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新疆百年宗教战争

《西游记》这部古典神魔小说想必在中国是家喻户晓。除了火焰山,女儿国,小儿城等章节与新疆有关以外,还有从第七十四章开始的四章也和新疆有关。而且在小说中,这几章的妖魔: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还有自称是如来舅舅的金翅大鹏,让师徒们吃尽了苦头。这里便是八百里狮驼岭和狮驼国。

狮驼岭中间有个狮驼洞,分为三层,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却说孙大圣进于洞口,两边观看。只见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翙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若非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不多时,行入二层门里看时,呀!这里却比外面不同:清奇幽雅,秀丽宽平;左右有瑶草仙花,前后有乔松翠竹。又行七八里远近,才到三层门。闪着身偷着眼看处,那上面高坐三个老妖,十分狞恶。他手下小妖,南岭上有五千,北岭上有五千,东路口有一万,西路口有一万;巡哨的有四五千,把门的也有一万;烧火的无数,打柴的也无数:共计算有四万七八千。这都是有名字带牌儿的,专在此吃人。”

500

狮驼国

师徒们经过一番苦斗,离开了狮驼岭,而下一站狮驼国的恐怖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文记述孙悟空见到狮驼国的反应:

“西进有四百里余程,忽见城池相近。大圣举铁棒,离轿仅有一里之遥,见城池把他吓了一跌,挣挫不起。”

能把孙悟空吓成这样,可见狮驼国也不是什么好地方。这个狮驼国原本是一国,在如来的干舅舅金翅大鹏来了之后,将这城中的凡人杀了个干净,吃了个精光,彻底把这里变成了妖魔聚集之地。

读到这里,足见八百里狮驼岭的凶恶血腥。电视剧里演出来的,应该是狮驼岭第二层门内的秀丽风光。如果把第一层门内的人肉加工厂及狮驼国的惨状给搬上荧幕,恐怕会把假期看电视的娃娃们吓哭吧。

狮驼岭,原型是尸陀林,其原本是古印度的露天葬场,后来为佛教所吸收。《尸陀林经》强调,人死后遗体可抛于尸陀林中,以布施给鸟兽虫鱼等,如此便可消除前世的罪业。在藏密中比较著名的护法便是尸陀林主。

500

尸陀林主

尸陀林主,又称“墓葬主”,在藏密理论中,他们在世时是一对修炼中的男女僧侣,因冥想太深,遭小偷斩首而不自知,代表永恒的死亡与完美的意识,据说也提示着密教徒们修行的重要性。藏传佛教《大藏经密续经纶》中记叙了尸陀林主居住在尸体的骷髅城,城内有尸林骷髅宫殿和莲花日轮座,座垫上尸陀林主夫妇拥抱站立。旧唐卡中的尸陀林主通常表现为两架白骷髅拥立着,头顶五颅冠(即五个小颅骨),身处般若烈焰,挥舞骨棒、宝瓶等;用骷髅身表无常空性,颅骨骇人相表摧灭嗔恚心。

《西游记》为什么要将狮驼岭描绘的如此恐怖呢?不光借用尸陀林这个谐音来虚构一个凶险的境地,而且狮驼国的原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影射对于阗佛教王国进行多年残酷圣战的喀喇汗王朝。狮驼之名分别取自喀喇汗王朝两大汗:苏里唐·萨图克·博格拉汗(公驼汗)与奥布·哈桑·阿里·阿尔斯兰汗(狮子汗)。

500

喀喇汗王朝对于阗佛教王国的战争

公元840年至1212年,西迁的回鹘人在唐朝的北庭和安西两都护府所辖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喀喇汗王朝,它存在时间长达372年。

500

喀喇汗王朝

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由于大批讲突厥语的游牧民转入定居,加快了中亚土著民族的突厥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喀喇汗王朝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广大游牧民也在宗教上伊斯兰化。在民族相互异化融合的过程中,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形成了。

500

(于阗佛教王国)

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戴着“东方与中国之王”或“东方与中国之苏丹”的封号。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国王,西亚国家的哈里发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突厥语大辞典》第一卷有桃花石Tawghac词条,其中把中国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即桃花石Tawghac,又称马秦Macin/Mahacin,梵语指大中国,就是当时的宋朝;中部,即契丹Hytaj,又称秦Cin;下部,即八尔罕,指喀什噶尔的喀喇汗王朝。并且这样注解道:“桃花石——此乃马秦的名称。马秦距离契丹有四个月路程。秦本来分为三部:上秦在东,是为桃花石;中秦为契丹;下秦为八尔罕。而八尔罕就是喀什噶尔。但在今日,桃花石被称为马秦,契丹被称为秦。”

500

(喀喇汗王朝)

关于《突厥语大辞典》,其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全名麻赫穆德·本·侯赛因·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本”在阿拉伯语和突厥语的意思是“……的儿子”,所以作者的本名叫麻赫穆德,加一个后缀喀什噶里,意思是自己是喀什噶尔人,而作者全名的意思就是“喀什噶尔人穆罕默德的儿子侯赛因的儿子麻赫穆德”。在《突厥语大辞典》中,作者提到了这样几点,其父亲的家族隶属于喀喇汗王朝的王室,其父亲侯赛因曾经是巴尔思罕(在今天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南部)的汗,其本人故乡在疏附县乌帕尔乡的阿孜克村。

500

《突厥语大辞典》中亚地图

500

《突厥语大辞典》中亚地图

公元1058年,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离开喀什噶尔,在中亚广大的腹地旅行,游历了突厥各部落的城镇和乡村、游牧地,对突厥、土库曼、乌古斯、奇吉尔、样磨、黠戛斯等语言的词汇和音韵进行了调查。公元1072年前后,作者到达巴格达,那时候巴格达是塞尔柱苏丹国的都城。在来自喀喇汗王朝王族的王后托尔坎哈敦的鼓励下,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着手用阿拉伯文编写了这部《突厥语大辞典》。《辞典》经过四次修改,于1074年2月完成。作者把他献给了哈里发奥布尔卡西姆·阿卜杜拉。1914年,在伊斯坦布尔,有一位出身于奥斯曼帝国的大臣纳吉甫·贝伊家族的妇女,迫于贫困,把一本《突厥语大辞典》的手抄本通过书商卖给了一个名叫阿里·埃米里的收藏家。这个抄本是现今唯一的抄本,现藏于伊斯坦布尔图书馆。

由于作者是虔诚的穆斯林,而他的这部著作又是献给塞尔柱苏丹国的哈里发,所以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是敌视的,从《突厥语大辞典》中引用的诗歌中就能窥探一二:

我们给战马佩上记号,

向着回鹘地区的塔特,

向着盗贼和恶狗,

像飞鸟一样急速进发。

这是描绘战斗的场面,战士给马做好标记,像鹰一样扑向回鹘地区的盗贼和恶狗们。(《突厥语大辞典》508页)

一个塔特冲我来,

我另异类倒尘埃,

化作禽兽口中食,

狼鹫撕尔成碎块。

这样注解道:有一个异教徒回鹘人(塔特指未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向我冲来,我把他杀死了。为了给秃鹫和野狼作食物,我把他剁成了碎块。(《突厥语大辞典》41页)

我们势猛如山洪,

攻陷他们座座城,

佛堂庙宇全毁掉,

菩萨身上屙一泡。

这是描述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的战斗,在捣毁佛堂庙宇后,他们在菩萨佛像头上拉屎撒尿。(《突厥语大辞典》363页)

500

(《突厥语大辞典》363页)

可见当时喀喇汗王朝是多么仇视异教徒,也就是高昌回鹘和李氏于阗的佛教政权。

然而喀喇汗王朝并不是一开始就信奉伊斯兰教。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喀喇汗王朝西边的萨曼王朝(信仰伊斯兰教)不断对喀喇汗王朝进行圣战,占领了大片土地,连王朝都城怛罗斯都被攻陷,驻守此地的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噶尔。不久以后,萨曼王朝内讧,争夺王位失败的纳斯尔王子出逃喀什噶尔,向奥古尔恰克寻求庇护,要求只要一块牛皮大的地方即可。奥古尔恰克同意其在阿图什选一块“牛皮大的地方”。没想到纳斯尔来到阿图什,宰杀一头黄牛,把牛皮割成细条连接起来,围了很大一块土地,并且建了喀喇汗王朝的第一座清真寺。不单这样,纳斯尔还把奥古尔恰克的侄子萨图克发展成穆斯林。萨图克在纳斯尔的帮助下秘密传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萨图克在几百名穆斯林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汗位。

纳斯尔建立第一座清真寺以及萨图克成为穆斯林,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

萨图克是第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汗王,并且利用权力极力推行伊斯兰教,被誉为“突厥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大小汗),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成立古拉姆近卫军,经济上创建米尔克土地所有制,鼓励工商业。使得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艺术有了深远发展。他被誉为苏里唐·萨图克·博格拉汗,即公驼汗。其死后葬在阿图什松他克乡买谢提村,即现在当地老百姓所说的苏里唐麻扎,始建于公元955年,现在的陵墓是1996年在赛福鼎关心下,根据英国历史博物馆的原型图片修建的。

500

苏里唐麻扎

500

佛教壁画

500

佛教壁画

由于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兰,于阗李氏王朝对其非常不满。公元963年,于阗佛教政权开始对喀什噶尔采取军事行动,穆萨·阿尔斯兰汗率领穆斯林军队坚守城池,于阗军无功而返。在敦煌发现的一件于阗文书《于阗王尉迟苏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记载,公元969年7月,于阗王尉迟苏拉(汉名李天德)再次调动佛教大军强攻喀喇汗王朝,一度攻陷喀什噶尔,虏获大量战利品,其中一头大象被于阗王当作贡品,派一名叫吉祥的僧人于大宋天宝四年(公元971年)献给了宋太祖。

这次战役不久后,穆萨·阿尔斯兰汗也死于喀什噶尔,其子奥布·哈桑·阿里·阿尔斯兰汗在喀什噶尔继承汗位。此后又经过多年拉锯战,两边互有胜负。

公元998年1月,阿里·阿尔斯兰汗率主力与于阗佛教军在疏勒县与英吉沙县交界的阿拉甫流沙一代进行血战。于阗军队趁对方晨礼之际突然进攻,结果喀喇汗军队大败。最后,阿里·阿尔斯兰汗与自己的姐姐艾力努尔公主一同战死。阿里·阿尔斯兰汗的头颅被于阗军队砍下带回喀什噶尔示众,后来喀喇汗王朝军队反攻获胜,穆斯林将其头颅隆重安葬在吐曼河高埠之上,即今天东湖小区旁边的阿尔斯兰汗陵。主墓室在1860年由当地穆斯林重修,并且在附近建有清真寺。当地人称这里为赛义德麻扎,意思是“圣人后裔的陵墓”。在其东北还有一座名为奴尔艾拉丁海尼姆的小墓,据说是阿尔斯兰汗母亲之墓。得知儿子战殁,其母痛不欲生,死后便葬于其子墓旁。

阿里·阿尔斯兰汗的身子被弃于当地,后来被穆斯林安葬在疏勒县阿拉甫乡一个叫博格拉海尼姆的沙漠,就是今天的奥达木麻扎。奥达木麻扎是用大而宽厚的木板围起来的,周围有清真寺,讲经堂,跳神房等建筑。现如今已基本上被流沙掩埋了一半。在给麻扎崇拜者做“稀酿”(舍饭)的“喀哈那木”(施舍点),有五口大铁锅,分别叫“金锅”“银锅”“铜锅”“铁锅”“赤脚者锅”。其中最大的一口锅能同时煮四头整牛。每年两度的朝拜日,是当地穆斯林的狂欢,人们环聚在奥达木麻扎的沙地间,击打手鼓,跳着古老的萨玛舞,竭力挥舞着手中自制的三角彩旗,最后将这些三角彩旗捆扎在两座木塔上,以向上天祈福和表达忏悔。

500

奥达木麻扎

500

奥达木麻扎

500

奥达木麻扎

500

奥达木麻扎大铁锅

500

奥达木麻扎

公元1006年,经过多年的拉锯战,喀喇汗王朝终于攻下于阗国的治所新复州,但是于阗佛教势力还在殊死抵抗。据南疆民间传说,喀喇汗王朝的汗要求于阗人念《古兰经》,他们不从,坚持佛教信仰,高僧大德一部分出走西藏,一部分被流放到柯坪一带的山间盆地。僧民被杀了一批又一批,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经过了一两代人的强行改宗,最终在1024年彻底肃清了于阗的佛教势力。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和田人的倔强性格才得以出名,这也正好反映了和田人那种不屈不挠、坚持原则、忠心不二的性格。

500

热瓦克佛寺遗址

500

热瓦克佛寺遗址

这场宗教战争始于10世纪中叶,直到11世纪前期才彻底结束,时断时续,前前后后将近百年。从此,被称为“小西天”的于阗佛国,彻底伊斯兰化,僧民变成了穆斯林,伽蓝被烧毁或者改成清真寺。或许正是这段残酷的历史,吴承恩才在《西游记》中将狮驼国影射喀喇汗王朝,给去西天拜佛求经的师徒四人制造了许多麻烦。

作者:喀什汉人。

参考资料:

1.《喀喇汗王朝史稿》魏良弢;

2.《突厥语大辞典》麻赫穆德·喀什噶里(2002年民族出版社汉译本);

3.《喀什市文史资料》。

500

延伸阅读

新疆大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上演!

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

清华维吾尔族博士揭示“泛清真化”背后的阴谋

维吾尔族,也需要解放思想

我是维吾尔族,但我并不信仰伊斯兰教

跟着央视全面了解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