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中国无意填补美国退却的软实力真空

500

作者:绮蝶

特朗普两次执政以来的国内外政策对美国传统软实力的损害,一直是美国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它也关系到美国对华竞争的成败。包括软实力概念提出者、哈佛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内的许多美国学者都认为,特朗普2.0政府的做法制造了全球软实力领域的真空,使中国得以开展魅力攻势。然而,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全球传播学教授玛丽亚·雷布尼科娃(Maria

Repnikova)近日在《外交事务》网站发文,认为中美之间的软实力博弈并非零和竞争。虽然美国在全球外交战略上的收缩令中国的全球影响力相对上升,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证明美国退却留下的真空会理所当然地被中国填补。

近日,英国《经济学人》公布的最新针对中美两国看法的全球民调在西方引发震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欢迎中国。与一年前相比,中国作为全球首选“领导力量”的吸引力显著上升,整体支持率提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33%。

500

▲《经济学人》和 GlobeScan民调展示了不同国家对中国领导力的支持度。

这项由《经济学人》和 GlobeScan
共同实施的民调在今年7至9月对32个国家、3.2万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其覆盖的所有地区,年龄越年轻,对中国的接受度越高。从区域上看,拉美与欧洲对中国的偏好提升最为显著。非洲和中东地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支持中国,这种超过50%的跨区域高支持度在以往民调中并不多见。

按照《经济学人》的分析,对中国支持度的提高不仅源于中国形象的变化,也反映出部分国家对美国不满的积累。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外交摩擦加剧了这种情绪:例如与南非围绕虚构的“白人种族灭绝”争论不休,为支持其“MAGA”盟友博索纳罗而与巴西关系紧张,以及对加拿大与墨西哥动辄施压关税或以“入侵”相威胁。传统上,美国全球声望在共和党总统执政时期往往更低,而如今,美国形象的下降正在转化为中国的相对优势。

500

▲当地时间7月1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美国国际开发署将不再提供对外援助。图为美国国际开发署位于华盛顿的总部办公室外的标识在2月时被拆除。

但是,美国软实力如果真的出现衰退,真的会转化为中国的软实力提升吗?

和其他西方学者论调不同的是,玛丽亚·雷布尼科娃认为,中国似乎无意或并不急于填补美国留下的软实力真空,也无意提出替代模式,取代美国的软实力领导地位。她提到了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中国自身保持克制;第二,国际社会对中国是否能扮演领导者角色仍存疑虑。

首先,中国尚未有意愿或能力填补美国留下的“软实力真空”。中美的软实力博弈并非零和竞争,因为两国构建软实力的方式不同:中国靠物质利益吸引他国,而美国则把理念和价值观置于软实力的核心。因此,以“全球南方”为主的国家作为软实力的“传播对象”,将中美的软实力视为互补的选项,而非要在二者中“选边站队”。其次,大多数国家还对中国的全球领导力尚存疑虑。自特朗普连任以来,中国的全球形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客观改善”。皮尤研究中心7月对24国的调查显示,全球对中国的好感略有上升。在另一项覆盖五个主要拉美国家的调查中,受访者普遍更愿将中国视为经济合作伙伴。但这种提升在地区之间并不均衡。经济依赖度并不一定会转化为一些国家对中国全球领导力的信任。

500

▲“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

玛丽亚·雷布尼科娃认为,中国对软实力的理解不同于美国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奈强调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非物质吸引力”(参见《约瑟夫·奈:“美国衰退”新起点与“美国软实力”的终结》),但中国将文化影响与物质实力视为一体,将经济发展模式、技术能力、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等都纳入软实力范畴。中国在争取发展中国家时突出互利共赢与经济合作,强调以经济权利和物质福祉为核心的理念,并认为外交的关键在于向他国提供贸易、基建、培训和教育等实实在在的合作内容。

随着特朗普重新上台,美国削减国际开发署预算、提高全球关税、收紧移民政策,使中国的发展援助、贸易合作和对外开放在发展中国家看来更具吸引力。然而,中国并未借机大幅扩展其软实力。

一是,中国的对外贷款明显收缩,近期承诺的援助规模远低于过去。例如,今年5月在与拉共体峰会上承诺的92亿美元仅为2015年的一半;9月向上合组织十国提供的14亿美元贷款,也远低于2014年的50亿美元。这反映出中国在国内经济放缓和多国债务压力上升的背景下,将“一带一路”转向“小而美”的项目。二是,中国也未主动填补美国国际开发署留下的软实力空白。中国的对外援助预算长期远低于美国,而且多以优惠贷款而非无偿赠款的形式提供。

玛丽亚·雷布尼科娃补充道,中国并非在经济软实力上全面收缩。近年来,中国与拉丁美洲、中东、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与私人投资都在增加。但这一扩张的主要推动者是商业主体。

与此同时,随着特朗普政府减少在海外推广西式民主价值观和人权观的力度,中国并没有意愿填补这一空白。一方面,中国一直强调“不干涉”别国事务等原则,并坚持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但中国的对外叙事并没有像美国过去那样,清晰描绘自身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也没有形成一个可“输出”的连贯模式。玛丽亚·雷布尼科娃认为,这可能是中国有意识的行为,使中国自身可以保持灵活性,也让中国显得不如美国那样咄咄逼人。

另一方面,中国还未能向国际社会清晰描述和成功推广其现代化路径和治理模式。目前中国在进行文化软实力传播时,主题是将自身与西方区分开来——将自身塑造成一个负责任、稳定的大国,批评美国抛弃战后国际秩序;将自身塑造成“不干涉的、友善的”,与“更具干预性、更冲动”的美国对比;将自身的现代化路径描述成尊重国情差异,而非像美国那样向别国强加西方规则。

500

▲近期风靡全球的Labubu玩偶。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完全没有软实力突破。玛丽亚·雷布尼科娃称,近期,随着Labubu玩偶、《哪吒2》电影、“黑神话·悟空”游戏,以及DeepSeek
等文化与科技产品在全球迅速走红,许多西方媒体出现“中国变酷了”的说法。这类文化传播可能会促进对中国历史与价值的认同。

玛丽亚·雷布尼科娃最后表示,中国的克制可能是一种战略,而不是软实力不足或漠视的表现。中国在避免过度承诺,也避免让自己在国内政治和全球愿景方面受到更多审视,同时还能从美国的战略收缩中获得“客观收益”。与美国不同,中国更关注为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赋予合法性,而不是说服其他国家效仿。至少目前,突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鲜明差异,或许就足够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