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高分狂魔的《美国工厂》,我看不下去

美国人的日子不太好过,这从他们的特朗普总统身上就能看出来。

这位总统这几年一直热衷于搞关税战,得罪了不少中国老百姓。

我有一次坐出租车,还没等坐稳,司机先生就脱口而出道:那特朗普是个傻X吧?骂得我还以为特朗普是自己家亲戚。 

我当然明白那位司机的感受。 

但我自己倒不一定赞同“特朗普是个傻X”。我也不觉得,能当上总统的人,会是一个傻X。

500

2016年美国大选之夜,俄亥俄州是第一个倒向特朗普的摇摆州,对于特朗普的胜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而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代顿。 

代顿的居民会定期举行特朗普集会。他们聚齐起来看特朗普和希拉里吵架。当特朗普说出“中国正在强奸美国”时,他们很高兴。 

因为,特朗普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在“中国正在强奸美国”这件事上,代顿人都认为,没有谁能比他们更有发言权。

因为,2014年,一个叫曹德旺的中国资本家,在代顿开了家玻璃厂。 

居住在代顿的纪录片导演史蒂芬·伯格纳夫妇,还为这家工厂拍了一部纪录片。

片名就叫《美国工厂》

500

这部纪录片,最近不提都有点说不过去。

评分高达8.5。

500

这几天的朋友圈,每天都有人转发。 

既然大家都在讨论,那第一导演(ID:diyidy)也很有必要狂蹭一下热度。

01

《美国工厂》,我看不下去

2008年的经济危急,让美国人尝到了苦头。

代顿的通用汽车工厂入不敷出,关门大吉。一万多名职工,一夜之间被迫下岗。

收入一向不错的“蓝领阶层”,一下子沦为“贫下中农”。

几年下来,有人还不起房贷,被迫住进了地下室。

有的年过四十,却不得不去便利店打零工。

日子过得没有奔头。 

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美国梦”,也早已变成了白日梦。

废弃的工厂已经破败不堪,于是代顿被划为“铁锈区”。

“铁锈区”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区域:

500

也就是说,并非只有代顿人倒霉,大家的日子其实都不好过。

原来每晚的《新闻联播》不是骗我们,国外人民确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直到2014年,“玻璃大王”曹德旺盘下了代顿那座废弃的工厂,开了家福耀玻璃厂,主要为美国生产汽车玻璃。

500

这给代顿人带来了希望,一下子解决了2千多人的就业问题。 

看起来,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局面。

代顿工人可以安居乐业,而福耀玻璃厂又能依靠当地低廉(相比于国内)的能源资源,获得收益,同时也避开了高昂的关税。 

《美国工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但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观看的过程中一度暂停了十几次。 

因为,我想看的东西,它都没给我看。

影片围绕一个工厂的建立,反映后工业时代,全球化协作的状态。

不可避免的议题,自然是文化冲突。

它从头到尾都在说美国人不服管教,劳动效率极其低下,没事还要搞什么工会,提高福利待遇,还整天担心安全问题。 

500

但问题是,这些只是通过影片中几个美国工人的口述,或者中方人员的叙述,反映出来的问题。

那些美国工人的工作状态究竟如何,电影并没有展现给我们看。

一个几千人的大工厂,拍来拍去就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空旷的工厂冷冷清清。

不禁想问:其他工人都干嘛去了? 

他们都去罢工了吗?

要知道,纪录片是依据事实说话,而不是靠那么几个人口口相传。

更何况,里面选取的那些工人,有几个根本没有开口说话,他们的声音只是在旁白中出现。

这就很蹊跷。 

至少,可信度并不那么高,看上去像是一次人为的编排。 

这对纪录片来说,是硬伤。

电影聚焦于一个中国企业到美国办厂的故事,但从头到尾都没有说明,中国企业为什么会去人工更贵、环保更严苛的美国办工厂。

缺少了原因和条件,过程和结果就没有了对比。

电影里有一位黑人腿部受伤,他为什么遭遇了这次工伤?是因为不合理的制度、不合格的设备,还是他自己的失误?他受伤之后,中国企业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这些反应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美国的标准?

电影都没讲。

片尾,一个管理者对曹德旺说,要用机器替换4个工人。突然给电影蒙上了一层巨大的乌云,即无论埋头苦干的中国人,还是争取权益的美国人,都将被一根机械手臂取代。

500

而最后的字幕,又给了另一个事实。

福耀美国公司2018年开始获利,雇佣2200名美国工人,200个中国工人。

工人没有减少,反而增多。美国工人没有减少,反而翻倍。工厂没有倒闭,反而把起薪提高到14美金,而且实现了盈利。

这些都没说清楚。

02

刻意谄媚中国?

可是,这样一部有问题的纪录片,中国观众对它的评价却如此高?

这是为什么?

难道它在刻意地谄媚中国人?  

网友的评价似乎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500

影片中,由于生产效率、劳资纠纷和工会问题,导致工厂亏损。

于是,代顿福耀工厂派了几位工头,来中国工厂参观学习。

看到中国工人热情、高度协作、快速地投入生产,一个流水线一天就能生产7000块玻璃。

他们惊呆了。

中国工厂军事化管理的班前动员会,如今已遍布大街小巷的理发店、房产中介门前。

但在美国工头看来,也是先进的生产经验,可以带到美国,推广一番。

中美两国的小工头,还有一段非常亲切的交流。

中国小工头,告诉美国人,“你们一个月放8天的假,周末双休,一天工作8个小时,这已经很爽了。而中国工人一个月只有一到两天的休息。”

言语之间,充满了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正是来源于,我们的工人休息的更少,加得班更多。

一番说辞,让美国工头自惭形秽,“所以我跟你说美国的员工就是太烂了。”

中国小工头却脱口而出道:“是你们本性就是这样。”

500

当看到中国工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成堆的玻璃碎渣进行分类时,美国人更是无法理解,甚至认为太疯狂:

500

直到在迎春晚会上,看到中国工人的集体婚礼,一位美方工头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他极力地搜索词汇,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们是一个大星球,一个世界,稍微有点分裂。但我们是同一个世界。” 

感动归感动,这次的学习培训,没能帮到他们。

让美国工人提高效率、加班加点看起来永远是不可能的。

矛盾再一次激化。

一位美国员工说他在通用汽车厂工作15年,从未经历过职业工伤。然而在福耀的新工作,却遇到了职业伤害。

这些问题引起美国的广泛关注。全美汽车从业者工会也参与进来,帮助福耀工人建立工会。 

然而“玻璃大王”曹德旺对这个早有判断,他从一开始就说过:“工会在这里会影响到我们的劳动效率,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企业效益……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500

这是一场“战争”。 

但作为无产阶级的工人,并没有太多的胜算。 

福耀工厂应对的手段也并不新鲜。 

翻开历史课本,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那一节,说的基本都有。 

一位中国工头直言不讳地说,那些工人中有他安插的耳目,一些支持工会的美国工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消失”。

500

听起来,像是无良资本家不顾工人死活,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另一个版本。

但这个对咱们的观众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毕竟咱们还有996。

中国观众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和美国工人站到一起。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工人将要受到的压迫,就是中国大部分普通人的遭遇。

工作繁重、深陷996泥潭、强制加班、薪水福利不高、缺乏安全和健康保障、没有工会这样的组织来维护权益、同事里还有人打小报告。

于是,一部美国人拍的纪录片,成了中国人的情感出口,成了一根细细的导火线,能够引爆极大的共鸣。

03

姓资还是姓社

工会,是美国的悠久传统,也是“美国梦”的土壤肥料。

从前的美国,工会可以保障工人的权益,督促工厂定期提升工资和福利。 

工人只要踏踏实实工作,买车买房,实现“美国梦”,基本都没啥大问题。 

然而,这一次,代顿工人失败了。 

面对中国人开办的工厂,他们无计可施。

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代顿工人都支持成立工会。

影片中,一位美国工人说道:“我懂有些人会需要工会,但我现在有一份好工作。付我好薪水、让我每天上班,我不需要别人进来插手。” 

这至少说明,中国工厂模式,并非完全行不通。 

即便是特朗普本人,也并不排斥中国把工厂开到美国。

虽然表面上叫嚣着对中国进口商品提高关税,但2017年特朗普就接见了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据36氪的报道)。

这一年,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了100亿美元建立工厂。 

这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不相违背。 

特朗普所谓的提高关税,就是要把中国低价商品,拦在国门之外,从而刺激本国的制造业。 

让制造业回流,改善就业,缩小贫富差距,是特朗普赢得选票的既定政策。 

只是,特朗普可能没有想到,重振制造业的理想,可能要依靠中国工厂才能实现。

特朗普更不会想到,在福耀的一次会议上,来自中方的代表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

而美国的新闻报端,则时不时地出现这样的头条: 

是时候尝试一下社会主义了。

这些都是电影外的东西,因为和影片的内容关联极大,所以不得不说一下。

但其实,电影里就应该交代这些。 

04

自动化取代全人类?

威斯康星州的富士康美国工厂,没有福耀玻璃那么好的运气,虽然它们同样追求“成本”和“效率”。

富士康投资100亿美元的厂区,至今仍是一片冷清。

而福耀玻璃,在成功打压了工会之后,从2018年就开始盈利。

看来,中国工厂模式,并不是每次都管用。

至少,这是一个起点。

对于这个起点的好坏,电影似乎并没有下判断。

如果你真这么看,那就大错特错。

影片结尾处,成功打压工会后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前去参拜寺庙,他回忆童年的生活,感概那个时候的人,会很快乐。

然而现在的他却很失落,很难再回到蝉叫蛙鸣的时代。

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这些年拼命盖的工厂,把环境都破坏掉了?让原来安宁的地方,变得不安宁了?

在这里,一位企业家、资本家,非常难得地自我反思了一把。

然而紧接着,我们看到,一些美国工人还是因为效率低下而被淘汰。 

前后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个批判指向的意味,并不太容易被人感受到,正因如此才暴露了导演的鸡贼。

他们在以一种特别隐晦的方式,批判中国的资本家。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中国观众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本来到这里,电影就该结束了。

但电影又继续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机器自动化。

代顿工厂最终引入了自动化装备。一位管理人员自豪地向曹德旺这样说道:“我下次要做的,是把这边4个人取消掉。”

之后,镜头开始在美国工人和中国工人之间切换,他们的背影逐渐虚化。

似乎在暗示,无论是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他们都会被机器取代。

看起来,很吊。

但这和影片本身又有什么关系?

电影花了一个半小时,展示中国企业和美国员工的巨大矛盾,最后证明中国模式的胜利,因为盈利了。

但引入自动化的威胁,落点和全片截然不同。

中间的关键点是什么?

没有。

纪录片有时候就有这种侥幸,它碰巧获得了素材,碰巧这种素材又可以任意形成褒与贬的观点,但导演并没有想清楚表达什么,因为只要呈现就会显得有力。

但好的纪录片一定是观点强势的,它不需要你脑补外界的故事,来为电影内部提分。

《美国工厂》不会被一杆子全盘否定,但全盘肯定它,是可以一杆子否定的。

原始素材1000多小时呢,重剪一遍吧,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