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台湾媒体旺旺中时突然推动“无色觉醒”运动,这是为哪般?

【文/雁默,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本文5月12日首刊于香港媒体。】

台湾政治光谱里最蓝的媒体旺旺中时,最近开始推动“无色觉醒”运动,其诉求为:

“找回“爱台湾”纯朴的本质:第一、“让人民过好日子”,只要能让人民过好日子,就该跨越政党界线支持。第二、“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亲才能和大陆争取最大福祉。第三、“该发夹弯就发夹弯”,政治人物要勇于发夹弯,只要对多数人有利,错误政策就该更张,对手阵营也应基于人民利益勇于支持发夹弯。”

旺中是台湾最“亲陆”的蓝媒,在蔡英文执政后,中天电视台的政论节目收视率,立即水涨船高,招牌节目“新闻深喉咙”也顺势延长了播出时间以满足蓝营支持者的需求。从政论节目的收视率来看,蓝执政,绿媒就火,绿执政,蓝媒就火,是台湾媒体的独特现象,显示选民对政治的关心度与谁执政呈“负相关”。

500

图片来自中时电子报

既然旺中这两年因偏蓝而这么“旺”,为何现在要“脱蓝”,主张无色觉醒呢?不怕行情暴跌吗?

作为一个旺中的长期读者、观众,我看此媒体的转变,与大陆官方的转变有着微妙的关系。简言之,随着国民党的挫败与无力再起的态势,以及代表第三势力的柯文哲面对蓝绿围剿,声势依然不坠的现象,持反独促统立场的力量发现完全走挺蓝路线,事倍功半,不如另辟蹊径,尝试壮大第三势力以求吸纳更多的支持。

岛内选民的政治光谱,确然如旺中民调所显示,近六成的民众对国、民两党皆不满,自认政党中立者已达56.6%,偏国民党的仅15.5%,偏民进党的仅12.7%,逾六成民众希望台湾能超越蓝绿,产生真正为民发声的第三种力量。此民调数字之所以可靠,乃因所有蓝绿阵营所做的民调都显示国,民两党的支持度不断往下探底,与中间选民队伍扩大的趋势。

故而旺中倡议“94%无党的民众,应拒绝再被6%的党员所绑架”,向日益增多的中间选民靠拢,为中间选民发声。

值得一提的是,旺中所走的路线与自诩“中间”的柯文哲不同,而是真正以台湾民众利益为出发点看待两岸议题,无惧提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主张。再者,柯文哲路线是经过选票计算下的“游移式中间路线”,完全看当下的民气氛围做微调,此前虽成功地化解了深绿的激进,却无一个清晰稳定的解决方案。而当柯发觉选情因深绿反弹过大而陷入危局时,又往深绿靠拢,可见所谓白色力量,仅是“权宜式”的中间路线,随可染成他色。

故而旺中以“无色”作为与白色区隔的象征,旗帜鲜明地反对政治算计下的“权宜说法”,以彰显媒体原该以人民立场客观看待政治的社会责任,重新唤回人民对媒体的信任。

柯文哲之所以被深绿基层所厌恶,是因为柯敢讲连国民党都不敢讲的亲陆话语,而此前柯之所以敢讲,是因为两岸关系明明就是岛内最重要的议题,深绿的纯粹对抗性思维,客观上根本无法化解僵局。务实的两岸政策,是浅蓝与浅绿选民的共识,国民党这一年来却始终支支吾吾,连两岸一家亲也说不出口,旺中的基本读者恨铁不成钢,当然也会影响此蓝媒调整尺度,所以“无色觉醒”相当程度也反应了蓝营支持者的集体情绪。

在即将进入大选倒数的时刻,直观上来说,旺中“脱蓝”对国民党的选情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有意思的是,也会对民进党选情产生同样的冲击。因为此运动若成功,中间选民的觉醒经过媒体的推波助澜,传统的意识形态动员将逐渐失效,选民不愿再含泪投票,投票率就会降低,两大党都会流失民意支持。

于是大哉问来了: 旺中的无色觉醒运动,最终希望能从选举中得到什么结果?

说到底,如果不能催生第三势力,无色觉醒运动只会加深选民对政治的冷感,遁入消极的政治无用论。如果运动的目的只是敦促两党政治人物理性问政,正面选举,效果恐怕也很有限。

虽然旺中一再强调此运动在媒体自律的部分,是希望政论节目能在批判时政之外,也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迫使政党摆脱意识形态,就事论事,以符合中间选民期待。但这样的道德劝说真的有效吗?会不会政治人物在摄影棚内说得是一套,回到现实选战里,又变回原来那一套?熟悉台湾选举的人都知道,选举就是政治语言的比拼,而有效的政治语言,往往不是谎言,就是虚言,重口味当道。不温不火的理性诉求则难以动员选民投票。

归根究底,台湾选举制度不利小党发展,才会有益发恶化的两党对立,而两极对立也简单化了社会上事实存在的多元声音。例如,主张维持现状,但积极促统的立场,与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立场,其实是很不同的,但两大党对于这两项主张都是游移不明确的,若小党能够有立足之地,则这两种主张都有明确对应的政党,就能呈现多样化的社会真貌。

像柯文哲这样没有独立政党理念做后援的政治人物,永远都会被蓝绿往两边拉扯,而呈现摇摆。一旦因选举而变,支持者哀嚎,当事人则为了自圆其说而疲于奔命。

所以第三势力的存在一方面能逼迫两党清晰化自己的立场,另一方面能提供民众另一种选择,再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执政党借由斗争另一党,而非兴利政策延续执政权。

无色觉醒的诉求既然是超越蓝绿,就必然要将媒体资源投注在扶植第三势力上,才能对政治产生实质的影响,也才能引领选民以自己的选票来终结蓝绿恶斗。

所谓第三势力,也可以是国,民两党内部的“次团体”,因为两党都有非主流派。而这些非主流派若不是因为选制不利小党,早就成立新政党了,如国民党内的洪秀柱,民进党内的吕秀莲。两人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与号召力,也是各自所属政党内的反对派,本应自己成立新政党,在政治市场里以不带一丝含糊的理念自由竞争,以诚实的形象代表社会上的某一部分人民。

以台湾现况来说,多党制才能呈现真实的台湾民意,选民也不必含泪投票。唯有让多个中小型政党各抒己见,相互制衡,政治才有机会趋于理性。

无色觉醒,应该要有这样务实的目标,方为正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