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先行评价:灾难片“套路”的成功运用以及集体主义的展现
27日晚,白嫖了一张点映的《中国机长》的票,顺道陪朋友体验影院新更新的音响设备。结果体验达到并略超出我的预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推荐大家有机会的话找一家音响效果好的影院观看。(以下内容会尽量避免剧透)
票面原本是首映礼的,但是这家影院为了搞这样一个观影团活动特地模仿这个样式印了票,也算是走心了。
看之前是抱着踩雷的心态看的,因为《中国机长》很容易被拿来和同类型的外国片比,而灾难题材的电影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套路”:
平静生活——灾难出现——暂时缓解——第二波灾难——暂时缓解——第三波灾难——解决(高潮)——尾声
成熟的“套路”,意味着只要照着做肯定不会差,但是要让影片有自己的特点、耳目一新,就需要下功夫了。
在没看《中国机长》前,我想的是这部片子要展现的,应该是机长如何克服困难,在军区和航管局的协助调度下,完成这一奇迹返航。看完后,可以说影片“套路”所展现的,达到了我的预期。
《中国机长》在套路的构建上做的挺好,甚至拥有了四个剧情高潮点,不足是在开头和尾声上有些冗长,而这又是它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个特点就是在整个片子中体现出的是集体主义而非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主义。驾驶组、乘务组、航管局、机场在电影中都有相当的篇幅,都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做出了贡献。
这就有别于西方个人英雄式的绝地逢生、拯救世界,比如《火星救援》、《独立日》。其实从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很好构建整个故事:只需要从头到尾描写机长就好了,毕竟他是操纵着整个飞机的人,乘务员和乘客客观上说干了什么并不重要,辅以地面的指挥(高空中不带耳机不用话筒也能和地面沟通只要稍微神棍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事),完美降落。但是电影恰恰在高潮部分给了乘务组相当的篇幅,给了航管局忙着呼叫调度的镜头,很好的平衡了人物的戏份,也让节奏张弛有度。
感情线上,只在开头和结尾出现,飞行过程十分紧凑,节奏得当,无尿点,加上音响效果挺好,看的很舒服。值得一提的是,爱情线很自然,没有占用故事的重要部分(空中),在经历灾难后水到渠成。以及,结尾降落后有一个亮点,请各位注意。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机长》的“套路”用的很好,同时故事中乘务组和驾驶组的协作、地面塔台的调度指引也展现出灾难片中十分少见的集体主义精神,给这部电影增添了亮点,可见导演在剧本构建上是下了功夫的。是值得一看的。
由于是空中灾难片,声音是调动观众情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各位务必选择音响设备效果好的影厅。至于怎么分辨和查找音响设备效果好的影厅,我就不知道了
补充:经提醒,我还漏了片中的一个铺垫。(含剧透)
在起飞检查的时候,机长会见全体成员,问了个问题:各位谁是党员?因为整部影片的情节较为紧凑,我看完也没想起和这个问题呼应的场景,就给忘了。现在回想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铺垫。党员在各行各业,应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而这几位党员机组成员恰恰是整个机组里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
看的时候你不会去特别注意,但是你一旦回想起来,你就发现铺垫和伏笔都能有呼应以及恰到好处。我们在宣传上就是应该这样,《中国机长》预计正式上映后排片和票房应该都会有不错的提升(因为《攀登者》先期口碑已经崩了)。
还有一部10.1上映的电影《雪人奇缘》,是东方梦工厂的。我朋友去看了,给出的评价是“这种艺术品拿到国庆市场来简直是送死”。这样我一定要去看看了,也推荐各位感兴趣的一定要抓紧时间去看。顺带一提,这部片也是珠峰题材,片中的雪怪英文名直接就是“珠穆朗玛”,受到《攀登者》打击的朋友可以去试试这部电影解解毒,前提是你的场次里没有叽叽喳喳的小朋友。
最后我想吐槽一些电影里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含剧透)
①机长出门前在淋浴间冥想几分钟的镜头是干啥的呢?没交代,不明所以。
②杨幂出场镜头应该不超过5个,一句台词也没有,演的居然还行(
③军区在电影里的戏份很奇怪,除了开放空域停止训练外,应该还要和航管局进行紧密沟通,了解情况才对,一言不发就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