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贷失速、腾讯“转身”,黄黎明能否为微众银行新十年找到出路?
近日,深圳金融监管局的一纸批复,正式宣告了黄黎明担任微众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这位参与微众银行筹建并深耕十年的元老级高管,虽接过了李南青手中的“帅印”,却面临着一个业绩下滑、风险频发、监管趋严的严峻局面。微众银行,这家曾以“微粒贷”颠覆传统信贷模式的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领头羊,如今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而新任行长黄黎明的上任,似乎并未能立即扭转其颓势。

2025年半年报显示,微众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了罕见的“双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4%,延续了2024年开始的下降趋势;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滑11.87%。这是微众银行自2014年成立以来,首次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地。作为微众银行的核心盈利支柱,“微粒贷”的增长模式也遭遇了严重瓶颈。个人有效客户数量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新增个人有效客户仅2500万,较2021年近乎腰斩。在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降至3%甚至以下的大环境下,“微粒贷”7.2%的优惠年利率显得竞争力不足,笔均贷款额度也从2021年的约8000元降至2024年的7200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的降幅更是达到了5.53%,微粒贷的增长乏力,无疑给微众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盈利压力。
资产质量是黄黎明需要直面的另一大难题。截至2025年6月末,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57%,较年初上升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降至292.86%,较年初大幅减少10.04个百分点。尽管这两项指标仍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应对风险的“安全垫”却在连续变薄。更令人担忧的是,微粒贷中有约18%的客户为无人行征信记录的“首贷户”,这类客群在消费萎缩的环境下,成为了高风险标签。客群下沉的“双刃剑”效应逐渐显现,给微众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监管层面的压力也给微众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天眼查App显示,10月底,深圳监管局向微众银行开出105万元罚单,直指其“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不到位、手续费管理不规范”。这与半年报中“合规风险管理情况良好”的表述形成了微妙反差,暴露了微众银行在合规管理方面的短板。尽管微众银行迅速表态称“诚恳接受处罚、全面落实整改”,但罚单背后反映出的合规问题,无疑给新任行长黄黎明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挑战。
客户投诉也是微众银行面临的一大问题。据该行自己披露,2024年共接到投诉、建议58498条,主要集中在“微粒贷”“微业贷”产品。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含“微粒贷”关键词的投诉量高达56335条。尽管微众银行在年报中强调“投诉工单100%办结、15日办结率98.77%”,但高投诉量仍凸显了其在贷后管理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如何有效解决客户投诉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将是黄黎明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微众银行的崛起离不开腾讯的流量红利,但如今这一“护城河”却在弱化。2024年以来,腾讯流量池趋于饱和,导致微粒贷的获客增量大幅缩水。更关键的是,腾讯的战略姿态已发生转变,减持微众银行股份,同时旗下财付通小贷注册资本增至105.26亿元,“微信分付”将与微粒贷形成直接竞争。微众银行的昔日“靠山”已变为同台“对手”,这无疑给微众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此外,其他股东层面的潜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前十大股东中,部分股东存在高比例质押且股权冻结的情况,可能对银行长期战略投入、股权稳定性构成潜在掣肘。
面对多重挑战,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提出了“新十年愿景”,明确向“AI原生银行”转型。黄黎明作为这一战略的关键执行者,需在组织架构层面率先破局。然而,AI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25年上半年,微众银行已悄然启动个人金融事业群大调整,但效果如何尚待观察。黄黎明能否以颠覆者姿态,革新自己参与建立的传统业务模式,将决定微众银行在民营银行“下半场”的竞争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转型之路似乎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微众银行在新任行长黄黎明的治下,正面临着业绩下滑、风险暴露、监管趋严等多重困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推动AI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增长引擎,将是黄黎明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对于这家7000亿级别的数字银行而言,新十年的征程已开启,但前方的道路却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