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宝李舜臣日记, 全用汉字书写, 韩国人要看得先学会中文才行
李舜臣,壬辰倭乱时的抗日名将,率领古代朝鲜水师用“龟船”屡次重创日军,1597年(明朝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0月,在鸣梁海峡取得以12艘舰船击退330余艘敌舰的辉煌战绩,1598年11月在露梁海战中战死,终年53岁。

李舜臣作为韩国古代最出色的的名将,在如今的韩国备受推崇,韩国人曾评选亚洲十大名将,结果李舜臣力压孙子、成吉思汗等人,位列第一名,可见其在韩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不仅如此,就连李舜臣书写的《乱中日记》,都被韩国人列为本国国宝第76号,甚至还被申请了世界记忆遗产。《乱中日记》是李舜臣从1592年1月1日至1598年11月去世期间的日记,记录了壬辰倭乱期间的见闻,整部日记共9卷,其中包括日记7册、书柬帖1册、壬辰状草1册。

《乱中日记》虽是李舜臣书写的韩国国宝,但普通韩国人却并不能看得懂,因为整本日记全都是李舜臣用汉字写就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古代朝鲜最初没有自己的文字,读书写字用的全都是汉字,直到1446年,朝鲜王国世宗李祹正式公布新创制的文字,称之为“训民正音”,为了与汉字区别,又叫“谚文”,即民间的文字。

谚文刚一发布,就受到本国官员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了中国文明,而自甘堕落成为夷狄之邦。所以谚文从诞生之初就只能作为一种民间文字存在,古代朝鲜的士族们仍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以熟读汉家典籍、诗词为荣。
李舜臣生活的年代已经是谚文发布后的一百多年了,但他作为古代朝鲜的武将,书写记录所用的文字仍全部是汉字,哪怕是自己的日记,也是如此。

所以这就导致了,《乱中日记》是韩国人的祖先写的,也是韩国的国宝,但如今的韩国人要看,却也必须得先学会了中文才行。
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有个特点,字音分离,学习困难。在中国这样的大统一国家里,“十里不同音”,有多种方言,字音分离,汉字稳定不变,可使南来北往的人互相交流。
但是在唐朝之后,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交流甚少,汉字在民间起不到互相交流的作用;朝鲜半岛形成独特的方言,与汉字完全不匹配,增加了汉字普及难度。所以汉字只能局限于朝鲜上层人使用。
至于谚文以及后面的韩语,个人认为那压根就不是一种语言,那是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