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海底捞下注背后:中式面馆千亿赛道,遇见小面凭什么突围?

500

文源:源媒汇

作者:王言

如果要在过去几年的餐饮业寻找一个最为亮眼的品类,中式连锁面馆必定有一席之地。在这期间,多家“面馆”融资额过亿,部分品牌的估值甚至在创始阶段就翻了几番,成为市场争相抢夺的投资标的。

如今,这些品牌开始冲刺资本市场。

11月27日,遇见小面正式启动港股IPO招股程序,拟全球发售9736.45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约973.65万股H股(占10%),国际发售约8762.81万股H股(占90%),另有5%超额配售权。每股发售价5.64-7.04港元,每手500股,入场费最多3,520港元,预计募集净额约5.52亿港元。

遇见小面预计,公司将于12月5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如若一切进程顺利,其将成为港股“中式面馆第一股”。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遇见小面的上市吸引了一大批顶级投资机构参与基石投资。根据公告,5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了遇见小面的基石投资,包括高瓴资本、海底捞、君宜资本、晟盈投资、Zeta Fund等,涵盖顶级私募、战略产业资本及知名长线基金。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2200万美元,约占募集资金总额25%。

可以预见的是,高瓴资本和海底捞同时成为遇见小面的基石投资者,将产生“1+1>2”的战略协同效应,高瓴可以为其提供资本背书、数字赋能和长期战略视野的支持,海底捞则有望为遇见小面提供运营经验、供应链优势和服务标准建设的经验。

这情况不仅能大幅提升遇见小面在港股IPO的市场表现,更将为其在激烈的中式餐饮竞争中开辟独特的发展路径。

高瓴、海底捞下注

高瓴资本其实是消费品投资圈的“老熟人”。其在餐饮领域投资经验丰富,曾是蜜雪冰城和海底捞等多家知名品牌IPO的基石投资者。

2020年,高瓴领投蜜雪冰城9.33亿元,2025年2月后者IPO时追加3000万美元成为基石投资者,最终成为其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此后,高瓴还输送前高瓴消费投资人张渊担任蜜雪冰城CFO,并在侧面推动蜜雪冰城的数字化转型和会员体系建设,门店规模从4000家增至如今的5万多家。

2017年,高瓴向零食品牌良品铺子投资12.45亿元,成为其战略投资者,此后不断推动其在高端零食市场的布局,同时构建数字化流程和会员体系,提升供应链效率。

有分析称,作为最为擅长构建会员体系和数字化运营的投资机构,高瓴可帮助遇见小面提升IT系统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与遇见小面IPO募资用于“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和数字系统”的战略高度契合,其参与此次遇见小面的IPO,也将向市场明确传递“中式面馆赛道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信号。

而对于火锅龙头海底捞来说,作为餐饮行业的头部品牌,海底捞在产品与服务标准、全链路供应链的建设、员工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这一优势,均有望为遇见小面在提升服务和产品竞争力、降低原材料成本以及提升盈利能力方面带来助力。

另一方面,其“红石榴计划”已成功孵化多个子品牌,这类品牌和产品的多元化经验能为遇见小面在品类拓展、品牌矩阵搭建上提供宝贵借鉴。同时,其“双管店”模式可推动遇见小面提升单店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率。

作为基石投资者,高瓴资本和海底捞有望在锁定期后继续看好遇见小面,为其市场表现提供长期支撑。同时,结合遇见小面IPO的募资计划,三方可共同布局餐饮产业链,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一个快速增长的赛道

遇见小面是早期的新消费餐饮品牌,成立时间正是传统餐饮转向新餐饮的前夜。2014年,遇见小面则于广州正式成立,并开设首家门店。

从行业看,遇见小面瞄准的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赛道。

长期以来,中式面馆是中国快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占中式快餐规模的29.8%。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中式面馆市场总商品交易额从2020年的183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7%。预计到2029年,总商品交易额将进一步增至51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遇见小面走的是大众定位,主打人均30元左右的快简餐,这也让其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并实现门店规模的持续扩张。

官方数据显示,自往绩记录期间开始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遇见小面餐厅的数量由133家增加249.6%至465家,覆盖中国内地9个省份的22个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其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准备阶段,预计本年度末餐厅总数将突破500家。

当前,遇见小面的业务重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广州与深圳门店均已突破百店。其中,香港市场作为遇见小面的战略性新增长极,自2024年正式进入以来,门店数量已拓展至14家。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香港门店商品交易总额达4227.2万元,同比增长超10倍。

依托餐厅规模快速扩张与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带来的规模效应,遇见小面财务表现同步改善。

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营收由4.18亿元增长至11.5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6.2%;净利润方面,2022年亏损3597.3万元,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4591.4万元,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6070万元。

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实现营收7.03亿元,同比增长33.8%;经调整净利润达5217.5万元,同比增长131.56%,经调整利润率较上年同期增长3.1个百分点,达7.4%。

与此同时,遇见小面直营餐厅层面的经营利润率稳步提升,2024年为13.3%,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15.1%,运营精细化与成本管控能力的持续增强。

紧贴行业趋势

当前在中式快餐市场,尽管非连锁业态仍占据规模主导,2024年连锁渗透率仅为32.5%,但连锁品牌的增长势头已经超过非连锁板块。

与此同时,特许经营模式正凭借轻资产、高扩张效率的特征,成为餐饮行业实现快速扩张的核心引擎。

有数据预测,到2029年,中国内地的连锁中式快餐餐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47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0%,同期,整体连锁渗透率将提升至33.8%。

在这一趋势下,有着标准化产品研发、集中化供应链、数字化运营与跨区域复制能力的品牌,有望成为主流消费场景的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遇见小面的运营网络由331家直营餐厅和86家特许经营餐厅组成,形成“直营稳根基、特许扩覆盖”的驱动格局。

在产品和定价方面,作为中式面馆赛道的领先者,遇见小面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用餐体验。其产品线聚焦多元川渝风味,主打招牌红碗豌杂面、金碗酸辣粉及老麻抄手等经典品类,每家门店通常提供30至40个SKU,并定期更新菜单以提升顾客用餐体验。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至2024年,其重庆小面、红碗豌杂面和金碗酸辣粉连续三年在中国所有餐饮连锁企业中线下销量排名第一。定价策略上,其主食单价区间为人民币12元至34元,内地堂食人均消费约27元,精准契合大众消费市场。

终端市场的表现,离不开遇见小面长期在上游体系的投入。

目前,遇见小面已经自主研发了全链路门店运营系统,覆盖前端点餐、外卖履约、后端值班管理、出品控制、采购计划、库存管理、供应链协同、人力资源配置、员工培训与绩效评估等核心环节。

供应链也成为面馆品牌们实现扩张、提升经营效率的保障。

在和府捞面的融资资金用途中,其曾多次提到自建工厂的规划。据其披露,公司在B端会全力落实新的模型,开放合作。在全国80多个城市,和府捞面基本实行日配、两日配、三日配的模式,目前的物流网络规划,足以支撑当地市场,新模型的成本也会下降。

根据遇见小面未来三年的扩张规划,其计划于2026年、2027年及2028年分别开设约150至180家、170至200家及200至230家新餐厅,相当于再造一个当前规模的运营网络。同时,公司已启动国际化布局,首站落子新加坡,门店正在筹备中,预计于2025年12月正式开业。

如今,在中式快餐赛道,遇见小面已经成为其所在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而其迅速成长的轨迹,也意味着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饮食文化差异性明显的国家,餐饮市场足够分散,任何品类和品牌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未来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到“内功”的较量,谁的系统更高效、谁的复制更稳健以及能否构建起标准化、可复用的连锁运营体系,是品牌实现持续扩张的关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