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的攻楚大计,以及倾国倾城的桃花夫人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58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上次分析到吴国开始越过长江,与楚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争夺。这其中最先成为牺牲品的是两个位于淮河下游的东夷小国——徐国和钟吾国,这其中的徐国需要重点说明一下。
其实将徐国定义为“小国”,徐国人一定会觉得很委曲。因为在周人的势力开始向东扩张之前,徐国可是东方大国。那时他们根基在山东丘陵地区,只不过在齐鲁两国的压力之下,徐国被迫南迁,而现在的徐州就是徐国南迁后的新都。
但徐州并不是徐国的最后一站,在吴楚两国将江淮地区作为战场的时期(也就是春秋末期),徐国已经顺着泗水南迁至淮河北面的泗县了(今属安徽)。
而另一个名气较小的夷国“钟吾国”也有的类似的经历,他们当的的位置要较徐国更北一些,在现在江苏的宿迁一带。淮河以北的东夷诸国,很多都与泗水相邻。这条淮河下游最重要的支流成为了连接山东丘陵与江淮地区的纽带。
如果地缘压力仅仅来自于山东丘陵的齐鲁两国,这些南迁的东夷国家的国运应该会更为长久一些。就象他们在江、淮之间的那些亲缘部族一样,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在江汉平原的楚国开始越过大别山,向东扩张时,泗、淮地区就不得不面临新的地缘压力了。但一方面由于楚人的核心区相距较远,并且同属为周人所不耻的“蛮夷”。因此楚人对于泗淮地区的控制手段相对要温和的多。而徐国与钟吾国也乐得依附于楚国,借此抗拒北方齐鲁(主要是齐国)的地缘压力。这种平衡关系一直到吴人到来之后,方才被打破。
如果我们为那些边缘大国划定“地缘利益区”的话,那么淮河下游对于吴人的意义应该要高于楚人。吴人在进入江淮地区东部时,仅仅征服江淮之间的“淮夷”诸部是远远不够的,要是不能将防线推进到淮河北岸,吴人并不能长时间保有无险可守的江淮平原。
因此徐国和钟吾国注定要成为吴人北扩的牺牲品。只是对于徐国、钟吾国这样的小国来说,生存之道就是在大国之间玩平衡。而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其实是联合较远的大国,以对抗邻近的大国(越近,地缘冲突的可能性越大)。
两国也正是依据这个原则,选择了与楚国结盟,这一次它们仍然觉得没有改换门庭的必要。只是他们这次高估了楚国的实力(楚国在中原争霸中已经元气大伤了),也低估了吴国在江东所积蓄的力量。因此在吴国的闪击之下,徐国和钟吾国被灭,并且没有机会异地复国了。
吴楚争霸形势图
∨
征服这两个淮河北岸的国家,意义不仅在于将淮河下游整体纳入吴国的防线,更在于吴国有机会从容的在淮河下游做准备,并找准机会溯江而上,逼近大别山麓。如果没有伍子胥,吴人也许会满足于步步为营的与楚人(也包括齐人),在江淮地区展开争夺。而有了伍子胥,吴国将目标大胆的锁定在楚国的核心区——江汉平原(对于伍子胥来说,如果不能攻入楚国的都城,为吴国占据再多楚国的土地,也不算报了仇)。
楚人所据有的江汉平原,在此之前,还从未被北方诸侯们攻入过,即使是强大如晋国者,在南阳盆地的楚“方城”面前也只能望城兴叹,更别说穿越南阳盆地进入江汉平原了。相比于方城夏道,信阳通道的防御能力要更为强大,楚人也因此将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方。
伍子胥应该很清楚楚人的战略重心在哪里,只是奇袭信阳通道如果成功的话,固然能够直捣楚人的心脏,但在此之前,吴人必须由东至西,横穿整个江淮地区。如果吴国不能够快速通过这一地区的话,楚人要想封闭信阳通道并不是特别难的事。因此伍子胥和孙武在点燃吴王灭楚的雄心之后,又适时的浇了盆冷水,并花费数年时间进行战术上的准备。如果按照毛主席语录中的名言概括,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吴人的战术准备工作总结下来有二:一是不断的攻击楚国在江淮、淮北的军事重镇(主要是前面提到的“夷、潜、六”三城)。这种攻击其实只是虚招,目的是让楚国产生错觉,以为吴国只是依常理在江、淮流域展开拉锯战罢了。由于吴国的这种高频率的骚扰性的军事行动,实质上并不会对楚国产生真正的威胁,久而久之楚人也就放松了警惕,而这也正是吴人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另一项准备工作则是分化瓦解楚人在淮河流域的盟国,在吴国准备集结的淮河下游地区消灭徐国、钟吾两国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如果吴国人希望顺利的到达信阳通道的话,他们最起码还需要在拟定的登陆地点获得足够的安全保证。而有可能帮助吴人完成这面任务的,则是那个曾经为周室重臣的蔡国。
蔡国自从参与了“三监之乱”后,事实上就已经被边缘化了。他们最初的封国在河南省上蔡县,在楚人有能力无视汉阳诸姬的封锁突破南阳盆地时,蔡国成为了楚人进入中原的首批牺牲品。
关于楚国的这次试水,喜欢听香艳故事的朋友可能会更有兴趣,因为它与一个女人有关。就象历史上那些祸国红颜一样,这个女人也是一个绝代佳人,只不过引发战争的原因并不是在于她本人的“狐猸祸主”。事实上这位出身于陈国,嫁给息国国君,被称之为“桃花夫人”的绝代佳人算得上是一个贤内助。
当时的息国在自不量力的挑战郑国之后,已经变得更加弱小了(公元712年,在郑国一节有过叙述)。即使息侯在夫人的支持下有想法重振国威,他们所面临的形势也并不会好于郑人初到中原之时。因为离息国更近,威胁更大的楚国已经开始了东扩的步伐。而位于淮河上游的息国(现河南息县),则是楚人征服淮河流域首先要征服的诸侯。
如果楚人希望东扩的话,他们尽可以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过这一次机会却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起因则是这位桃花夫人有一次经过蔡国时被蔡侯看见了,并且被蔡侯非礼了,而桃花夫人的反应自然是很气愤了。
接下来的事情其实很老套,两个反目成仇的男人需要用某种方式来为自己争回面子。只不过蔡、息两国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压倒对方,而楚国则成为了双方借力的对象。
一种说法是息侯先找到楚王,联合灭了蔡国,而后蔡侯又鼓动楚王将息国也灭了,将桃花夫人抢了过来;另一种说法则是蔡侯先向楚王描述了桃花夫人的美貌,诱使楚王灭了息国,然后楚王又反手灭了蔡国。
其实谁先谁后并不重要,有没有桃花夫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楚人如果想东扩的话,横亘在方城夏道东侧的蔡国,与信阳通道东侧的息国,都没有机会独立生存下去。 附〈郑国扩张路线图〉,注意观察其中息、蔡、陈三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