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性感、迷幻,这才是今年电影院最极致的电影 | 极客荐片

欧洲间谍片、铅黄片
尘封多年后重出江湖
文 | 日灼
编辑 | 羊羊、耶耶
就在观众们还为《狂野时代》的口碑争得头破血流时,今日国内院线迎来一部更癫狂,更无所顾忌的电影——《死钻倒影》。
事实上,翻阅历来在国内院线公映的影片列表,你几乎找不到与之“精神状态”相符的电影。

△ 癫狂、无所顾忌的《死钻倒影》今日上映
如果你看过本片导演埃莱娜·卡泰、布鲁诺·福扎尼之前的作品,就知道我绝非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

△ 《死钻倒影》的导演埃莱娜·卡泰、布鲁诺·福扎尼
这对来自法国的夫妻档导演,仅用四部长片就在死气沉沉的欧洲艺术电影圈站稳了脚跟,靠的是对古早电影类型的现代演绎,以及极端视觉化的视听呈现。
两人的首作《安娜的迷宫》,是一部充满实验色彩的电影,凭借张狂的影像风格和源自剥削电影刻意凸显的恋物癖意味(如反复出现的眼睛特写),获得了大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极力推崇。

△ 《安娜的迷宫》独特的风格受到昆汀的推崇
四年后的《妖夜迷情》则直接向铅黄片致敬并拆解,通过现代视听手段将欲望感官放大。向来鼓励影像实验性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将这部作品招致麾下,入围主竞赛单元,导演二人名声大振。

△ 《妖夜迷情》通过现代视听手段将欲望感官放大
《晒尸体》则是迄今为止他们最出圈的电影,导演将创作笔调转向意大利电影黄金时期的两种本土商业类型——意式西部片与警匪片,将对暴力的恐惧倾泻于银幕之上。

△ 《晒尸体》尽情地倾泻暴力,堪称导演最出圈的作品
最新作品《死钻倒影》几乎是他们过去风格尝试的总和。
这次两位导演为半世纪前风靡一时的欧洲间谍片“招魂”,且在视听设计上更加极端。影片也在今年年初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 《死钻倒影》是一部欧洲间谍片的“招魂之作”
与以往的作品一样,《死钻倒影》的口碑两极分化,厌恶它的认为其空洞无物,赞美它的,则沉浸在极致视听感官体验与间谍片的考据游戏中。
客观来讲,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想在影院里寻找安全感的观众,而对于那些想要在陈旧电影形式中寻找新可能的影迷,《死钻倒影》必将带来颠覆性的体验。
01 复古基调:为失落的欧洲间谍片“招魂”
《死钻倒影》的故事开始于一个男人的欲望:年届70的前间谍约翰,在豪华酒店休息时被神秘女子吸引,随着女子不见踪影,往日的间谍记忆与幻想交织,分不清眼前是现实还是梦境。

△ 间谍约翰分不清眼前是现实还是梦境
这听起来像是詹姆斯·邦德退休后,被未竟的欲望重新唤醒,再度坠入危险之中的俗套叙事,这一设定灵感源自导演对上世纪欧洲间谍片的怀旧心理。
现代观众对间谍片的绝大部分印象源自“007系列”。事实上,这位好莱坞包装的英国特工风靡全球后,欧洲同行们便开始纷纷效仿,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拍摄了大量间谍片。

△ 上世纪60年代欧洲电影人曾打造间谍片“特工077”系列
这些影片制作规模虽不及“007”系列,但在其他方面另辟蹊径,吸引观众注意。
比如,视听手法更加狂放,武器装备更加超现实,甚至“邦女郎”也更符合60年代“性解放”的风潮……
总之,用廉价的方式追求极致的感官刺激,在电影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是这类影片的商业策略。
这一策略十分奏效,造就了一批低成本、高回报且极具辨识度的影片。“特工077”系列、“OSS117”系列、“X警探”系列等等在60年代接连推出,操弄着不同语言的低配版“詹姆斯·邦德”,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或守护和平,或劫富济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1968年推出的《万能侠大显神通》。
影片包含了欧洲间谍片的各种经典元素,导演马里奥·巴瓦也是铅黄片的代表人物,他为影片塑造了夸张的波普视觉风格。

△ 《万能侠大显神通》是1960年代欧洲间谍片的代表作之一
《万能侠大显神通》不仅在当年收获商业成功,更是得到包括《电影手册》在内挑剔影评人们的赞赏。
《死钻倒影》在诸多层面都能看到《万能侠大显神通》的影子:夸张的视觉、迷幻的音效、戏剧化的反派无一不在向后者致意。
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致敬,是女主角蒙面紧身衣,与《万能侠大显神通》主角的那套几乎一模一样。


△ 《死钻倒影》女主角(下)蒙面紧身衣的造型,与《万能侠大显神通》主角(上)的几乎一模一样
02 跨媒介致敬:漫画与007的影像游戏
《死钻倒影》和《万能侠大显神通》都展现出了对意大利漫画文化的巨大敬意。
相比美国漫画的英雄主义,意大利漫画作为一种廉价的流行读物,热衷于侦探、恐怖、情色等大胆题材,风格阴暗,道德出格。
这些题材倾向对当时的意大利商业电影影响巨大。
《万能侠大显神通》即直接改编自畅销漫画,《死钻倒影》则是在影片中直接插入静态的漫画分镜取代真人场景,形式上刻意凸显这种跨媒介叙事的游戏感。
当然,你也能在《死钻倒影》上看到海量对“007”系列的挪用和解构。

△ 《死钻倒影》中有海量对“007”系列的挪用和解构
在创作阶段,影片的剧本标题就定为《Diamonds Are Not Forever》,直接恶搞了《007之金刚钻》的原片名《Diamonds Are Forever》。
片中反复出现的“麦高芬”钻石灵感也源自此,而女主角裹满全身钻石的出场设计,更是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增添了一丝戏谑意味。

△ 《死钻倒影》反复出现的钻石是对《007之金刚钻》的致敬
影片中大量出现的海滩、游艇、赌场等场景,显然是对上世纪“007”系列经典视觉场景的重现,而那枚标志性的杀人戒指道具,同样充满了詹姆斯·邦德的味道。
在部分桥段的镜头设计中,导演刻意采用如今已十分罕见的“背投”拍摄,让男主角在投影背景前表演。

△ 导演刻意采用如今已十分罕见的“背投”拍摄,让男主角在投影背景前表演
过去因制作条件所限才会使用的手法,如今被他主动复刻出来,反而营造出一种既幽默又带着怀旧趣味的气质。
03 复活铅黄片:怀旧风格的现代重构
《死钻倒影》的另一重要风格来源,则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铅黄片。
(“铅黄片”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悬疑惊悚亚类型电影,它不是单纯的恐怖片,而是以悬疑解谜为骨、艳丽视觉为皮、心理惊悚为魂的独特类型。“铅黄片”的名字则源于20世纪初意大利的黄色封面悬疑小说。)
影片中,许多室内场景试图还原铅黄片的视觉风格。过分的装饰感充斥其中,律动的合成器配乐也在听觉层面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在美术上则遵循传统,用过度饱和的配色尽可能为观众留下鲜明印象。

△ 《死钻倒影》中许多室内场景试图还原铅黄片的视觉风格
在叙事上,《死钻倒影》将故事文本压缩到几乎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的程度,仅用麦高芬式叙事维持叙事架构,不断反复出现的视觉元素构成影片的血肉,这也是铅黄片惯用的叙事策略。
《死钻倒影》里这些刻意做旧的手段,几乎是在提示我们,上世纪60、70年代铅黄片所建立的视听风格,放到今天反而显得前卫,仿佛证明艺术风格并非线性进化,而是不断在时间的回环里被复兴、再创造。

△ 铅黄片所建立的视听风格,放到今天反而显得前卫
或许你会疑问,为何要用如此多的笔墨介绍《死钻倒影》不同的风格来源?
引入这些类型电影的趣味与风格,正是导演的心思所在,他们想为观众建立了一个充满着上世纪间谍片与铅黄片的怀旧情境。
或者更贴切地说,导演以视听元素拼贴,替那些早已尘封在历史的欧洲间谍片、铅黄片,建起一座流动的影像博物馆。
04 剪辑与解构:一场纯粹的感官盛宴
但如果你认为《死钻倒影》仅仅是一部怀旧的迷影电影,那真的大大低估了两位导演的创作野心。

△ 《死钻倒影》导演有着不小的创作野心
奥逊·威尔斯曾说:
电影真正的表达是在剪辑室里完成的。
《死钻倒影》无疑是对这句论调最贴切、也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死钻倒影》的视觉元素源自前文提到的类型风格,但导演用剪辑重塑了这些怀旧元素在现代语境下的新表意。

影片中所呈现的剧烈运动感,不是通过传统的场面调度来完成,而是由一套高度风格化的视觉体系不断轰炸观众的感官:极速的剪切节奏、剧烈的变焦镜头、反复切换的极端景别,使得叙事节奏任由视觉张力驱动,观众在快慢、远近之间不断被调动注意力。
很少在一部影片中见到如此密集的匹配剪辑,不同的视觉元素因剪辑关系被赋予丰富的联想,不同时空也因连贯的动作轨迹而被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叙事的连续性被强行剥离,成为一场纯粹的感官事件。

△ 高度风格化的视觉体系不断轰炸观众的感官
这重塑了观看和理解《死钻倒影》的方式,剪辑不再服务于叙事的流畅性,而是构成体验本身,如果你真的想去享受它,不妨换一种思维去接受,不用过分纠结故事讲了什么,影像本身的眩晕与迷幻即是答案。
两位导演借用了间谍片这套成熟的叙事与视觉体系,真实目的却是要打破这类电影中的英雄幻象,在情感和表达上,试图揭示英雄光环遮掩的疲惫感与撕裂感。

并不能简单将此归类为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批判或颠覆,它呈现的是一个被撕裂的“詹姆斯·邦德”,一个在主流媒介叙事中被定义、被消费的形象。
在87分钟的影像里导演做了一个假定,如果“詹姆斯·邦德”这样的英雄人物真实存在,回望前半生时脑海中会闪现什么。
在影片后半段,《死钻倒影》直观揭露了英雄叙事的真相,男性英雄不仅是建构出的电影叙事,更是一套性别、权力与电影工业共同建构的想象。

△ 男性英雄不仅是建构出的电影叙事,更是一套性别、权力与电影工业共同建构的想象。
这无疑表明,《死钻倒影》的文化表达绝非简单的迷影怀旧。相反,它在保留对这些电影及其文化形象最真挚、最深沉迷恋的同时,也让这些早已消失的影像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意义与可能。



极客电影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