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 后工业时代的资本启示录

文 | 京畿部长

其实《美国工厂》引起舆论关注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不论是其出品人,还是发布的社会背景,它都有着足够的话题性和敏感度,撩拨着人们的神经,并对其进行多重意义的解读和建构。其实说到底不论是美国工厂还是美国工人,他们这一次沦为了背景板,映衬的也是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国的相对衰弱和全球化的加深趋势。

500

▲《美国工厂》海报

其实哪有什么全球化,不过是资本无国籍到处掠夺利润的表现罢了。

中国人在美国建厂,可解读的空间实在太过于宽裕。就像在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冲破与偏见,希望与融合一样,不论是什么肤色还是什么信仰,大家都会被彼此的利益而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共同的商业世界。不论是曹德旺去美国建厂,还是马斯克在上海造车,亦或是美国工人在意人权,还是中国工人任劳任怨,基于这些表象的讨论永远都达不到内核,人是被什么驱动,人的行为是有什么决定的,不论资本家也罢,还是普通的工人也罢,其实大家都没什么区别,因为并没有谁是真正按照自己所想的而做的,有的不过是综合考虑的妥协,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已,谁都由不得自己,这是曹德旺和马斯克们的无奈,也是每一个将被时代大潮席卷的劳动力的无奈。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他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在书中他认为不同的社会是依据不同的中轴建立起来的。比如在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而在工业社会里,则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到了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也就是说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来为基础的社会,他们服务的是谁呢?是机器。

500

 ▲《美国工厂》中中方人员在给曹德旺介绍自动化设备。

美国的铁锈地带并不是人家的专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去进一步释放生产力,铁锈地带只会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美国制造业一度被视为是“夕阳工业”,即使在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生机,但是它跳动的并不剧烈,所带来的产业发展也并没有达到人们想要的结果。美国工人的遭遇和与福耀产生的冲突是时代发展的不可避免,而去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是真正意义的白费功夫。

在《美国工厂》中,从政策审批到落地、从人员招募到开工、从劳动态度到冲突,中国领导层和美国工人之间的斗智斗勇最后都被一个机械臂做了注脚。在后工业时代,科技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将会爆发,因为这是资本的需求。也就是说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未来的主流是机器,那么未来所需要的劳动力也是能够服务机器的这些人,也就是设备研发和维护的人员。科技发展到一个阶段,以前的职业会被彻底消灭,也会产生新的职业,而能踩到这个风口上的人,就是时代所需要的。我看到有影评表示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家都需要工厂。这句话不错,但需要工厂,并不一定需要工人。当代顿市的这些工人从通用汽车离职的时候,其实他们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永远不会再来了。所以在福耀美国工人要求工会进驻来保障自己权利的时候,就显得格外滑稽可笑。

就比如在农耕时代,大家为了一块土地争来争去;在工业时代,以到工厂上班成为工人为荣,但现在呢?看一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喊了多少年了;成为白领在格子间里写PPT的上班族们自嘲社畜,这就是时代的变化,你虽然没有做错什么,但你确实不被社会需要了,为什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没有正比,是因为你工作的价值在不停的缩水,就如一句话说的,努力的方向很重要,如果还把辛苦和勤劳当美德,那么你和那些农民。工人有什么区别,淘汰你,与你无关,我觉得这是大家要明白的事,也是我看《美国工厂》所能想到的未来可能了。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从来不会给人打招呼,只是会在一些事情上露出端倪。很多事情是永远回不去的,但你失去的时候,你就要做好永远失去的准备,因为谁都不会回头。美国工人烂与否,中国工人好也罢,在后工业时代,资本会告诉你,我们之间有很多事情要谈,但不要和我谈道德,那东西没意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