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东: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6)
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
目录
金银大战 丨 血腥一战 丨 风云二战 丨 美苏冷战 丨 透支世界 丨 次贷危机 丨 尾声
一、金银大战
5.
熬制一锅难以下咽的“粥”,美国人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黄金、白银、美元、绿币——如何将这些“食材”搅拌在一起,在针对货币制度的议题上,政治家声明着不同的立场、资本家强调着各自的利益、民众吐露着自身的隐忧… …接着,上至白宫、议会,下至大街小巷,人们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口水相争、互不相让。讨论无休无止、议题没完没了——而如此这般情形所造成的结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结果。
没有结果,就是混乱的开始。
1894年,如若焦虑之中的克利夫兰总统,能在他那困窘的现状中,忽然想起什么往事的话——恐怕除了辉煌的南北战争,萦绕在他脑际的,就必然是那么一个喧闹的年份。
那是战争结束后的第8个年头——1873年。一个乱哄哄的时代。
这一年里所发生的一切,在起初的日子里,都看似那样平静。所有的行为都显得合情合理。对于即将到来的崭新时代,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诅咒,更没有政客们不留情面的相互挞伐。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和蔼可亲。
2月12日,正是在如此这般和谐的氛围中,为了迎合国际贸易、以及国内市场的现实需求,他们的国会通过了一部《硬币法案》。时代在进步、环境在改变——事实上,至于有关铸造硬币的法案,早在美国建国之初的1793年,便已推行,而国会方才颁布的这份条例,其目的,则正是要针对现行的需要,对昔日的法案进行一番修订。
是呀,80年过去了,许多事必定会发生改变。
回首当年制定《铸币法案》的1793年——那时的美国,凡是黄金白银的持有者,只要他愿意,铸币厂随时都可以为他服务,随时都可以将他手中的金银,铸造成钱币。
按照当时的价格,257.5克黄金,可以获得10美元金币,371.25克白银,则可获得1美元银币。两者之间的比价,为1:15。
19世纪初,按照黄金的贬值程度,这个比价被改成了1:16。算下来,1盎司黄金的官价为20.67美元,1盎司白银的官价为1.292美元。
只不过,到了后来,一股新兴的潮流忽然滚滚涌来——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当时的金属市场上,白银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
物价时起时落,这本身并不稀奇。
可是,往后发生的情况,却足以引起全体民众的注意。
——在后来的日子里,白银作为普通金属的价格,竟然远远地超过了它作为货币的价格。
也就是说,被铸成银币的白银,反倒不值钱了。
那真是个新奇的现象。在这一现象面前,民众会怎样惊讶、又会怎样议论,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神志清醒的人,都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他们绝不会将手中本就价格不菲的白银,铸造成相对廉价的银币了。
而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美国的市面上,银币的数量一天比一天更少、一天比一天愈加罕见。
到了南北战争前夕,这种情况几乎达到了一种巅峰。
——在这一时段的市面上,银币的身影,已经彻底消失不见了……
在新版《硬币法案》颁布的1873年,这世界上有太多事,都发生了改变。
还记得那位远在大英帝国皇家铸币局里当监管的大科学家牛顿吗?随着他大胆地改革——1717年以后,在这世界头号强国的强势引领下,或有意、或无奈,长期处于战乱、又长期寻求与之合作的欧洲各国,便迅速对自身的货币制度动起了刀子。
而到了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19世纪70年代,那由英国人开创的“金本位”制度,终于席卷了整个欧洲、成为一股西方金融世界的大风暴。在这一全新体制的引领下,在国际贸易逐步形成的新规则中,随着黄金的地位垂直上升,白银的地位,也相应的直线下降了。因为自身在各国全新的本位货币地位,黄金成了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中,最好用的支付手段。而与此同时,与之相呼应的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白银,如今却成了个辅币,甚至一度沦落到“花不出去”的尴尬境地。
美国内华达州“飞喷泉”
国内的现实、国际的环境。作为一部全新的、修订过后的《硬币法案》,这一国际新形势,自然将成为它所关注的重点。
而在这新形势的引领下,在货币制度中,曾经落在白银身上的重心,也必然将发生根本的转移。
于是,在这份全新的法案中,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内容:
除5美元的银币外,银币将不得再用作法定支付,而美国铸币局也将不再把白银铸造成货币。
这就意味着,白银——这昔日货币世界的宠儿,从今以后,便被不由分说地打入了冷宫。
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传统的美元依旧可以兑换黄金。
黄金本身,也依旧可以铸造金币。
简言之,国家对于“货币”的定义,发生了重大、且具有颠覆性的改变。
就这样,在那战争结束后的第8个年头,在那混乱即将拉开序幕的时候——起初的一切,却又显得那样平静。所有的行为都看似合情合理。没有谁要挞伐谁、没有人要诅咒谁。这全新的条例似乎并没有夸张地触犯到谁的利益,在它刚刚颁布的时候,甚至连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银矿矿主,都不曾表现出激动的情绪。
禁止就禁止吧。作为金属的白银,本就是昂贵的。
这没什么大不了。
然而,风浪却在酝酿、波澜却在汇聚——被泥巴堵上的洪水,碰到任何一场发生于地表之下的震荡,都有可能使之冲破樊篱。
将白银从货币规则中剔除——事实上,这就意味着,这种有着漫长钱币历史、在人类文明中享有独特地位的贵金属,从此失去了一条几乎曾专属于它的退路。物价时高时低,而当用两条腿走路的它,如今只能一瘸一拐地行走在单一的道路上时,昔日的平衡,便已不再稳定。
同一段岁月里、同一片蓝天下——就在1873年的美国,依然还将那份强装的宁静,展示给民众的时候,就在这广阔大陆的另一片土地上,那即将撼动樊篱的洪水,已在地表之下剧烈的震动中,卯足了力气。
那是位于美国西部的一座“内华达州”——这一年,在一阵惊呼过后,当地的政府,忽然宣布了一条重大的新闻。
那是一片满是怪石和山峰、景色粗犷、充斥着男子气概的地界——一片美景与陷阱相互交织的领地,在这里,恬静的城市与危险的荒原交相呼应——也正是在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探和开掘,一座象征着财富、气势如虹,一座注定将被写入美国历史的超大规模银矿,突然向世人露出了自己的尊荣。
一阵惊叫过后,耀眼的银光中,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显而易见——资本家、政客、工人、百姓… …——几乎所有能够与之沾边的人,全都纷纷上马,撸起袖子,或动用脑力、或拼尽体力——在事关财富的、简单而充满诱惑力的指引下,疯狂地做起了同一件事:
挖掘、挖掘、挖掘… …
据统计,就在内华达州发掘银矿的当年,其产出的白银价值,就已高达64.5万美元。
而更加夸张的是,2年以后,这一数据愈加直线攀升,到最后,竟然又在头一年的基础上,翻了整整25倍。
开采之后,是更多的开采;疯狂过后,是更大的疯狂。而混乱的爆发正是始于那挖掘的起点,脆弱的平衡,则正是毁于那疯狂的追逐。
站在后世的高点上重审那历史的脉络——凭借事后诸葛的敏锐目光,那混乱的过往,终究还是现出了它单纯的原型。
时代制造着矛盾、矛盾扭曲着时代。就在欧洲普遍施行“金本位制”的背景中,就在全新的《硬币法案》、不留情面地几乎将白银那货币的属性全面勾销的日子里,却有一笔巨量的白银,沿着内华达州平直的公路,被一批接着一批、不知疲惫地运往全国各地的金属市场中,以一股强劲的势头、冲着那脆弱的平衡,全面且彻底地奔涌而去。
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没有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对外,白银失去了有力的出口。
没有了法定货币的身份,对内,它又失去了独有的特权。
物价有高有低,即便是这独特的贵金属,也毫不例外。
背后的逻辑——供小于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这简单的规律,人尽皆知。
既然如此,当远大于需求的过量白银一股脑儿涌入市场的时候,对于它随后疯狂贬值的结果,就显得那样通俗易懂了。
而当这样的结局,终于在那乱哄哄的时代里,突然爆发的时候——那首先在银矿矿主们胸中点燃的怒火,也就不言而喻了。
——阴谋!这一切都是阴谋!
而这阴谋的幕后黑手,只能是银行家!
冲着那将白银货币属性踢出局的《硬币法案》,矿主们挥舞着拳头,大声指控着。
更糟糕的是,在这种情绪的蔓延下,如此这般愤怒控诉的群体,却远不止银矿主们。
西部商人、新兴资本家、农场主、劳工组织还有许许多多的民众… …他们全都爆发了。
就这样,美国历史上,这部全新的《硬币法案》,便有了一个很不优雅的名字——“1873年恶法”。
未完待续
连载时间:每周一、六、日
微信公众号“作者李禹东”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