳入安西都护府的管辖。原来的突厥统治区域全部划入了唐廷的行政管辖的范围之内。三是西北的吐蕃。在公元641年,唐太宗令文城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是什么让大唐在实力最为强大之时,答应一个从来没有存在感的西域国君的求婚?答案是吐蕃实力太强大了。吐蕃发源于西藏山南地区,在松赞干布时移都逻些(拉萨),其后迅速向东扩张,青藏高原上本来存在的众多小部落都被其吞并。吐蕃还击灭了占据青海一带的吐谷浑,从而与大唐直接接壤,迫使唐太宗答应和亲。此时的和亲,是作为万邦之主的大唐给边邦民族的一种赏赐,获得了下嫁公主,也得得到了唐廷的封爵,这对于提高这些民族的地位很多帮助。

文城公主入藏后,唐蕃迎来蜜月期。但九年之后,松赞干布去世。蔼尔家族专权,频频发起了扩张战争。

500

      到了大唐开国七十年,即688年之际,武则天面临多线作战的局面。内部有叛乱,战争从徐敬业开始到李贞,已断断续续持续了二十多年。北疆的突厥反叛力量也此起彼伏,但多次被唐军击破。681年,本为低级将官的骨咄禄率领17骑出逃总材山,与唐军打起了游击战,获得了多次胜利,人马发展到数万,很多突厥民众前往投靠。684年,武则天派程务挺讨突厥。程务挺有帅长,多次打败骨咄禄。然而,程务挺受裴炎案牵连,被武则天处死,不少北疆名将都受到牵连,或丢官,或贬斥。一时间,北疆无将可守,骨咄禄卷土重来。危急之际,武则天天686年,将黑齿常之从吐蕃战线中调回。黑齿常之屡胜突厥,北疆暂时平稳下来。然而三年后,即689年,黑齿常之被诬告入狱,愤而自杀。    

       唐廷本来有机会平定突厥,然而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当黑齿常之屡破突厥时,突厥日益窘迫,败亡只在旦夕。这时,曾受全军覆没之辱的左临门卫中郎将爨宝壁却想独占其功,上书武则天前往追击。武则天同意,并令他与黑齿常之共议。然而此人贪功心切,独自率13000精兵出发。当他发现突厥主力时,已自恃兵强,竟然令人先行宣战。突厥军队立即联络周边部落,反而将爨宝壁全军歼灭。

     左临门卫中郎将是接近皇帝的近臣,他的话,武则天自然会听,武则天虽然让他与黑齿常之商议。但绕过黑齿常之这个主帅对其下属发布命令,无疑是越俎代庖之举。此外,还有两个大草包出现在平北战场上,他们是高宗儿时的侍读韦待价、武后的男宠薛怀义。二人都曾率二十万兵马浩浩荡荡地出击突厥。结果是突厥早就转移,唐军空耗兵力。武则天用将如此不当,不是到此为止,此后在镇压契丹反叛时还是如此:重用武氏族人,后者无勇无谋,致使叛乱燎原。

500

       突厥的叛乱让安北、单于都护府不再存在,大片土地沦丧。这已让当时的唐廷难以应付,然而最为严重的是西北之患——吐蕃。       在大唐开国70年之时,安西四镇已沦为吐蕃之属。前文讲过,在松赞干布去世后,蔼尔家族掌握了政权,吐蕃继续向外扩张。在670年,发生了大非川之战,吐蕃集中了全部力量在此决战,而唐军由于副将违令,擅自行动而导致大败。此战后,吐谷浑再没有复国的机会,而安西四镇也被撤销。        吐蕃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其军政一体的制度。其刑罚十分严酷,士卒犯一小错,即被处以剜目、断腿等肉刑;但其规定,士兵在战场上的俘获全部归其所有。因此,吐蕃兵在战场上无不拼死向前。高宗去世,武后掌权,她试着收复安西故地。与吐蕃交战有三条战线:一是青海,二是西域,三是西南。青海战线在678年发生大战。当时,唐军主力战败,主帅李敬玄狡猾回逃。而时任偏将的黑齿常之,率3000死士夜袭吐蕃,一举反败为胜。此后十多年,青海比较安定。在西域,689年,武则天令韦待价出征西域,与吐蕃战于伊宁。结果先胜后败,加上七月大雪,后勤不济,唐军死伤惨重。经此一战,唐军在西域的力量又大大缩减。

而西南战线,即川滇一带。吐蕃崛起时,也在不断地侵占这块地区,与唐展开争夺。688年,为了策应西北战事,武则天下令在川滇开路修桥,又开辟第二战场。之后历年,西南有少数民族头领前来投靠,唐在当地设置了多个州县。

与突厥与吐蕃的长年战争,导致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辽东的退缩。在经过高祖、太宗、高宗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后,辽东的放大地区均在有效管辖之下。高句丽灭亡时,有40万户高句丽百姓被内迁,可见唐廷已下定决定将东北化为已有。然而,随着西北战事的吃紧,名将薛仁贵、刘仁轨等纷纷后调,当地叛乱又起。在677年,安东都护府由平壤内迁至今天辽阳一带。696年,契丹反唐。唐与安东陆路交通断绝,只能以海路相通。

500

观览688年前后的战事,给人的感觉是叛乱十分频繁。虽然用兵不可谓不勤,却没有一处可以做到斩草除根。其中原因是固然有军事行动不慎,将才选用不当的因素,但根本上在于李唐发生了换鼎之争。虽然武则天没有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但造成政权的根本改变,无疑会对内外政治带来冲击。

四、后记公元688年,大唐开国70年,武则天在追求最高权力的征途上继续前进。她建造着大唐第一高楼,制造着“祥瑞”,也在给予普通民众很多的恩惠。同时,她逐个消灭政敌,从后宫到朝廷,从京城到江湖,到处有杀戮与恐怖。没人能够挑战她,哪怕是清白的人,一句诬告就会被送进牢狱。曾经臣服或者友好的邻邦,却日益活跃起来。唐初吞并的大量土地,吸纳的大量外族人口,都需要时间与空间进行消化。所以当发生叛乱时,唐廷左支右绌,无法集中力量彻底消灭叛乱。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没有武后改国之举,国内国际政治秩序就会受到大的冲击,很多被压制的力量就会被慢慢消弥,那样的话,历史就大一一样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