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志·燧火千年》撼地惊雷,漫天华彩
随着“火能改易物质”的认知日趋成熟,先民们开始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更神秘的领域:炼丹术。
在炉火纯青的淬炼中,他们发现火不仅能够改造物质,也能因物质的互动而释放出全新的力量。
丹炉里的意外发现
中国古代道教炼丹术士在炉前反复运用“伏火法”处理矿物药,试图实现物质的深层蜕变。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罗军介绍,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的“内伏硫磺法”,便是这种探索的早期记录。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 罗军
这种将硝石、硫磺与含碳物混合加热的“伏火”法,极易引发燃烧甚至爆炸。从《太平广记》生动记载的“紫烟穿屋上”,到《真元妙道要略》中屡屡提及的火灾事故,古人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硝石-硫磺-木炭”这一组合的巨大威力。

△硝石-硫磺-木炭
然而,正如罗军教授所说,这一时期只是“发现”而非“发明”。直到官方力量介入,有目的地引导其向军事应用发展,才真正促使了火药的发明。

△火药爆炸(AI生成)
撼地惊雷的国之重器
从“发现”到“发明”的跨越,由国家力量完成。北宋仁宗时期颁行的军事巨著《武经总要》,首次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军用火药配方,标志着火药正式走上军事舞台。

△《武经总要》
有了标准化的配方,全新的武器形态——火器应运而生。
从宋代的竹制“突火枪”,到元代能发射弹丸的金属火铳,古人开始将火药的爆发力约束在管道之中,实现定向的能量释放。迄今所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火铳,便是元代大德二年盏口铳。

△元代大德二年盏口铳

△元大德二年盏口铳动画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副教授王坚介绍,盏口铳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中国早期火器的实用特点。其盏口型的设计便于快速填装,既可单发,也能形成霰弹,通过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流推动弹丸,实现定向打击。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副教授 王坚
绽放夜空的漫天华彩
然而,火药的力量并非只有征伐与毁灭这一面。当它被赋予和平的愿景,便沿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飞向夜空,绽放成和平年代点亮苍穹、传递喜悦的礼赞。这就是烟花。
从三国时期纸包火药的“爆仗”,到宋代利用突火枪原理发明的“起火”“流星”,古人逐渐掌握了利用火药推力将物体送上天空的技巧,这便是烟花的雏形。

△竹制突火枪动画
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著的《火戏略》,更是集古代烟火制作技艺之大成。

△烟花
从致命的武器到喜庆的礼花,火药在中国古人的巧思与实践中,完成了一场充满人文温度的华丽转身。它既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体现,又化作寄托吉祥愿景的文化载体。可以说,中国人把火药玩出了花!
为讲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承制,解读中国工作室执行制作的“科学传播视听精品”系列科学文化视频节目《格物志:中国古代科技巡礼》,于 11月 17日起全网上线。
节目依次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走进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揭秘中华造物之智,体悟求实创新之理,深入探寻传统科技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育全社会创新求真的科学文化氛围,从历史中找寻中华文明的科学启示。



解读中国工作室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