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VS国内红海,新国都要赴港走通“双循环”?

近期,A股企业赴港二次上市再添新案例。

11月26日,深耕支付技术领域24年的新国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实现“A+H”双平台上市。

此举紧随拉卡拉等同行步伐,折射出国内支付行业在监管趋严、费率下行背景下的集体突围焦虑。

而与此同时,金融科技领域正迎来历史性契机。2025年《“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等政策密集落地,DeepSeek R1开源模型推动AI成本锐减,金融机构数智化投入持续扩张。

在这种复杂的产业环境中,新国都的二次上市既是战略升维也是被动求生。但其业绩波动与全球化叙事能否经受资本市场的双重审视?

在金融科技加速融合AI的背景下,新国都的二次上市能否成为其突破国内红海竞争、激活全球业务的关键跳板,仍需从业绩韧性、行业趋势与战略落地中寻找答案。

500

主引擎失速:营收三连降,利润坐过山

新国都的“支付硬件+支付服务”双引擎战略,构成了其业务模式的核心框架。

这一布局使其在全球支付技术产业链中占据了独特位置——从智能POS终端等硬件设计制造,到收单服务、跨境支付等软性服务,形成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能力。

根据招股书披露,新国都近15年全球累计销售电子支付设备超5000万台,业务足迹遍及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截至2025年,连接至NEXGO CLOUD平台的终端数量超100万台,展现了其在支付硬件领域的深厚积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新国都总支付金额(TPV)在中国综合数字支付服务提供商中位列第11,在国内独立服务商中排名第7;其POS终端销量在亚洲市场位居第4,在全球(除大陆)市场中排名第8。

然而,这份招股书一同揭开的还有其光鲜行业地位背后的经营压力。

2022年至2024年,新国都营业收入从43.15亿元下滑至31.46亿元,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再降4.15%至23.43亿元。

这一趋势与国内支付市场竞争白热化直接相关:反洗钱审核趋严、费率战持续挤压利润空间,导致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同期期内溢利波动更为显著,从2022年的4455.4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7.54亿元,又在2024年回落至2.31亿元。利润回落主要是受子公司嘉联支付税务调整及长沙法度商誉减值拖累。

很明显,新国都这种“过山车式”业绩的背后,既有行业共性压力,亦暴露其内部治理的软肋。

跨境支付扛旗,25H1净利超去年全年

至今国内支付市场早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支付行业整体仍处于监管趋严、费率下行、竞争加剧的阶段,2025年下半年监管持续加码,反洗钱、商户实名制审核等要求不断细化,合规成本大幅上升。”

新国都的核心业务板块表现分化,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判断。2025年上半年,收单及增值服务实现收入9.45亿元,同比下降12.86%,毛利率27.0%,同比下降15.3个百分点,成为拖累中期业绩的主因。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海外业务的亮眼表现。分区域来看,其他市场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1.1%持续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5.6%。上半年其电子支付设备业务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22.02%,其中欧美日高端市场营收近2亿元,同比增长超80%。

除贡献收入增长外,海外业务更显示出优异的盈利质量。其跨境支付品牌PayKKa凭借卢森堡PI、美国MSB等牌照优势,接入Amazon、Lazada等主流电商平台,推动跨境业务毛利率达42%,显著高于国内业务水平

高溢价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助力其迅速从去年业务调整带来的盈利困境中缓解过来。2025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达4.08亿元,已超去年全年规模,同比增长37.1%。这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该公司将全球支付业务定位为“第二增长曲线”。

事实上,新国都的业绩结构变化正是支付行业转型期的缩影。尽管短期主营业务盈利承压,业内人士指出,跨境业务的高增长与技术投入可能成为未来盈利支点。

这种“国内稳盘、海外发力”的策略,恰是支付企业应对红海市场的典型路径。

不过在非经营性财务风险上,新国都过去并购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出清。截至6月末,账上商誉仍有5.58亿元,仍存在巨额减值风险。

出海×AI:新国都双轮驱动赴港寻路

支付行业的竞争逻辑正从费率战转向技术赋能,从国内转向全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331.7万亿元,预计2024—2029年的复合增速继续停留在3%的近乎存量期中。

而竞争层面,即便在集中度高的聚合收单市场,前十大服务商占据80.9%份额,位列第八的新国都份额却仅1.4%,头部通吃明显,后者并不具备地位优势。此时,企业在监管收紧和费率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单纯依赖通道业务的模式难以为继。

按照新国都赴港募资的五大用途,“全球业务扩展”与“AI研发中心建设”位列核心,直指行业两大趋势:跨境支付蓝海与金融大模型落地。

首先,中国外贸开放力度的加大,为跨境支付注入增长动力。博通分析预测,2025年非银支付跨境互联网交易规模将保持两位数增速。

新国都凭借卢森堡PI、香港MSO、美国MSB牌照成为A股唯一持有卢森堡支付机构牌照的企业。旗下跨境支付品牌PayKKa已为欧盟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提供专业收单支持,在东南亚市场为当地商户提供15种本地货币实时结算服务。

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的高增长则直接印证了其海外扩张战略的有效性。此番赴港一旦成功,新国都完全可以借势使其海外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事半功倍。

其次,AI+金融的融合成为破局关键。2025年《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AI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期DeepSeek R1开源模型降低技术门槛,加速金融机构智能风控、智能投顾等场景落地。

同期IDC数据显示,中国金融行业AI投资规模将从2024年的196.94亿元增至2027年的415.48亿元。

新国都的应对策略包括:建设东莞AI研发中心、投资帕西尼感知科技探索“具身支付”、参与支付宝“碰一碰”推广获取技术分成。其MPoC认证SoftPOS产品已实现商业化落地,支持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与代币支付,但行业整体仍处于探索期。

在技术研发层面,得益于长期高额投入,新国都区块链、AI、云计算三大技术支柱已然成型。其中87项区块链专利构建起去中心化支付网络,AI反欺诈模型将交易成功率提升至99.2%,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在中越跨境支付市场,新国都凭借与CIPS系统的技术对接,将单笔结算效率提升2000%,2025年一季度市场占有率已飙升至40%。

然而,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的另一面,是愈发复杂的监管环境与生态竞争。

新国都的支付硬件+服务”双出海模式需直面当地监管合规壁垒及Square、Adyen等国际对手的挤压。王蓬博指出,海外业务“本地化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而新国都2024年净利润下滑部分因嘉联支付涉税调整,暴露出境内外合规协同的难度。

同时,新国都的AI布局仍处于早期,需面对蚂蚁集团、腾讯金融科技等头部玩家的技术碾压。

尤其是,AI金融应用正从“生成”向“理解与推理”跃迁,需完成“数据→知识→智能”连续升维,而新国都的历史数据治理能力与实时风控系统建设尚未在招股书中充分体现。

结语

对于加速奔赴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赴港上市确实是提升国际品牌效应的高质量捷径,但金融科技企业的海内容双平台运作必然加剧管理的复杂度。

考虑到港股市场对盈利可持续性要求严苛,接下来新国都至少需继续向投资者证明三方面能力:其一,跨境牌照组合能否转化为稳定市占率;其二,AI研发中心与智能制造基地能否降本增效;其三,则是基于历史遗留并购问题,公司需证明期治理能否优化并购决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