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明了自动鱼头朝向机,能拿诺奖吗?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

最近爆火的“自动鱼头朝向机 ”,你们听说了吗?
这是民间科学家们通过长期探索,用AI合成出来的一款高科技产品,专门用来攻克“吃席期间,鱼头不能自动朝向年长者”的技术难题。
你只要上网搜索它,就能发现一堆视频。
还个个流量高得惊人。


相关视频里,这机器的形制千差万别:


可它总能精准锚定酒桌上最德高望重的人,然后把鱼头稳稳地转向他们。

即便餐盘里的鱼已经没有任何生命体征,但它还是在高科技的引导下,虔诚地向席面上最尊贵的人致以敬意。


很多人可能会困惑,把鱼头对着贵客到底有什么意义。
被鱼怼脸,既不能延年益寿,又不能促进股票暴涨,那干嘛还要把鱼头朝向全桌最重要的人呢?
对此,民俗学家会告诉你,这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
古代山东官场就有“文肚武脊”的规矩。
请客吃饭,把鱼端上桌的时候,要把鱼肚子对着文官,鱼脊对着武官。
后来这套规矩传到了民间,慢慢就进化出了别的版本:
在胶东,是拿鱼肚对着贵客,同时保持鱼头朝南、鱼尾朝北;
章丘、淄博一带则是拿鱼头对着客人,被鱼头对着的贵客,还要饮酒三杯。
等等。
时至今日,并不是每个山东人都会严格按照这套礼节去吃席。

不过,某些讲究的老同志还是会恪守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对于席面上的座次、鱼头朝向锱铢必较。
可能,这也是他们获得情绪价值的一种方式吧。

只不过,年轻人很不喜欢这些无意义的形式主义。
比起遵从老一辈设定的规矩,叛逆的他们更喜欢解构规矩。
于是,他们选择用一个个AI视频解构鱼头文化,渐渐地就把“自动鱼头朝向机”这个梗带火了。

现在,关于鱼头文化的二创三创越来越丰富。
你会发现系列视频里出现了爱因斯坦。
只见这位大科学家侃侃而谈,自述擅长物理学和工程力学。
可坐他对面的HR却问他:
“会不会摆鱼头?
懂不懂敬酒?”

由于这位大科学家不懂这些,所以作者安排他去搬砖了。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我却想给做视频的同学提点建议。
其实吧,你真别瞧不上搬砖的。
搬砖也需要懂鱼头,懂敬酒,而且工地上的酒桌习气可能比一般的单位来得更严重。
毕竟多数体力劳动者都生活在传统的乡土环境里,他们更爱讲究传统文化,也更爱推敲人情世故。

看到爱因斯坦为鱼头折腰,科研博主也拍了段搞怪视频现身说法。
他在视频里设计了这么一段对话——
某位天真的老外科学家请教他:
“为什么我研究量子计算都没拿到课题,可你却能申请课题?”
博主微笑着告诉他:
“因为我研究的是‘主陪副陪以及鱼头朝向问题’。”
显然这更加博大精深。

类似的视频还有很多。

聪明的网友们,你一砖我一瓦,愣是把这条“鱼头文化”的赛博长城越建越长。
乐子人从中看到了乐子。
“怀才不遇”的同学则看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理由。
他们针砭时弊,感慨如今的学术圈“学太少,术太多”,不会巴结领导,再会搞研究也没用。

叩问鱼头朝向机能否问鼎诺奖。
还苦吟了一句:
“做题万卷终是旁门左道,鱼头朝向才是光明大道。”

不过呢,我估计在现下的大环境里,只懂鱼头朝向的人恐怕未必混得好。
毕竟现在科研院校都有“非升即走”的KPI。一个只懂阿谀逢迎,手里拿不出硬活儿的人,大概率也会被淘汰。
另一方面,一个人智商高、有才华,并不意味着他/她一定情商低。
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在现实生活里也是很懂人情世故的。
参加过学术会议的朋友都知道,现实中的院士或者名教授普遍人情练达,他们待人接物滴水不漏,又很擅长烘托氛围。
不见得长袖善舞,至少能和大家都相处得很舒服。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故事。
某位研究生在课题立项成功后,需要打印一份合同书交给主管部门。
他在装订材料的时候,把纸张订歪了,但不影响材料阅读。
他自己觉得这是小事,但导师发现了以后,马上叫住他,把材料拆开再工整地订好。
之后告诫学生:
这样订才能让人家看着舒服,而且也能显示我们重视项目,做事细致。
一排整整齐齐的装订线里,藏的就是人情世故。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单打独斗搞研究效率很低下。科学家也需要通过社交,获得同行、前辈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借助他人成熟的技术或者资源,服务自己的研究。
当然,话说回来。
如果一个系统总是逼着学者去社交,在主陪副陪等等无意义的琐事里内耗到影响本职工作,那这个系统肯定也有大bug。

在这场赛博狂欢里,很多网友由鱼头朝向联想到了孔孟之道,觉得今天盛行的鱼头文化,就是孔孟思想谬种流传。
觉得自己在现实中过得不如意,老被领导规训,全是因为秦始皇没把儒生坑干净。

这么想,倒也大可不必。
美国没有孔子孟子,照样有等级秩序和马屁文化。

白宫众人没学过儒家文化,照样能把大统领夸上天去。
夸他夙兴夜寐;


夸他宵衣旰食;
夸他拥有一张美丽的大脸。


事实上,孔孟思想的核心从来不是教上位者驯服下面的人,而是引导各阶层的人约束自我,砥砺品行。
所以,孔子会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孟子会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先哲们当然强调等级秩序,但他们并不赞同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无底线跪舔上级。
反过来,也同样不赞同上级拿着礼仪规范蹂躏下级。
他们很清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对下规训得太狠,只会刺激底下的人站起来掀桌,这反而不利于天下大同。
只是那些拿着鱼头当令箭,拎着白酒搞服从性测试的人,并不懂这些辩证法,更没get到孔孟之道真正的精髓。



雷斯林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