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拒保潮:大数据杀熟还是合理风控?

500

新能源观(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创

全文3280字,阅读时间8分钟

在驾驶体验上碾压燃油车的新能源车,在续保上完败。尤其是用新能源车注册了网约车、滴滴或者顺风车的车主,更是深有体会。

山东的比亚迪车主刘君(化名)如今就被续保折腾得筋疲力尽。他去年底买的车,注册了顺风车,一年到头也没拉几单,出过一次9000元的商业险和一次800元的交强险。今年再去续保,就被包括比亚迪车险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拒保,理由很明确,就是注册了顺风车。

刘君的遭遇显然不是个例,相信大家的车主群里经常有这样的好心提醒:不要注册滴滴、顺风车这些,只要注册了,就不给保了。

甚至有新能源车主反馈,车险公司会根据你的高速里程、违章记录等,增加你的商业险,甚至拒保。

500

图/某车主表示因违停保费上涨千元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南都弯财社曾发起了新能源商业险的消费者问卷调查,收到350份有效问卷,超过两成的消费者表示有过被拒保经历,约七成消费者表示当前保费高难以接受。

但另一面,车险公司也并没有因为增加车主保费而盈利。中国精算师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蕾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中欧保险创新论坛上曾谈到,2024年新能源车险整体承保情况呈亏损状态。

显然,这场精算师和车主之间的博弈,没有赢家。

1. 车主叫苦,险企喊亏

刘君在接触了近十家保险公司后发现,今年要给车买上保险就要“大出血”了。有的车险公司只能提供三者险,不能买车损险;有的保险公司让去线下沟通,保费或达到7300元,而他表示自己第一年的保费还不到5000;比亚迪车险给的建议更绝,注销顺风车,今年只买交强险,明年再买全险。

哪种方式都是他不能接受的。

上海车主林先生的遭遇也颇具代表性。他的2023款Model Y在续保时被三家保险公司以“电池健康度不足82%”为由拒保,而特斯拉服务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却显示电池容量保持率为85.7%。这种检测标准的“罗生门”,暴露出行业监管的严重缺位。

家住海口的赵先生买下心意许久的新能源车后,发现车险费用高达6000多元,远超预期。他无奈地表示:“原本买新能源汽车是为了省些油钱,可现在车险上就花了这么多。”要不是折损较多,他都换回油车了。

500

图/某新能源车主保险费用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河南孙女士家中同时拥有一辆燃油车和一辆新能源车,她的对比更为直观:“我家油车保费才2200元左右,新能源车5000多元,对比下来,差别太大了!”

500

图/油电保险对比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新能源车主对保险服务普遍“不太满意”,而保险公司却也坦言“承保亏”。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但承保亏损57亿元,且连续多年亏损。

保险业共承保车系279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这意味着,“保一辆亏一辆”成为保险公司对高风险新能源汽车拒保或者提高保费的深层次原因。

500

图/2024年新能源汽车高赔付率车系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车险业务合计实现保费收入3062亿元,占行业整体六成以上。不过在关键指标上,人保财险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2%,平安产险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5.5%,太保产险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5.3%。

500

图/“老三家”车险保费收入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据悉,太保产险实现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06亿元。其中,新能源车险原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比例从上年同期的14.1%上升至19.8%,服务车辆数超过536万辆。

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也表示,新能源车险已进入盈利空间。

尽管部分险企已实现承保盈利,但新能源车险经营仍面临重重挑战,行业整体尚未摆脱亏损境况。

2. 双输背后,多重因素

为何会出现如此双输局面?简单来说就是新能源车较高的维修成本和事故率。

中国人寿财险车辆保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车主可选维修渠道较窄,维修技术、配件供应等方面存在限制;二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工时价格相对较高;三是新能源汽车常运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等高度集成化制造方式,并装载大量智能化设备,维修难度高,继而导致费用高。

众诚保险相关人士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成本整体明显高于燃油车”。比如同样撞坏车灯,燃油车单个车灯成本维修费用仅百元,但新能源汽车为了时尚美观的造型,往往采用一体化长灯带,维修费用动辄超千元。

500

图/比亚迪 秦左组合前灯总成维修费用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出险率偏高也是导致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因素。一方面,新能源车年轻驾驶员多、营运车占比高;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起步快、声音小,智能驾驶功能、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应用也需要车主有更长的适应周期。

中国人保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35岁以下的车主占比超过50%,燃油车仅为30%,其35岁以下年龄段客户出险率大幅高于整体出险率均值。

此外,新能源汽车中营运/非营运车辆的出险率约为燃油营运/非营运车辆的两倍,而新能源营运车数量占比约是燃油营运车的五倍,这直接提高新能源车险的整体赔付压力。

当然有的地方远不止这个比例,比如截至2025年10月底,北京市已完成除社会保障和个体车辆外的巡游出租汽车100%新能源化,共更新和新增6.1万辆纯电动出租车,报废燃油车5.4万辆。

500

图/出租车行业通过活动分享新能源化成果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张晓蕾对于车险公司亏损的解释给了这么一组数据:新能源车险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左右,但新能源车险的车均保费仅是燃油车险的1.7倍,也就是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无法覆盖其风险成本。

所以这就造成了新能源车拒保率较高,甚至一些情况下拒赔的对立。比如,新能源车主将车辆用于网约车营运,却按家用车投保车险,行驶时长和里程大大增加,发生事故报案后,就可能遭到保险公司拒赔。

某头部险企流出的内部文件显示,其开发的“新能源车风险图谱”中,将日均行驶里程超过85公里、夜间行车占比高于30%、急刹车频率达到每百公里1.2次的车主自动归类为“高风险客户”,系统直接触发核保限制。

当然,很多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打分机制,比如80分以上可以投保或者续保,否则从系统上就过不了。

3. 如何破局,多维探索

事实上,针对新能源汽车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早在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信部、交通部、商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了落实“指导意见”,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的保险服务平台“车险好投保平台”1月25日正式上线运行。

也有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是常规的渠道买不到保险,就可以到“车险好投保”平台上来购买,可以自由选择投保的险种和保险公司,而被选择的保险公司是不可以拒保的。

500

图/“车险好投保”登记界面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但我们接触的多位新能源车主反馈,起初投保确实比较顺利,还安利了朋友去平台投保,但几个月后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车主填写完详细信息,进入投保下一步时,系统会提示或者信息有问题,或者让打客服电话,或者让去线下办理,或者卡在了保险公司“处理中”。

也难免有车主发牢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车险公司全是套路。

在这场拒保潮的深层,实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命题:当算法能够精准量化每个个体的风险时,传统的风险共担机制将何去何从?

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指出,保险的本质是社会互助,而非精准收割。如果放任大数据将高风险群体完全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不仅违背保险初心,更会加剧社会割裂。

值得深思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的角色在逐渐转变。随着智能网联功能普及,汽车制造商掌握的数据已远超保险公司。某新势力品牌内部报告显示,其数据中台每日新增的驾驶行为数据相当于整个保险行业过去三年的采集量。

数据权力的转移,正促使部分车企跨界布局保险业务——特斯拉自营保险在美国部分州的保费低于行业均值40%,其核心竞争力正是对车辆数据的绝对掌控。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未来的车险战场不在精算室,而在每一辆飞驰的智能汽车里。”

500

图/特斯拉车主个人得分与保费挂钩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欧盟委员会2025年实施的“算法透明度法案”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监管思路。该法规强制要求保险企业公开定价模型的输入变量及其权重系数,并设立独立的算法审计机构。

500

图/算法透明度法案摘要

来源/互联网 新能源观截图

这恰恰也是魏丽的观点,对消费者最大的保护就是知情权,做充分的信息披露,尽量让消费者能跟保险机构处在同样的认知水平上。

更具革命性的是,法国建立的“高风险车辆共保池”制度,通过政府补贴分摊特殊车型风险,确保市场供给的普惠性。

而在降低维修成本方面,我们还可以鼓励车企开放三电系统配件销售渠道,提升零部件通用性,减少维修费用;推动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态系统。

站在2025年的尾巴回望,新能源车险拒保潮绝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技术革命与社会治理碰撞的典型样本。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在算法主导的时代,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包容?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数字经济能否真正造福每个普通人。

【头图由AI生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