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族的屌丝当炮灰,本族的屌丝当韭菜,原来吐蕃大军靠这个来对抗大唐
吐蕃帝国拥有500万人口,但却拥有46万大军,它的统治非常类似于唐朝的另一个死敌高句丽。高句丽征讨了大量外族人充当战场炮灰(大名鼎鼎的契丹人,就是他们的炮灰之一),把本族的屌丝当韭菜,疯狂备战。和高句丽不同,吐蕃帝国和唐朝对抗了两百来年,除了地理因素外,吐蕃特有的维稳手段也功不可没。
吐蕃是一个奴隶制扩张帝国,它的民众被分为两个阶层,分别是庸和桂(论钦陵老爹禄东赞的杰作)所谓的“桂”,就是能在赞普战旗下战斗的武士阶层,包括能自带武器的平民和大小贵族,。“桂”的来源除了五如六十一东岱的本土战士外,还包括象雄、苏毗、森波、吐谷浑内族的战士和贵族(孙波等内四族的带路党权贵也是吐蕃最顶级的大贵族)。吐蕃的“桂”把阵亡看作是荣耀的事情,把病死在床榻看成是悲哀的死法,再加上优良的装备,他们是唐军最可怕的敌人。
“庸”指的是从事生产、运输的人员或者奴隶,他们地位低下魄依附于各个“桂”,在吐蕃史书中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属于“庸”。吐蕃军事贵族集团看不起任何流汗劳作的人,把他们当成是韭菜,认为只有跟着自己四处抢劫的“桂”才是自己人。维持吐蕃战争机器运转的奥秘就在于“桂”们尽可能地压榨“庸”,从他们手中收取粮食、牲畜,让他们给自己千里运粮,更让他们在攻城战中给自己填沟壑。
吐蕃人在战争中不断地夺取外族人的土地、人口、财富,分配方式是是土地上缴给赞普和头等大贵族(然后他们再分给中小贵族),财富和人口则由参战的“桂”们占大头分掉。“庸”们则可以欣慰地看到自己能分到众多的“扬更”(奴隶的奴隶)、“宁更”(被奴隶的奴隶指使的奴隶)、“温末”(汉人奴隶),他们是吐蕃战争机器的底层,但并非最底层。吐蕃的出兵也是奴隶的盛宴,“吐蕃每发兵,其富室多以奴从,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因为仆从奴隶的奴隶依旧属于自己的主人。
吐蕃的征战带来了上百万的外族奴隶,缓解了“庸”的压力。为了更好地让“庸’们卖命,吐蕃政权还大力推广佛教,让“庸”们沉浸在轮回后平等的迷梦里。
吐蕃军队还非常善于利用外族炮灰,吐蕃军阵经常分为中下、左中右三部。左右或者上下两部都是吐蕃强制征发而来的外族士兵,而中央部分则是以虎豹军为核心的吐蕃主力。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不怕敌人的设伏和追击,反正前后上下都是外族人。吐蕃人把外族人当炮灰,但对外族的豪强还算客气,非常舍得下本拉拢外族权贵,因此外族“精英”们也乐意和吐蕃军队一起出战。
吐蕃军队这种作战模式只适合扩张,而不适合防御,当吐蕃帝国的作战收益逐渐减少时,吐蕃帝国的国运也和高原下气温一样急转直下,最终酿成了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