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反坦克导弹,20年一轮回的“抠搜大戏”

美台军售这东西,一来按照军售的总金额和规模会有分个大小年,二来按照台军“国防部”和“参谋本部”高级主官的军种出身不同,每年的军购重心也会不一样。今年作为陆军出身“国防部长”严德发的主场年,陆军装备自然成了这几年美台军购的重点。这其中多达1240枚的陶2B反坦克导弹和409枚标枪反坦克导弹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重点项目。这不就有朋友在后台问起,台军一口气买这么些个反坦克导弹,是不是真的打算全岛“刺猬化”之后战斗到底了?

500

▲ 然后每人扛着个标枪图个大油脸……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台军虽然买了一堆反坦克导弹,但占据军售金额大头的还是传统陆军作战的重型装备:108辆M1A2C主战坦克的价值要20亿美元,而1240枚陶2B反坦克导弹的价格还不到3亿美元,接下来台军还计划要花差不多600亿新台币(至少19亿美元以上)采购100门M109A6自行火炮,同时还要生产至少284辆装备30毫米机关炮的CM-32“云豹”步兵战车。

500

▲ 云豹甲车能够自产,算是给台军剩下了一大笔钱

如果考虑到台军“军械局”接下来还要继续研发和装备“云豹”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和120毫米炮塔式自行迫击炮……这些装备几乎已经涵盖了陆军重装合成部队的主要内容,尽管只能组建2-3个合成机械化旅,作为台军在台南台北等区域的进行反冲击作战的核心力量,但显然台军要组建传统的重装甲部队的决心并不会改变,所谓采取将台湾全岛“刺猬化”的想法自然也不会成为台军的战略决策。

500

▲ 台湾陆军的主要方向,还是重装甲的机械化部队

应该说,这点数量的反坦克导弹,差不多算是台军反坦克导弹的正常需求,而台军反坦克导弹的装备数量和规模相较于其本身的军队规模,实际上也是相当有限的。目前台军的反坦克部队在陆军中主要被编制为反装甲连,按照编制有12辆反坦克发射车,直属于各个旅直接指挥使用。这一编制最早脱胎于台军编制中装备106毫米无坐力炮的师属反装甲营,用反坦克导弹升级替换也算正常,不过从其规模和编制状态就能看出来,虽然这一编制是台军旅级部队中唯一的正经反坦克部队,但整体上来看,台军仍然是以传统的诸军兵种合成作战为主要形式,并未刻意加强其反坦克导弹部队。

500

▲ 由于台军反坦克导弹分散在各旅,每年只有“天马操演”能看到他们凑到一起

这其中的缘由,除了台军对于传统陆军的坚持(早年是要“反攻大陆”,现在则更多出于彻底改革对于军内各部门的巨大阻力和成本),对现实层面需要的认知也是一部分。台军最早尝试引进反坦克导弹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美军从法国引进了SS10/11系列反坦克导弹,台军高层在当时赴美考察的过程中也顺便提出了引进这一系列导弹的提议。

500

▲ 直升机、反坦克导弹,这些都是60年代前后的热门话题

不过当时解放军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跨海登陆作战的运输力量和手段更加不足,组织以大规模装甲机械化部队为主力的攻台部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加上反坦克导弹本身也不便宜,台军本身更是连“前瞻师”编制都没有全军推广,反正能够自产的106毫米无坐力炮性能也还行,这些“洋玩意儿”自然是能省则省。这一省,台军的反坦克导弹的入役就延宕了20多年。

500

▲ 上了年纪的台湾人说起“反甲营”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玩意儿

台军真正装备反坦克导弹的时间要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配合组建台军装甲旅,台湾于1977年从美国引进了一批以M113装甲车加装以色列RAMT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而来的反坦克发射车,后来在台军仿制M113的CM-21量产后,台军又为海军陆战队生产了2个连的CM-25导弹发射车。由于M113原本的M2机枪座就能承载这一发射架,因此这一改进并不困难,当然其性能也就很有限,比起美军自己在1979年入役的M901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能够自动装弹、并有乘员在车内控制发射,需要车组冒着枪林弹雨爬出车来装弹和操纵发射的发射车型号只算是解决了有无问题。由于台湾自制的“昆吾”飞弹在1981年阅兵公开之后就没了下文,这一批陶式加上1980年美台“断交”之后美国向台湾出售的一批陶式导弹,就成了台军在90年代之前的全部反坦克导弹。

500

▲ 所以M113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生存率其实……一点儿也不高

陶式反坦克导弹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在使用前储存在封闭的发射筒内,按照一般情况,导弹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储存10年左右;10年过后将导弹取出后进行延寿之后,还能再存放10年才寿终正寝。在这批导弹服役期间,为了保持台军反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台军每年都会举行“天马操演”,召集部分反坦克导弹部队进行实弹射击演练。不过因为“断交”之后导弹就这么点,无法得到补充,考虑到战备需求,每年实弹射击的数量还得严控,抠抠搜搜地打。

500

▲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天马操演”里,陶式导弹绝对是最尖端的武器

台军在1993年至1997年间引进了AH-1W武装直升机,也配套引进了机上搭载的陶式反坦克导弹,但陆军的陶式导弹从1977年开始算,即使有延寿维修,到1997年也开始彻底报废了,由于这一时期美台军售升温,1997年台湾再次从美国引进了1786枚陶2A型反坦克导弹以及配套的114套发射系统,100辆M1045A2悍马,配合新组建的联兵旅成为了新一批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500

▲ 悍马车上的导弹确实更好了,但是生存力么……至少跑的更快了

其实这时候台湾岛内已经对一次性采购这么多反坦克导弹颇有意见了。虽然反坦克导弹的单价不高,一口气采购一千多枚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对台军预算的编列多少也会造成一些冲击;而导弹这玩意儿就和买回家的薯片一样,虽然今天拆开吃了明天就没有了,但如果不拆开吃,保质期到了还是得扔掉,与其买一大批屯在仓库里,每年付出不菲的存储费用,同时因为惦记着战备需求在实弹射击中锱铢必较,不如每年定期购入一定数量的导弹,通过连续数年的采购建立一定数量的库存,然后在每年补充新导弹的时候,将最老的或者届寿的导弹用于“天马操演”,这样既能确保预算的细水长流,也能保证一旦有需求,台军手里的导弹数量能够满足使用需要。

500

▲ 想要攒那么多星星在台军里是很不容易的

算盘是打得噼啪响,可实际情况是美台军售这事儿的主导方是美国,导弹的采购和交付不是台军想买就能买的,特别是当美台军售成为美国用于和中国大陆打交道的一张牌的情况下,军售转冷什么的情况显然是台湾方面无法预料也无力对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方面唯一的“保底”选择,就是一旦有机会,就一口气把未来10年所需要的反坦克导弹都预先买好。尽管这样要承担高额的仓储和延寿成本,且会出现“平时一年只打20发,临过期了一年上百发随便射”的不科学状况,但至少这样的情况下,台军可以多少把掌控导弹的主动权要回来那么一点。

500

▲ 当然越是到了导弹过期边缘的时候,这种“主动权”也就越不靠谱

考虑到1997年买的导弹到今天也已经陆续开始超过20年的延寿寿命,这回台军一口气买1000多枚更先进的陶2B反坦克导弹的“套路”显然也就很明显了。在这几年的“天马操演”里台军几乎以挥金如土的态度打光手中接近报废的陶2A导弹之后,“抠抠搜搜”又将成为台军试射反坦克导弹的常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