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大庆阅兵观感——中国军工已经把高超音速玩出花了

今天的阅兵,在装备部分最耀眼的非DF-17莫属。那销魂的高超滑翔弹头在蓝星上迄今为止头一份(?)。这个漂亮的东东代表着致命的攻击性——闪电般的速度、难以捕捉的身影、无法判断攻击方向和无法防御!

曾经蓝星上最难防御的武器就是弹道导弹,难防御的原因很简单——速度快。对于中远射程乃至洲际射程的弹道导弹,中段飞行速度10马赫起步,即便到了末段,想击中百公里外以5马赫抛物线落下的氧气瓶大小的弹头也事比登天。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美国苏联搞了几十年的反导,终于把这个难题……哦……部分破解了。比如爱国者3大战飞毛腿。短程导弹飞行基本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有限;老式导弹弹头和弹体又不能分离,目标很大;更关键的是探测技术和弹道计算精度的飞速提升让打高速飞机的远程防空导弹也能客串一把反导。但是起码知道,只要探测精度足够、弹道计算精度足够、防御导弹飞行速度足够快,弹道导弹是能够防御的。

那个年代爱国者算是小试牛刀,美国人真正担心的是大气层外的可分离的多弹头的战略武器,那个速度更快的多,目标更小的多,在大气层内拦截基本不可能,只能用专用的大气层外拦截器进行拦截,相应的,拦截器的飞行速度要再能够克服地球引力进行有限机动的情况下超过来袭弹头的速度,这需要耗费大量的并且非常先进的高能燃料保证拦截器的高速和太空机动能力。关键是,苏联数万枚核弹头漏网十分之一美国基本就完蛋了,花掉能让国家破产的钱搞的防御系统就算证明有效也跟不花钱的结果差不多(90%的效率都没用,何况根本达不到)。

所以苏联解体后继承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美国首要的战略目标,原因也简单——美国仍然无法完全防御俄罗斯上万枚核弹头,苏联依然能够依靠北冰洋的冰层对美国发起致命的攻击。俄罗斯清楚这一点,所以一方面继续保留大量的弹头和运载工具,另一方面继续开发新技术,让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效能降到最低。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有限的核战略和相对落后的弹道导弹技术让中国成了美国战略防御的最大受害者。这里面还要加上地缘战略上的明显劣势,我们没有北冰洋的冰层可以做掩护,反而被美国人控制的长长的岛链限死了核潜艇的活动范围,更可况多年以来我们的核潜艇相对落后,几乎形同虚设。有限的几十枚运载工具远远无法造成苏联给美国那样的压力。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面前,我们的战略威慑有可能完全失效!

另一方面,我们还面临着美国从海洋方向发起的威胁。即便是常规战争,我们能够有效依靠的的远程攻击手段也只有弹道导弹,而美国把他的反导系统弄到了战舰上面,这就是贴着中国的家门口建起了弹道导弹防御网,一旦常规导弹也被防御住,中国就必然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在苏联解体的情况下,中国的战略环境变得空前险恶。

但中国人有智慧、有毅力,只要肯攀登,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美国人是根据他的进攻手段来考虑相应的防御手段的。用于大气层外的弹道导弹有固定的弹道,速度虽然快,只要拦截技术跟得上,防御问题不大,美国这方面的技术独步全球傲视群雄。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中俄都难以望其项背。用于大气层内美国靠的是亚音速的地形匹配巡航导弹做为远程进攻手段。贴近地面靠地形掩护主要是规避探测,空气稠密速度飞不快。美国这方面目前的技术路线是走低可探测性。相应的美国的防御手段就是扩大探测和防御范围。美国空军和雷达方面的领先让防御此类攻击变得轻而易举。实际上就过这么多年的技术扩散和作战方式摸索,连叙利亚都能实现对巡航导弹的防御,亚音速贴地飞行正在变的过时。

这两种进攻方式之间有个空档,就是临近空间。相应的,美国的防御手段也就存在了这个空档。临近空间可以结合大气层外和大气层内两种进攻方式的优点:超高速和气动机动性。如此一来,用于大气层内的防御系统因为速度跟不上而无法防御临近空间的超高速攻击,用于大气层外防御的反导系统虽然速度有了,但缺乏在临近空间大范围的机动能力也无法防御。这就成了有效攻击的突破口。

很美妙,但是难度很大。

首先是控制。临近空间毕竟大气的影响还在,空气是双刃剑,提供飞行器机动能力的同时也在加热飞行器。飞行器保持精确的姿态才能借上大气的浮力,否则就是失控的飞机撞击海面,顷刻间被烧毁。这个姿态控制的时间频率笔者是外行,不清楚,但肯定在最多几十米范围内才来得及起作用补救,超过这个距离,神仙也救不回来。而且不光是保持安全姿态,更重要的是变轨机动,每秒两公里以上的机动控制,稍有差迟就是粉身碎骨。

其次是外形和材料。能够克服和利用高强度激波减小受热面积的外形和轻盈并且长时间耐高温的材料。

最后是实时通信技术,特别是能够突破黑障的通信技术,哪怕只是传递有限的位置信息,只要及时就能让临近空间武器实现精确打击。

美国人是最早开始对临近空间武器可行性进行探索的,但美国没有紧迫感。苏联已经结体,美国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都无可匹敌,搞临近空间攻击手段就是乱花钱弄个锦上添花,意义不大。所以美国人真的就只是探索性质,指标弄很高,控制技术不成熟,气动方面两眼一抹黑,实时通信更是没谱的事,所以失败了几次就放弃了。

俄罗斯人也想突破,奈何财力和工业基础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研究了,何况那么多核弹头和运载工具还是有效的,也没什么紧迫感。

中国不一样,为了对付美国的航母舰队,为了能有效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必须知难而进,把拳头打在美国最软弱的部位!再者,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力量为中国发展临近空间武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力。中国人在战略上取巧,但绝不在技术和战术上取巧。

于是有了既非弹道又非连续巡航的DF-21C/D和DF-26,弹道导弹打航母,中国首创。能以灌顶方式超高速打击移动目标,这实际上是活用了大气层外拦截器的技术,只要探测和通信跟得上,打击大型的移动缓慢的战舰总比拦截具有有限机动能力的洲际导弹弹头容易得多。但本质上,DF-21这类武器仍然是弹道武器,飞行轨迹可以精确判断,如果能进行上升段或者中段拦截,拦截概率还是很高的。美国在韩国日本部署萨的系统有这方面的考虑,再说美国战舰本身就装备有反导系统,只要DF-21D不能在整个飞行阶段进行机动,他就有办法对付。你毕竟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太空进行弹道飞行,很容易被早期探测。

而今天的DF-17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人类历史上完全新型的导弹武器。他不需要传统的DF-21那种两级助推器将弹头高抛到大气层外,利用势能加速到高超音速,他短短的一级助推器只需将她推到大气边缘,然后整个阶段就是借着高速激波飞向目标,因为离地面最高只有数十公里,所以能够避开远程预警雷达的探测。萨德能够发现数千公里外的弹道导弹,对DF-17,恐怕连一分钟的预警时间都没有。DF-17是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没有固定的可预测的弹道,速度又远超大气层内防空导弹,现阶段在防御上基本无解。乘波体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射程大幅度延伸,使用短程导弹助推器,飞行距离能够接近中远程导弹。这就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和目标特征,机动性成倍提升。DF-17据传可以打击距离1500公里以上的目标,而成本只有一千多万人民币。

笔者更在意的是DF-17只是冰山一角。今天我们还看到了超高速无人侦察机,大型载机空中投放,火箭助推飞行,自主返回降落。典型的高超音速气动外形、隐身设计,使用火箭发动机(双推力可重复启动固体燃料或者是液体燃料发动机),没有进气道这些大幅度增加阻力的复杂机构,完全为高空高速设计。DF-17和无侦8组合,显示初步形成了我国临近空间打击体系。

我们不妨继续设想一下:DF-17、无侦8再加上藏在箱子里的DF-100(据说也是火箭助推器加高速上面级),中国军工已经吃透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涵盖了大气层内高抛弹道一直到大气层边缘高速激波飞行的多层次超高速远程打击体系。我们的对海精确攻击距离至少是1000公里起步。

这次DF-21D没能出现,笔者猜想这一系列很可能在接受升级改造,DF-17的一级助推器毕竟还是比不上DF-21两级助推器的射程,DF-21D或许能采用一级半助推加乘波体弹头,实现进攻方式的全面升级,射程或许能延伸到3000公里。

至于更远距离,恐怕现有的推进系统需要革命性的变化,低弹道加20马赫以上的超高音速或许是未来10年的主攻方向?

毋庸讳言,美国现在已经落后了,着急了,也要搞类似的玩意。但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即便搞出来,也只是能够以同样方式互相威胁而已,比美国现在的各类导弹武器对中国的威胁相比,没有本质变化。不是说他搞出来了,他的航母就安全了。他想重新建立优势,重点是如何能够防御临近空间的超高速攻击。恐怕在能够打击数百公里外的空基激光武器出现之前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说点题外的,笔者猜测,无侦8或许还带着下一代隐身战机的端倪,起码是某一型号的思路特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