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站台的Soul赴港IPO,Z世代的“情绪绿洲”值多少钱?
虚拟社交平台Soul试图用AI编织一张温暖的情绪网络,但现实的资本市场只会用审判眼光审视这张网的牢固程度和捕捞收获能力。
据港交所披露,国内最早一批布局AI+沉浸式社交的平台Soulgate Inc.(以下简称“Soul”)于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

从其招股书数据来看,Soul已经建立起以Z世代为核心的用户生态,并实现了连续两年的稳定盈利。
不过,Soul的上市尝试并非首次,2021年曾寻求美股上市,后调整资本路径转向港股;而此次IPO时机选择却很微妙,正值全球AI应用从工具型向陪伴型转型的关键节点。
据IDC最新报告,2025年全球AI社交市场规模预计580亿美元,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交市场,正成为AI情感计算落地的前沿阵地。
因此不管最终能否成功上市,Soul此番赴港都是进一步细致观察AI社交商业化可行性的巧妙窗口之一。
年入16.8亿,Soul撬动Z世代情绪经济的闭环
据公开资料介绍,Soul上线于2016年,早期凭借非颜值虚拟社交、灵魂匹配、兴趣图谱等创新性产品特征,此后围绕核心用户群,Soul不断深耕并优化用户体验,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
区别于传统社交平台的流量逻辑,该平台用了近十年的摸索与打磨,转向情感连接的价值逻辑。
截至2025年8月31日,Soul已累计拥有约3.9亿名注册用户,这一数字在中国垂类AI社交领域堪称第一梯队。
该平台还是年轻群体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截至同日,平台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100万,其中Z世代用户占比高达78.7%,构成了Soul最核心的用户群体。
在用户粘性方面,Soul也展示出强劲的吸引力:前8个月,日均使用时长超50分钟,月均三个月留存率80%,人均日私信量约75条。这些数据综合表明,Soul已形成大规模、高活跃度且能持续吸引年轻用户的数字社交生态。
生态成型后,Soul的业绩基本面也已步入稳健增长轨道。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Soul的营收从16.67亿元增长至22.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5%。
2025年前8个月,Soul的营收同比增长17.8%至16.83亿元,维持了双位数的增长势头。
盈利能力方面,Soul自2023年起录得稳定盈利,2024年的经调整净利润为3.37亿元。2025年前8个月继续大幅增长73%至2.86亿元,显示出其盈利高增长的强持续性。
就核心驱动力来说,Soul的商业化模式主要围绕“情绪价值服务”展开。前8个月,AI驱动的情绪价值服务(包括虚拟物品及会员特权)占平台总收入比例超过九成,付费率为6.5%,每名付费用户的月均收入达到104.4元,反映用户对平台提供的情绪价值服务具有较强的付费意愿。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白惠天在《AI社交的热潮与沉思》中指出:“AI陪伴正在完成从‘工具’到‘伙伴’的跃迁。”此时用户不仅在消费内容,更在主动构建社交关系。而Soul的用户行为数据和财务数据,无疑为市场探讨这一趋势的商业可行性提供了一个真实窗口。
Soul的高毛利率相信也是资本市场青睐的类型。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毛利率均保持在80%以上,2025年前8个月为81.5%,这一水平即便在社交平台中表现也很突出。
Soul将其成功归因于其独特的“用户-AI-平台”飞轮体系。平台通过自研的原生情绪价值大模型Soul X,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与社区活跃度,而用户的高参与度又反过来推动模型和算法的持续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技术驱动模式符合AI社交的演进逻辑。如行业分析指出:“记忆是AI社交的灵魂,多模态赋予在场感。”Soul通过Avatar虚拟身份、兴趣图谱和AI辅助交互,创造沉浸式社交场景,规避了传统社交平台以颜值导向的浅层互动弊端。
AI社交的现实论:有需求却难成功
然而,正如白惠天分析所言,“AI社交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成功远比想象中艰难”。
这句话,用最简单的表述道出了这一赛道参与者的共同困境。
根据QuestMobile报告,至2025年春,AI社交互动已超越短视频和游戏,成为移动互联网中人均使用频率最高的赛道,单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167.9次。
然而,市场的热度掩盖不了残酷的筛选机制。数据显示,仅10%的应用贡献了行业近89%的收入,全球累计收入超100万美元的产品仅33款。
过去两年,业内已有多款知名项目相继陨落,包括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旗下“异世界回响”等平台停止运营或暂停新用户注册,行业洗牌加剧。
用户留存问题成为行业普遍痛点。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超过半数的青少年每月都会使用AI陪伴应用,但其动机主要为短期尝鲜,而非长期付费。更为直观的是市场数据:头部产品用户月均使用仅5天,部分平台如“星野”的月活环比下滑超过三成。
Soul在招股书中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前8个月,Soul在新安装用户的30日留存率达到23%,在中国AI+沉浸式社交平台中排名第一。可这一数据虽然领先行业,但仍反映出维持用户长期黏性的挑战。
技术能力的一致性也是AI社交平台面临的共同难题。尤其是当市面上的模型能力越来越同质化,AI社交产品存在明显的“角色语言重复、记忆能力弱、剧情推动力不足”等通病;此外,UGC内容质量参差,大量角色陷入模板化困境。
这些问题最终汇聚到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困境中。相关研报显示,海外头部产品Character.AI的2.33亿月活,仅对应1670万美元年收入,用户付费率低至0.72美元/年,甚至无法覆盖人力成本。
相比之下,Soul的ARPPU达104.4元(约14.3美元),显示其付费转化效率领先,但能否持续维持高增长仍需市场检验。毕竟目前业内外相对统一的共识是,“AI社交似乎难以成为爆款大众赛道”,多数用户仍处于尝鲜阶段。
面对这些挑战,Soul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进一步研发AI能力、GPU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平台,接触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这一战略方向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符。白惠天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记忆和多模态交互为AI陪伴赋予了在场感”,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在技术深度和用户体验上。
AI社交的隐形合规红线一直在
更大的外部困难则在于监管与伦理边界的摸索。不久前,腾讯阅文旗下“筑梦岛”因低俗内容被约谈再度引发行业对AI社交边界的反思。
一方面,AI社交陪伴深入情感世界,其价值与风险并存。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虚拟关系可能加剧现实孤独感,未成年人保护更成监管重点。
作为年轻群体的聚集地,Soul在招股书中明确将投入研发安全机制,这与行业趋势相符。其全虚拟身份设计虽规避颜值歧视,但也面临内容治理挑战。
随着全球监管收紧,AI社交平台需在创新与合规间寻找平衡。Soul的上市结果,部分还将取决于其治理能力能否获得监管认可。
更重要的,资本市场有多大的意愿却接受纯“AI社交”的资本故事。至少目前,历经过去多次,投资人对AI社交态度已趋谨慎。当前项目估值普遍下降,ROI压力凸显。
Soul虽获腾讯(持股49.9%,有28.5%的投票权)、米哈游、元生资本等机构投资,但上市后,平台仍需用增长、盈利、监管之间的立体平衡,向市场证明AI社交可构建健康商业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