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和“实惠”

   “功名”主要是指旧时读书人科举获得的名声和地位。“实惠”那就是买家(比如学术造假的学人)和卖家,(比如狡黠葛朗台老头)最看重的“物有所值,轻松达成”之道。

      对于“功名”,过去很长时间还是大多数士人信奉名声和社会地位,尤其是获得皇上的龙恩那更是不得了,一件“黄马褂”尽管当不得“三餐粟米”来用,可那是精神的食粮。当然,随着历史的“文化酱缸”愈加粘稠“发酵”,于是便渐渐地也有了与银子挂钩的欲望。以权谋私就是“功名成就”这只“母鸡”生的一个“政商蛋”。倒是实惠还真是“实惠”,不管是权力的大小,还要看与实惠交换的比率。有分配权或者决定权的权利可以得到远大于地位的利益,于是这样的权力岗位就对“提拔”未必感兴趣了,末了还会得到“给年富力强的同志更大机会”“好名声”进而“潜伏”自己的腐败。经年不变的“哲理”早已浓缩成一个字“赚”。无论你是以权谋私还是悉心经营,也不管你是地摊摊主或是富甲天下的商贾,无不遵从祖上的的“法度”:“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的“推磨论”早已得到创新发展了——“钱多鬼也来加班”。

      其实,“功名”早已被商业化,就像时间那些数不清不明来路的“会员”、“文凭”、“证书”、“名次”之类的生意经背后都是个“赚”字。其实媒体也不例外,大多也是搞个什么收费的“员”字或是价码提高几个档次外加个“特聘”字样来充实自个的“小金库”而已。媒体没有物质生产,只有“名分”可以用做“产品销售”。尽管无物,但为了表明“物贵以稀”所以就用“视听”的范围加以限制或划分。尽管不值钱,倒真是应了那些企盼“名声”的人。其实喜好名分的人,只要肯出银子,媒体人还可以给你加上“嘉宾”甚至“专栏评论人”的名号。过去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媒体界则发展成“只要给够钱,功名随你选”。如今几百元和几十万肯定是不同的“行情”,这也是“市场化喽”。

     所以如今这“功名”和“实惠”已经变的“相得益彰,各取所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