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考

原创综合,欢迎关注。

在轻小说连载【汉史观02】刘邦的飞来横福一节中,有观友提到了古代人吃狗肉的问题。

500

西竹君一查,还果然在张守节的《正义》里面找到了:

500

所以今天小说也不编了,我们就专门来聊聊狗肉这个事情。

在周代,“犬”就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主要资源”之一了。古有三犬,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能在田野上跑的,帮助人们狩猎的,叫作田犬,中华田园犬的名号是从古时候开始打下来的;第二种现在见的多,看家护院守卫一方,“柴门闻犬吠”的吠犬;三者体肥肉美,宰以吃肉的“食犬”。

500

孟子也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有了狗肉吃,在古代你也可以基本算是养生送死无憾了。

《礼记》记载: “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狗肉的礼仪价值,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500

其实“狗”作为实用的肉食种类,出现及早:

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不少狗骨头,在狼被人驯化成狗以后,跑得不快牙齿不凶的,或者体肥肉膘的多半都被人宰了下肚了,“宁作平安犬”这样的古话真的是文人欺我;

500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陶犬形壶 山东博物馆藏)

商周时期,狗和牛羊一样,拥有了丰富的“社会价值”,是宫廷祭祀和大典的重要肉食。殷墟的甲骨文里面,已经有了“犬”字;

500

《论语·述而》载,子曰: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取学界将”束修“做”十条干肉/腊肉“解的话,搞不好也是十条狗肉。

《朱子语类》中说:“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

羔雁这种又有仪礼配额,又需要高投入的,大多是贵族子弟才有的。在吃肉不易,恩格尔系数超高的古代,“束修”应该是一般穷苦人家也可以做出来的仪礼。孔门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等都是寒门出身,鸡豚狗彘,穷人能拿得出的怕是也只有辣鸡(误)和腊狗了。

犬用来祭祀祖先,叫做献;犬用来杀了吃烤肉,叫作燃(误)。

因此,杀狗吃肉在古代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了,而狗的综合价值在历史早期也一直与牛羊齐驱。

汉代的《盐铁论》里面说“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杀羊狗”,狗的祭祀作用一直保留到了汉代。

《风俗通》卷八载杀狗御灾:“杀狗磔悬四门。俗云狗别宾主,善守御,故着四门以辟恶。”镇宅辟邪,“狗”在古代可谓是综合价值极高的多面手。

那么关于杀狗吃肉的人呢?


在孔子之后几百年,有一位剑客跑到咸阳去刺杀始皇帝,在受命以前,他的爱好就是喝酒、吃肉,搞音乐。跟古代大多数怀才不遇的文人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能有有限勇往直前,”一击不中,再击不中“在那个乐队的冬天,昔日屠狗击筑岂可复得乎!

荆轲用自己的命和别人的血,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唏嘘的一笔,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00

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亲自上手刺杀过秦始皇的人,想来作为三人团之一的“狗屠”也绝非得闲之辈。

从这种古典主义情怀出发,这可能也是“屠狗辈”的来源之一:那些地位卑贱,但是却有“游侠精神”(“游侠”义取史记解)的人。到了秦末汉初,最有名的屠狗户就是樊哙了。

500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可以佐证,原文不长,摘录如下: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樊哙在追随汉高帝刘邦起事之前就是以屠狗为业的,后来官至大将军、左丞相,爵封舞阳侯,后人有事没事就拿他说事。时代之交,清人的感叹是最复杂的:

李世熊 《病怀》:“白草黄沙千万里,看人屠狗尽封侯。”

龚自珍 《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黄遵宪 《忼慨》:“到处寻屠狗,初番见橐驼。”

相比于负心浪子读书生,忠义为先屠狗人的名声和艺术形象都好太多了。

“仗义每多屠狗辈”出自于明代曹学佺的对联。明清研究一个大的问题意识是明清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风貌的演变。社会学对其它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反向推动作用。

与其考虑“仗义每多屠狗辈”,西竹君倒是想梳理一个问题,为什么“负心多是读书人”?

或者准确一点来说,“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何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氛围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问题意识。

500

(@吴恩荣根据《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刊从谱》整理)

宋以后的科举,开始走向低龄化,且备考应考时间持续走长。越来越多的人被推入科举的浪潮。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想要连中三元可谓难如上青天。

算上服丧、疾病等等不确定因素,想要通过科举一步登天的人,可谓是鳞毛凤角。

绝大多数人,都被卡在了备考-题名的这个中间阶段。不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绉出来的吗?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农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盛行,这导致大量“有知识但没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读书得到了教育,因为教育而自命不凡,因为自命不凡所有一直没有在历史的起伏跌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没有能够脱颖而出。

如西竹君断言的那样,征服不了世界的人都去选择征服人了。

当一个社会,不把生产力的解放作为前进方向,而是人人都在吟诵风月,岁月静好,转头又在算计和贼害他人中获得好处,以犬马声色为寄托,道德滑坡也就在所难免了。

中国的诗人个个想要“货于帝王家”,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于帝王家”的“货”,他有吗?

​李太白也成为一时代盲目之偶像。

大唐以李太白为荣,没错。只有大国气度和大国实力和大国视野可以支撑得起这样的盛唐气象。

但是在华灯照耀不到的地方呢?

读书人皆以“干谒”为人生之进路通途,拣择题目,以弄声名。

歌舞太平之下,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中又藏匿了多少倾覆之祸?

500

大唐千古,可是当年长安今安在耶?

后记


看到资料中的一段综述,颇有感慨:

500

明代考试就已经明令禁止的“自叙辛苦门第”,在当代尚未断绝,甚至成一时风尚。

悲乎。

西竹君本来想把文章写得更丰富些的,然而并没有相关的社会学和档案学功底,又几乎完全不会编程和数据处理,难以辑录更多的数据支持文章。日后慢慢补上吧。

最后一个无奖问答环节:朝鲜族过年——(打一歇后语)

参考资料:

乐爱国.朱熹对《论语》“自行束修以上”的诠释及其意义

宋宪章.狗年,狗与民间的狗肉佳肴

夏循祥.“狗肉好吃名声丑”: 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以玉林“荔枝狗肉节”为中心的讨论

孔艺冰.唐代社会生活中的狗

张龙平.明清时期来华西方人对岭南食狗习俗的认识与西方的中国观念

吴恩荣.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

华西都市报.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进士录取率约5% 考生也要狂刷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