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怎么来的?

本文为哈工大杨士勤老校长在美国硅谷校友会聚会上的讲话,由本人从视频字幕抄录后经修善由口语转变为文字稿。

 500

哈工大校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硅谷地区见到大家。非常感谢校友会的组织者能够给大家创造这么一个好的机会。我先做个自找介绍,因为我看很多年轻人不一定认识我。我本人也是哈工大校友,56年从上海考入哈工大;没想到一待就待了六十三年。我39年生,今年正好八十岁。所以,我和你们是大家的校友。

大家身为哈工大校友,应该说对哈工大的历史基本上是了解的。我把它简要的归纳一下,应该说,我们的老校长,我在做学生时候的李昌校长,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老革命、老教育学家。他开创了我们哈工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重点就是,首先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学习苏联这么一面旗帜扛起来了;具体讲,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哈工大,成为我们国家理工科大学全面学习苏联的样板。所以,所有的国内高校,包括清华、淅大、上交等等,都派了进修教师和年轻人到哈工大跟苏联专家学习,或者进修,或者做研究生。当时,哈工大有七十三名苏联专家。这祥,培养了一大批苏联专家的学生,成为我们高等教育理工科大学的一些骨干。

尽管苏联的专业面比较窄,但是,基础非常扎实,基础打的非常雄厚。所以专业面窄不窄,己经不影响它今后的发展。我们学习苏联这一段时间,由于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所以哈工大毕业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受到社会一致的好评,也肯定了哈工大全面学习苏联的成就。

第二,我想给大家讲一段重要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在58年,邓小平同志带了中央的五位书记处书记,亲自访问哈工大;58年的9月15日,做了重要指示,说哈工大要搞尖端,国家要依靠大学,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地之一;小平同志跟李昌校长提出要搞尖端。因为,觉得依靠苏联当时已经不可能了,而把这样一个重要任务就交给了哈工大。59年开始,把哈工大从教育部跟一机部转成国防科委领导。哈工大就此由民转军。

由民转军这样一个决策做了以后,哈工大就成为了到现在为止一直为国防服务的这么一个学校。这也是公开的,大家都知道。到80年开始,哈工大就归航天部领导;所以重点是在航天领域,哈工大做了很多突出的贡献。

那末,大家知道这样一个光辉的、很辉煌的黄金时代,随着文革的破坏也就可以说终止了。

当然,大家说文革期间各个高校都受冲击,是的,但是哈工大是个重灾户。为什么?大家知道,59年珍宝岛事件,哈尔滨就变成了前线。所以中央1号命令,就把哈工大跟哈军工这两所被认为国家的宝贝内迁。

还好,哈工大全部迁到重庆北培,成立了重庆工业大学。三年以后,中苏关系又缓和了。这样,哈工大的一些老领导费了很大努力,把它全部又北返,迁回;把哈工大保留起来了。但是,在南迁北返期间,因为去的是北培,是个师范学院的底子。设备地基也不行,电的容量也不行。所以,去了四年,所有设备都放在露天。重庆很潮,我们打回来一看,原包装基本上都好,里边全部生锈。长途跋涉的运输,精度也都损坏了。

当然设备仪器的损坏,可以说今后有钱还可以买,但是最可惜的是教师,人流失了。因为,哈工大虽然是一个北方院校,统计过文革前的教师队伍,80%以上是南方人,特别是江淅一带,那么,南迁北返,人才就流失了!所以,我们老校长非常忧心啊!曾经亲自跟我说过,但后来看到哈工大的变化,生命力很旺盛,又恢复起来了。他也很高兴!他说要我好好总结,哈工大大难不死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么,我所以最后给大家讲一下。

85年我们那一届班子啊,应该说还是很有开创性的。刚接手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是,我们那一届班子克服了重重困难,应该说有一些开拓精神,进行了大量改革,以及从思想上敢为人先,前前后后我们做了十几项全国高校第一的事情。

比如,我们是全国高校第一个改革了科技体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科研经费直线上升。另外我们又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航天学院,为航天服务这样一个鲜明特色很快凸现起来。我们又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大学科学城。科研园区是我们经过科技部同意以后在全国率先建立的。这些问题为我们今后进入了211,特别是985,奠定了极好的基础,特别是985工程,全国就选了9所,只要有一些条件的,都希望能够进入。因为可以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支持。比如,起码要给10个亿。应该说对哈工大来讲是关键的,应该说是带有里程碑意义的。

2001年,国家第一次评重点学科,就是在各个学校博士点当中选拔出来做国家队,叫重点学科来做经费重点建设。大家知道吗?哈工大一下子进了几个呢?十八个!是全国理工科大学当中的老二,而且遥遥领先!我讲这些数字说明,哈工大当时评上9所,中央一点没有选错,兄弟院校也心服口服。因为,学科是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真正的办学实力。这说明,01年的时候,哈工大已经被大家公认是名副其实的9所大学之一。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哈工大不停息的在努力。

譬如说10个亿,省里要出4个亿。所以跟我商量,能不能给块地。我问哪块地?他说是动物园。我一看,这个动物园好啊!离哈工大临近啊!现在大家回去过的都知道,专门有条道开通了。当然,他给的条件,一是绿化要保持,因为里面都是大树、草地。我答应了,我说没有问题。第二要求对外开放。我说也没有问题。因为外国的大学都是向社会开放的。所以,就把这块地划给我们了。现在这个动物园六、七百亩地建设的非常好,成为我们哈工大科学研究的一个科学园,应该说,成为哈工大在参观、接待客人的时侯拿得出手的一个区域。

在这个基础上,哈工大办了两个分校,一个是威海,还一个是深圳。这两个校区大家有机会回国的时候都可以去看一看。办的非常好,教育部都公认。这个分校是哈工大办得非常成功的。

我举个例子,威海校区现有一万多人,有2500多亩地,就在海边。而且学风完全继承了哈工大的好传统。深圳呢,更好了!位置好,同时他不要学校拿一分钱,所有的建设费用,包括学生的运行费,包括教师的工资,都由深圳给。所以这个条件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去年开始招本科,今年,据说这两年,分数线都超过了校本部不少分数。

这里有一个大家应该知道的情况。李昌老校长一直有个心愿,哈工大的南方教师特别多,他觉得年纪大了以后,如果有一个靠南边一些,气侯好一些的地方,继续让这些南方教师发挥作用,这是他的一个心愿。所以我呢,他跟我谈过以后,我一直记在心上。在威海跟深圳办学,既是扩大了哈工大的影响,同时也弥补了哈工大地理位置的不足。对留住人,吸引人才,为学校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想从这个事情,也告诉我们在美国的校友,知道一下母校在这个阶段,还是有很大变化和发展的。为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继续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哈工大一贯的传统,也是我们李昌老校长留下的好传统。

大家可能要问,“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么一个好传统、好的校训,怎么来的。我跟大家简要的说一下。实际上是李昌老校长在58年,特别是比较集中的就是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工农速成中学的学生。这些速成中学出来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但是,本身是劳模,劳动的很好,工作能力很强。一考试呢,往往就挂科,考不及格;到毕业的时候,李昌志校长召集了一次党委常委会,征求大家意见,怎么办?会上七嘴八舌,有人说,降低一点标准吧,他们本身基础就差,然后学习态度很努力;也有一些说,再缓一年毕业,等等。

后来李昌老校长总结大家意见,最后确定,说:凡是要拿到哈工大的毕业文凭,一定要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规格,否则,你再是哪种情况,都不允许破例。哈工大的毕业生一定要达到应有的规格和标准;所以提出,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我们班上的正常高中毕业学生给予帮助;教师要开小灶,单独辅导;让他们都能够达到哈工大毕业的标准。所以,提出“规格要严格,功夫要到家”。这就是我们校训的来源。但是,当时没有成为校训,仅是哈工大的办学传统。一直到什么时候呢,到97年,我在任的时候,跟党委商量啊,哈工大好像少一个校训。别的学校都是文绉绉的很多校训,哈工大怎么办?做民意测验。也有提出什么“求实”啊,“创新”啊,这些都有;但最后85%以上票数都要求“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所以,后来我们在97年正式把它定为哈工大的校训。

这个校训,我认为不是从辞海当中翻来的,也不是从古藉里边翻来的,是从哈工大的办学实践当中得来的。所以,应该是非常深入人心,让校友们一辈子终生记住。而且,不仅仅在学习上,在我们的工作上,也应该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我刚才讲了一个故事。但是最后大家有没有想过,哈工大进入985靠的是什么?哈工大能够进入985靠的是,我们一批优秀的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做出了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社会上也好,中央领导也好,一提哈工大,知道是一所好大学。

所以,我今天用这样一个工大的校训,也是工大的历史,来勉励我们全体在美国工作的、学习的所有哈工大校友,希望大家也能够牢记校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岗位上,做出更优异的成绩。也欢迎大家明年一百周年校庆的时候,都能够回到母校,共同来欢庆我们百周年的校庆。也祝大家在美国工作、学习顺利,愉快!谢谢大家!

吴忍畊抄录自捜狐视频

https://tv.sohu.com/v/dXMvMzIxMDE1MDA2LzE0OTkyNDU4NS5zaHRtbA==.html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