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救世主”:留学第一天,中国军人为啥是个不眠之夜?
20余万字留学日记;80余万字课堂笔记;近200幅珍贵图片。
解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军事传统、战略思维和民族性格。
探讨一流军队建设之道!
“战略学人”将陆续刊发《我在伏龙芝学军事》一书中的精彩章节,敬请关注与留言讨论!
第二节:“世上没有救世主”
公路两旁是一个个高大、明亮的广告牌和一些大小不一的建筑物。一路上, 萨沙很热情,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北京饭店。”我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车外,只见路边有一栋三四 楼层高的建筑,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在闪烁,上面有一个很大的“РЕСТОРАН ПЕКИН”的俄文字样。“莫斯科有一些中国人开办的餐厅、饭店,但从规模、 历史和影响上都无法与北京饭店相比,这里尽管价格挺高,但口味绝妙,是有地位有钱的俄罗斯人的最爱。”我们边看边听着萨沙的介绍。在国外见到与中国有关的东西,自然感到十分亲切。
“学院快到了,还有一站地。”萨沙提示着我们,“这是莫斯科内环大道。瞧, 右面的大楼是美国大使馆,左面是新阿尔巴特街,再往前就是俄罗斯外交部大楼和著名的“老阿尔巴特”步行文化街。”就在大家左右张望的时候,汽车在一个红绿灯处向右转了弯,没一会儿就进入一条胡同,在一栋楼前停了下来。
“目的地到了!这儿就是你们的家。”萨沙说。 就这样,我们从中国来到了俄罗斯,来到了世界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
八九个小时的工夫,我们生活的环境一下全变了。下午还听着总部首长“为国家争光”“为军队添彩”的鼓励,在机场与首长和战友们挥手告别,深夜就置身于一个全新、陌生的空间。一切都变得那么快,朦朦胧胧的,让人没有时间琢磨细想。
卸完行李,我们已是满身大汗,很想冲个澡,好好休息一下。于是,我们便问萨沙:“中国军官在这儿是怎么一个住法?”
伏龙芝军事学院办公教学主楼
“学院已经安排好了。”萨沙回答说,“除学员组长一人一套住房之外,其他军官两人一套(квартира)。” “两人一套?!”我们心想:俄方有没有搞错?这与我们出国前所听到的学院住房状况有不小的差距。可又一想,初来乍到也许不了解人家的情况,先看看再说,免得闹出什么笑话。
于是,我的两三位同学前去看了几套住房,回来对我们说:“简直不像话! 留给我们多数人的套房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一间卫生间,卧室 10 平方米左右、摆着两张床和一张 2 米长的桌子,太拥挤了!两人怎么学习呢?”
我们的军事留学已不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官的全额免费学习,而是有中俄两军协议规定的有偿培训。第一年为预科,每人每月学费、房费和水电费共 1000 多美元,第二、第三年专业学习阶段的学费则高达两三千美元(依据使用枪炮弹药消耗、驾驶坦克步战车等摩托小时油耗等不同)。预科阶段以学外语为主,每人每月千余美元费用已经很多了,相当于在莫斯科其他地方大学留学一学期或莫斯科、圣彼得堡之外城市多数高校一学年的费用总和。我们在国内听取情况介绍,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住房条件最好,宽敞明亮,一人一套住房,现在怎么会出现两人一套的情况呢?是不是学院擅自更改了两国军方达成的协议?!
暂时不住!
萨沙看出我们的不悦,连忙解释说:“今年新来的外国军官学员很多,这所学员公寓楼已经全部安排满了。”接着,他又补充道:“这个住房方案,是根据我们国防部与中国国防部所达成的协议确定的。”
萨沙只好做点安抚工作。他很辛苦,一直陪伴着我们。 大家想到了大使馆。可已经深更半夜,使馆值班人员也解决不了军事问题。专管军事留学事宜的武官助理又去了圣彼得堡,因为去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留学的几位同学周转入学更需要他。而萨沙也找不到学院主管领导,据说都在郊外别墅度周末。这时,我想起了一位接机人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世上没有救世主!”
夜深人静。偌大的公寓楼一层大厅空荡荡的,显得多少有些冷清。 一个不眠之夜,天亮后,身心疲惫的大家觉得这样苦熬下去也不是办法,便一边发着牢骚,一边住进了学院事先给我们指定的住房,但感觉事情蹊跷, 需要搞清真相。
原来,这里面既有中方谈判人员缺乏经验、与俄方签署的协议内容不明确、 国内人员不太了解实情等原因,也有俄方学院因为得不到一分中国军官培训经费而缺少积极性的缘故。当时,中国军事留学生的学习、住宿等费用全部都由国内解放军总部机关统一汇给俄国防部国际合作总局,但国际合作总局却不给 学院划拨任何留学生培训经费。实际上,中国军事留学生成了学院向俄国防部索要经费拨款的筹码。
从左至右:学院主楼、留学生和俄军学员公寓楼
留学生公寓楼
俗话说,好事多磨。经过中方多次交涉、中俄双方有关部门多次协商,住房问题终于在我们入学半年之后陆续得到了解决。学院从俄国防部国际合作总局争取到了部分经费,把大多数中国军官学员的住房重新调整为一人一间(комната),五六人共用一个大的公用厨房,并为我们的房间专门购置了全套欧式家具,墙上铺了壁纸、地板门窗装饰一新。尽管如此, 每当想起到学院第一天的不眠之夜,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
我们都是当兵的,吃住再简陋也都能对付,不会因为小小的住房问题而影响学习,但我们竭力争取和维护的是中国人的尊严、 权利, 不能让国内纳税人的心血钱付诸东流。外交上最讲究平等,联想到中国承担外训任 务的军事院校和地方高校都是把最好的住房、教学设施和文体场所提供给外国留学生,为他们提供吃住行一流保障,与我们在国外遭遇的 这种情形形成如此反差,让人不能不有所感叹和思考。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郝智慧,祖籍内蒙古赤峰、出生于辽宁大连。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居住于北京海淀。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工作。
主要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世界智库和俄罗斯军队等问题,出版有《邓小平军事生涯》(专著)、《和平之路: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合著)、《战略学》(合著)和主编《新中国周边大事纪实》、2014年以来的年度《世界智库战略观察报告》等书。
《我在伏龙芝学军事》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文转发自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