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多少个尼古拉斯·沃思

       这几年,在中国的计算机科研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开始从大学课本里找茬挑错。例如李晓明教授在2019年4月份写了一篇论文,直接指出现有的数据结构教材中有些概念解释是有问题的。虽然这篇论文不涉及具体项目,也没有什么经济效应,但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这涉及到千千万万中国青年学子。

       从附中毕业报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给我回馈的学习体验却十分类似:国内的教材对一些概念模糊,没有彻底澄清。在学习过程中,原版教材是必不可少,然而转化为中文释义,往往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好在学校并不介意学生怎么理解。因为『让程序跑起来就可以了』。

        这种『实践先行于理论』的特点几乎贯穿中国所有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用好友@秋山老雷 的话来说,中国不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中国确实实现了程序员大国的梦想,IT企业拔地而起,该有的都有了,连996都来了(允悲),附属的经济产业,例如生发剂,植发,假发产业欣欣向荣。然而回头看看,中国各大院校有没有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原理做深度和清晰度方面的理解尝试呢?好像这么做挺浪费时间的,还是写几行代码吧,先让程序跑起来再说?

        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华为最近推出的『鸿蒙』系统,被程序员们吐槽段子刷屏。关注点几乎都在『9万行代码够不够啊』,『我有一个思路,写了两行代码,剩下的能不能众筹啊?』

       仔细琢磨,我笑不出来:这些人只在乎『代码多少』,却不在意『代码质量』。这些年中国形成了『码农经济』,有了不少科技公司,业绩不错。然而,中国始终对计算机科学研究之『底层』『核心』『硬件』并不是那么积极。2018年马化腾在深圳未来论坛上有一句比喻很形象『沙滩上建楼,一推就倒』,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发展计算机科学才是根本。作为参考,这里我介绍一个计算机科学的顶级大奖,图灵奖。

       图灵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颁发,授予对人类计算机科学研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这张表也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

500

       至2018年统计,作为人类历史上研究计算机最著名的图灵奖,几乎全是美国人的天下(60年代为英美平分秋色,70年代开始美国霸榜,偶有个别乱入,几乎长期都是美国人的天下)。当然,说国籍还是太肤浅了,说的深入一些:名单上的这70人都有在英美等国知名大学受过教育的背景。更加准确的说,是美国著名院校的学习背景,再具体一些,大多是美国的四大计算机科学顶尖学府(CSTOP4 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里克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 )

      中国的『码农经济』看起来风光,『搬砖』赚了不少钱,有没有想过手上的『砖』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想想,跑起来的程序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注意的,例如程序的正确性,性能,存储开销,安全性等等,随便哪个方向都是深渊无底。虽然中国的大学里也会强调『数据结构与算法』,但只剩下工具属性,大家不会在意『内部』还有什么。这让人感到很担心。

     

       介绍一个人给大家认识一下,这个人我标题提到:NOIP(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采用的编程语言Pascal的发明者是瑞士科学家尼古拉斯·沃思(Niklaus Writh)。(NOIP采用的比赛语言有C、C++、Pascal)

500

       这位大神来自瑞士,1934年2月生于瑞士温特图尔。1958年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取得学士学位,进入加拿大莱维大学攻读硕士。在美国CS top4(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直接被斯坦福大学聘任,为刚刚成立的计算机科学系工作。

       尼古拉斯·沃思在斯坦福的工作重点不是『让程序跑起来』,也不是『为企业做几个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而是设计出Algol W语言和PL360语言。

       通过设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经历,尼古拉斯·沃思的眼界已经摆脱了搬砖民工的局限。他早已跳出『让程序跑起来再说』的层面,而是深入编译器的系统设计。事实上,尼古拉斯·沃思也确实有足够的把握。1967年,他回到瑞士,第二年在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建并实现了PASCAL语言--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NOIP(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 1995--2018)也采用了Pascal作为参赛语言之一。

      尼古拉斯·沃思通过探索和磨练,对『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这个公式有了深刻的认识,以此形成了一本专著『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这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在1984年出版,该书出版的同一年,尼古拉斯·沃思获得了ACM图灵奖,尼古拉斯·沃思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瑞士人。

      写这段文字的意义,是我想启发:瑞士只有一个尼古拉斯·沃思,好像也够用了。现在的中国很幸运,有一位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放弃美国国籍,现在为祖国效力,但姚期智先生不能替代尼古拉斯·沃思。中国还需要多少个尼古拉斯·沃思?

      摸着良心说一句,现在很多人有一种幻觉,以为中国胜利在望。事实上,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国国内教育水平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追上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想英才辈出也是不大可能的。吐槽一句,在中国大学里最好的计算机教材就是英文原版教材,中国大学始终缺乏优秀的教材,到现在依然是!(学生告诉我,为了看懂英文原版教材,六级提前通过,也算意外的收获呢)

      但是,中国的青年学子拼搏奋斗,进入一流大学深造是完全可能的。假使沃思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后没有到美国深造,哪里会有今天?如今中国学子向CStop4发起的冲击,一刻也没有停歇。虽然好像美国政府最近这段时间抽风好像加强了审查,还派FBI跟踪调查,但我看是拦不住吓不跑的。

       我在这里也说几个人,让大家有些信心。

       杨植麟,来自清华大学。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简称CMU)。他研究的XLnet在NLP(自然语言处理)上有十分活跃的表现,2019年6 月,CMU 与谷歌大脑提出的 XLNet 在 20 个任务上超过 BERT,并在 18 个任务上取得当前最佳效果的表现。科技媒体报道形容杨植麟横扫NLP。现在他们的团队就在北京创业,我对此抱有期待。

       李飞飞.....我没办法写这个人的介绍,请自行百度一下,我没办法写,这位被媒体形容为当初『洗碗妹』,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视觉实验室负责人、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院长。我怕我写下去会停不住,大家可以自己动手体验一下这位女性的强大人生。

       我知道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着急冒进。我也知道中国的学子在不断的冲锋攀登,要支持他们祝福他们。姚期智先生在清华组建了姚班,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期待更多的学子归来,身披黄金战甲,脚踏七彩祥云,引领中国计算机科学进入新时代!

       当然,如果中国教育部尽快把信息学奥赛恢复更好了(文中我强调过,NOIP始于1995终于2018),今年我带队比赛是拿不到市教育局的红头文件,师出无名导致学校不报销经费。我已经横下心打算自己出钱拼了,大不了这辈子不买小坦克就是了。嗯。

后记:目前中国发展计算机科学的道路上还有一个劲敌,那就是号称世界软件工厂的印度。印度国家探索计算机科学发展可能并不会让中国人太担心,但我姑且提醒下,硅谷有一帮印度人十分团结,他们在IT顶尖行业的领导层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对中国人来说,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完====

欢迎关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纯洁的万事屋』,点赞转发开小广告三连能来一套更是感激不尽啦~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